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期末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767974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25KB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期末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教案:
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课
件www.5yk
高中历史
期末复习教案:
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4课时)
一、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
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
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
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
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
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
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
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
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
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
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
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
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
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
2.蒸汽时代(19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
(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万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
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
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
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进入电气时代(1870年至20世纪初):
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
(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
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演变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6-18世纪)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
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
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
(2)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
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
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2.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
(1)概况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
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
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
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
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
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
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也是如此。
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
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
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
(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
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
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
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
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3国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
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
(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
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
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
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四)国际关系的演变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16世纪-18世纪中期)
(1)焦点: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
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仓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
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1)普法战争(1870-1871):
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战(1814-1918):
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近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潮流。
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的支撑点以及它们的辐射和影响构成的。
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列宁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
列宁说:
“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
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的话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翻开世界近代史教材,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占去了内容的一大半。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0年法国“9月4日革命”、美国内战等都是典型的标准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等;也还有以改革或维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1824―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更有以民族统一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等。
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也不论它们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空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条件。
纵向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列宁说得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就是指:
“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任务的解决……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的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789年开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说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间法国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浪潮。
美国情况也是如此。
它是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国内战、约翰逊的重建等四个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也就是说,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历史整体上就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史整体上就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发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样是在完成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
其它国家的历史也都不同表现地具有这一特点。
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工业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继而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
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乃至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于是产生了第一国际以及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和指导下发生的“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等。
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高峰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并更加直接和明显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垄断组织的产生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会经济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这种国家社会职能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状态。
另一方面,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去夺取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强殖民扩张,因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这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发展逻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逻辑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
此前,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澳洲的存在。
但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商业资本的流通范围和贸易地区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量和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人资本的迅速发展;“价格革命”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贵族地主的势力;继新航路开辟而起的对海外地区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正如马克思所说: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也正是基因于此,我们把“地理大发现”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一步。
“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欧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了世界市场,对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地理发现过程中及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对美洲、亚洲、非洲人民的掠夺、残杀、征服和奴役。
由此开始的早期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是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
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亚、非、美洲则在这一过程中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成为了殖民霸主。
更重要的是,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
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
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
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
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
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
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
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
如此等等,大约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之“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等等。
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
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大规模运行,使英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英国的煤、铁生产,棉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
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额中占22%。
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
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
工业革命最终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
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当时的英国经济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还就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巅峰地位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
“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
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
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
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历史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
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
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正是因由于此,我们把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三步。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扩散。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真正确立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起了它的政治统治地位。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形成。
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残酷斗争中,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而实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和国家的统治,实现了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
但伴随这一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
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传遍全球各地,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
资本主义经过4个世纪的艰难开拓,终于推动世界实现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四步。
从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历史也才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
三、期末测试卷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测试卷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5—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回答1-2题:
.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西方航海家是
(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2.“价格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
)
A、金银价值上升,货币需求猛增
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
c、货币需求减少,工资急剧下降
D、生产发展停滞通货膨胀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3-5题
3.下面哪几组人物和作品的搭配是正确的
(
)
(1)薄伽丘《十日谈》
(2)拉斐尔《大卫》
(3)伊拉斯漠《巨人传》
(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但丁《神曲》
A、
(1)
(2)(3)(4)(5)
B、
(1)(4)(5)
c、
(2)(3)(4)
D、
(1)
(2)(4)(5)
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
赞美“人性”,贬抑“神性”;提倡“人权”,否定“神权”。
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在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期末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期末 复习 上课 学习 教案 世界 近代史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