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docx
- 文档编号:768049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61.35KB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8课《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猎狗、酬谢”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和同学们演一演。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主要字词的意思。
(2)本文是民间故事节选,课前搜集完整的《猎人海力布》进行阅读,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3)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合适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4)再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画出文中描写海力布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
它们或机智幽默,或歌颂善良美好,或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发言者每人1分钟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讲清楚)
2.同学们的故事讲得非常好,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民间故事。
据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有一块奇特的石头,它是由人变成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原本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
为什么他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去寻找答案吧。
3.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简要讲一讲自己熟知的民间故事,此过程看似无意,实际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讲的过程中,尤其是“简要地讲”更要求学生能抓住线索,理清条理,弄清故事大意,即抓住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生轮流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生字的读音,正确掌握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同桌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词。
课件出示:
猎物酬谢珍宝感激叮嘱
复活议论崩塌搬家焦急
发誓千真万确谎话迟延
镇定后悔悲痛震天动地
重点正音:
酬(chóu)谢珍(zhēn)宝
叮嘱(zhǔ)崩塌(tā)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酬谢崩塌迟延镇定悲痛
千真万确狂风怒号震天动地
酬谢:
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崩塌:
崩裂而倒塌。
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迟延:
拖延、耽误。
镇定:
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悲痛:
伤心。
千真万确:
形容非常真实。
狂风怒号:
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怒:
气势旺盛的样子;号:
号叫。
震天动地:
震动了天地。
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猎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给了他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海力布通过宝石得知洪水要淹没村庄,可村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他,最后他说出了真相变成了石头。
5.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1)师: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有几个自然段呢?
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呢?
(2)小组合作: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3)师生交流,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起因:
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第二部分(7、8自然段)经过:
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第三部分(9~11自然段)结果:
海力布救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石头。
6.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再次读文,浅谈人物。
1.教师导学:
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
说说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讨论,说出海力布、小白蛇和老龙王的品质特点。
海力布:
热心助人、舍己救人
小白蛇、老龙王:
知恩图报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
弄清楚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并了解他们的品质特点,为下面深入剖析人物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预设:
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结构层次,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主要人物的品质特点。
2.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们演一演。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合课后练习布置作业,保证了学习的连贯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提问:
这篇民间故事写了哪几个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细读课文,剖析人物。
1.学习第一部分。
(1)设疑引导:
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猎人海力布总是热心帮助别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龙王把宝石送给海力布,小白蛇再三叮嘱他:
动物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3)探究质疑:
海力布为什么只要宝石而不要其他的珍宝?
小白蛇为什么一再向海力布强调动物们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4)汇报交流:
海力布得到宝石,可以打到更多的猎物,可以分乡亲们更多的食物;小白蛇一再强调不能把动物们说的话告诉别人,意在告诫海力布如果把消息告诉别人,将会有严重的后果。
(5)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剖析人物特点。
课件出示: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
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
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说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
生1:
海力布是一个善良、勇敢、热心助人、不贪心、不求回报的人。
生1:
海力布是一个善良、勇敢、热心助人、不贪心、不求回报的人。
“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
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好好酬谢您。
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
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
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
再三叮嘱他说:
“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
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
生2:
小白蛇知恩图报,关心爱护海力布。
2.学习第二、三部分。
(1)设疑引读:
海力布是怎样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
从中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引导体会:
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消息时,他急忙跑回去告诉大家。
这说明海力布是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当乡亲们听了海力布的话却不相信时,“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可见海力布十分担忧乡亲们的安危。
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怎样让乡亲们安全转移呢?
此时的海力布别无选择,他把自己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不。
他在危急时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啊!
(3)为了再现这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请大家自由组队,分角色表演这感人的情节。
(教师指导:
海力布只有三句台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
乡亲们会有什么想法,又该怎么演?
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演)
(4)学生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强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在表演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三、回顾总结,练习缩写。
1.师:
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呢?
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将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3.教师课件出示:
民间故事的特点:
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
它的内容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
有的民间故事有神话幻想的情节,充满神奇色彩,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
4.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从前,内蒙古一带有个叫海力布的猎人,他热心助人,大家都十分敬爱他。
有一天,海力布去打猎,从老鹰的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
原来这条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
小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就带海力布去了龙宫,并在路上告诉他,可以要龙王含在嘴里的那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但是听到的动物的话不能转告他人,否则会变成石头。
海力布向龙王要了那颗宝石,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要记住自己交代的话,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自从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多了,每次打猎都是满载而归,分给大家的食物更多了。
过了几年,有一天,他打猎时听到群鸟在交谈。
带头的鸟要群鸟连夜飞离这里,因为今晚将有山洪暴发,人要被洪水淹死。
海力布大吃一惊,连忙跑回村庄催促大家赶快搬家,可谁也不信。
一位老人恳求海力布向大家说明原因。
海力布心想:
要救村民,只有牺牲自己。
他就把整个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他们含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向很远的地方搬去。
半夜里,山洪果然暴发了,村庄被淹没了。
后来,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设计意图】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知道,民间故事之所以生动,吸引人,是因为有曲折的情节,奇特的想象,充满神奇色彩。
联系课后练习,初步学习缩写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爱憎分明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中心,把握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析,基本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类文链接在学习课文时有些环节过于细致,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还存在“不放手”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牛郎织女
(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4.能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并能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描写,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查找资料,了解叶圣陶以及四大民间故事。
(2)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
语。
(3)在文中找出能分别反映牛郎和织女性格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
(4)摘抄你觉得文中写得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识民间故事。
1.出示《迢迢牵牛星》一诗,自由读一读,借助注释读懂诗的大意。
诗中讲了哪一个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银河,但他们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2.关于《牛郎织女》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3.你了解民间故事吗?
(交流: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寄托了美好的情感(板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
这些故事以口头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后来一般又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加工和修改,一直流传至今。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经中就有过记载,而且汉代还发现过雕琢的石像,如此推算大概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传说,这个民间故事不仅被写成诗,写成书,拍成戏等,人们还把他们相会的日子农历七月七日定为“七夕节”,这备受人们喜爱的故事必定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整理的——《牛郎织女
(一)》。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和牛郎织女有关的古诗词,既扩展了学生阅读面,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既了解了民间故事的特点,又了解了牛郎织女故事的相关背景知识,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大家把这些生字新词牢记在心中了吗?
老师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
牛郎爹妈嫂子一辆车好歹
稀罕纱衣妻子一趟托着
游泳结婚一辈子挨近
重点正音:
“嫂”是平舌音,“纱”是翘舌音;“罕、婚”是前鼻音,“郎、辆、趟、泳”是后鼻音。
2.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牛郎与织女)围绕这两个人物,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怎样的?
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故事是怎样开始、发展、结局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生活很苦,人称牛郎。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照看周到,老牛亲密。
第三部分(5~8自然段):
长大分家,赶出家门。
第四部分(9~13自然段):
老牛说话,指点机会。
第五部分(14~16自然段):
来到森林,见到织女。
第六部分(17~21自然段):
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小结:
故事稍长,想要快速的读懂,要注意探寻出主人公,围绕主人公探寻主要情节,就可以读懂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了。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初读时不流于形式,就要从字、词、篇上,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进行初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
各个自然段列出小标题,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感悟,感知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说说在你的眼中牛郎和织女是一位怎样的人,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达,想好了写下来。
织女:
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牛郎:
憨厚老实、勤劳善良……
2.细读人物:
(1)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织女和牛郎的有关句子。
(2)指名学生说出相应段落。
描写织女的句子: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
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
出示彩霞图片,学生欣赏彩霞的美。
师:
我们每天看到的美丽朝霞和晚霞,五颜六色、美不胜收的云霞,美不美?
这都是出自织女的手艺,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彩霞的美,读出织女的了不起。
描写牛郎的句子: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
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3)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牛郎很可怜、命运悲惨)从哪里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都死了”“很不好”“吃剩饭”“穿破衣裳”“在牛棚里睡”“没名字”等词语来体会。
(4)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古人说:
父母不在,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这句话阐明了兄长要肩负教育、培养弟妹的责任。
可是这牛郎的哥嫂却待他很不好。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衬托牛郎的可怜。
(5)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
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
老牛说:
“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
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
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
学生讨论后明确:
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6)读到这里,老师心里就有了疑问: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穷苦的放牛郎,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呢?
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
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促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
文中写“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所以,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让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从而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设计意图】
本文人物性格鲜明,适合让学生评论。
让学生做人物评论员,评论文中人物。
只要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就好。
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人物,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四、布置作业。
1.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2)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2.将本课要求的会写字抄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源自丰富的阅读,更源于日积月累的练习。
而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的情味,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练习资源。
本环节的作业设计要根据课文学习的方法,发挥想象学习说话,把事情说具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一)》。
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故事顺序是怎样的?
2.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事大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用你的慧眼去品评人物。
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呢?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忆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再现故事情景,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感生活,为本节课故事情节内容复述打好基础。
二、感悟其他人物。
文中还有一些角色他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些角色的句子,思考,交流。
1.牛郎的哥嫂:
待牛郎很不好。
课件出示句子:
。
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
“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
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
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
“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
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
读上面的句子,你觉得牛郎的哥嫂是怎样的人?
(很坏、狠毒、不念亲情)这一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衬托牛郎的可怜)
2.老牛:
与牛郎很亲密。
(感受牛郎与老牛亲密的感情以及老牛为牛郎着想的心理)
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
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
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
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
思考:
牛郎为什么对老牛这么好?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
每天放牛,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它吃嫩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干净的水。
”抓住“很好”“嫩嫩的青草”“上游”“干净的水”这些词,有感情地读出牛郎对老牛的无微不至,指生读。
(注意排比句表达的情感)
师:
在故事中老牛发挥了什么作用?
(给牛郎做媒,这是一头知恩图报的牛。
)
【设计意图】
除了要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重点分析以外,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文中神奇的老牛、无情的哥嫂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主要人物形象都非常重要,所以也要做好分析理解。
三、练习复述故事。
1.以第14~18自然段为例,指导复述。
(1)自由读这一部分内容,看看每段写了什么?
(标划重点的词句)
(2)交流,板书:
来到树林——看到姑娘——织女走来——互诉身世。
(3)看板书同桌相互说。
要求:
越详细越好,加入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4)指名说,要求:
看着板书内容,可以发挥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让故事更生动。
(5)评价,小结复述方法。
复述要分四步走:
一、熟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二、按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给文章拟定小标题,并列出提纲。
三、把内容前后连接起来,完整地进行复述。
四、可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些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2.练习复述全文。
发挥想象把相关情节说得更具体一些。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线,课件出示:
生活很苦,人称牛郎——照看周到,老牛亲密——长大分家,赶出家门——老牛说话,指点机会——来到森林,见到织女——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2)学生看主线,自由练习复述,同桌之间相互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4)小结复述课文的方法。
。
【设计意图】
先练习一个自然段的复述,总结出复述的基本方法,学会找重点,学会列提纲,抓住主要故事情节和内容复述课文;通过练习复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白蛇传》,并运用本文所学方法练习复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属于民间故事,它的特点就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口语化,想象奇特丰富,艺术感染力强。
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并复述课文,学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变化,抓住文章中描写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在反复品读交流中,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并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真正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艺术特点,领略民间故事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不足之处:
故事较长,有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理清文章结构的任务。
建议在教这篇课文时,在理解内容上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应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人物形象,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10课《牛郎织女
(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俭、皇”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绘制《牛郎织女》连环画。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绘制连环画。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学 设计 第三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