历史高考考纲对应的知识内容必修二.docx
- 文档编号:768467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5.08KB
历史高考考纲对应的知识内容必修二.docx
《历史高考考纲对应的知识内容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考纲对应的知识内容必修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高考考纲对应的知识内容必修二
2011历史高考考纲对应的知识内容
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方法: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耕田”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灌溉工具:
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的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曹渠、白渠,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
(2)工具:
材质:
石器→青铜→铁器;工艺:
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耕作方式评价:
积极: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
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
初税亩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
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3.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注意1: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注意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②经济构成: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③生产力发展: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④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
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⑤土地所有制: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商朝:
出现丝织品,丝织机。
战国:
出现棉、绢、罗、纱等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朝:
技艺高超、提花技术。
开设长安东西织室。
开辟“丝绸之路”,汉丝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之称。
汉代马王堆素纱禅衣。
唐朝:
出现缂丝工艺。
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
吸收了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
宋朝:
棉纺织业发展。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推广,直至闽粤地区。
图案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元朝:
黄道婆改革推广先进纺织工具与技术。
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业中心。
明清:
明代以后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明代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苏杭设织造局,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设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民营丝织业兴盛,丝织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冶金业】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
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朝:
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
青铜器繁荣(代表作:
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2.冶铁技术
西周:
已能制造铁器。
春秋:
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
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及其淬火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性能。
铁农具推广。
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军事。
两汉:
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
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
灌钢法。
3.燃料汉代:
煤——北宋普及南宋:
焦炭——明代流行
【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
由陶向瓷过渡。
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
东汉:
技术趋于成熟,多青瓷南北朝:
白釉出现。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成熟。
唐代: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瓷器开始输出国外。
杜甫曾写诗赞扬(四川)大邑的白瓷。
邢窑白瓷。
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
五大名窑:
汝、定、钧、官、哥。
瓷都:
景德镇。
元代:
彩瓷生产,青花瓷
明朝:
五彩瓷、斗彩;清朝:
粉彩、珐琅彩。
【手工业生产方式】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利: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推动了传统古代手工业技艺的发展。
弊:
①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②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
③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无法服务社会。
④行业隔绝,新技术难推广。
⑤“匠户”制度剥除工匠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束缚。
注意1: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远销国外,广受赞誉。
2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3 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
4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技术先进。
5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明朝中后期,民营私人手工业中产生资本主
义萌芽。
6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 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许多手工业生产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
随之南移。
★商业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市”的发展
1 秦朝:
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 汉代:
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 六朝:
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4 唐代:
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5 宋代:
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
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6 明清: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城市的发展】
(2)商业都会的崛起
①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③宋代:
开封、杭州;四大商业名镇:
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④元代:
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时期:
晋商和徽商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主要两种途径:
①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②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①从兴起的原因看:
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
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②从功能看:
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看:
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注意: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商业兴起早,并不断发展。
到宋元时期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2 对外边境贸易发达。
以海陆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
明清时期,因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
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3 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有市、“草市”、夜市、晓市等。
5 城镇商业经济发达。
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
大市镇。
6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北宋时“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明代时形成以
白银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
7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但汉代以后官府对商业控制逐步减弱。
商人社会
地位低下。
8 商人群体活跃。
明清时期商帮会馆兴起。
9 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10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1.萌芽:
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2.首倡:
商鞅变法
3.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实行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私人工商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4.原因:
根本原因:
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5.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
重视和鼓励
战国时的秦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①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②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③重征商税。
④规定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汉代:
全面控制工商业,重农政策。
中唐以来:
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
闭关政策
6、重农抑商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
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例如:
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
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在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官民私自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实质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海禁政策实际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例如:
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开广州通商,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
2.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闭关锁国
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阻止了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资本主义的萌芽】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高考 对应 知识 内容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