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考试.docx
- 文档编号:767254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67KB
新闻学考试.docx
《新闻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考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
1、主要内容
新闻学绪论、新闻与舆论、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自由、新闻法规、新闻伦理、新闻工作纪律、新闻行规
2、考核方式
3、学分:
期末闭卷考试(60%才)与平时表现(20%)+作业(20%)(包括小组播报和小论文写作)相结合。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和组成部分
一、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传播规律(原则)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三个部分。
《新闻学概论》主要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深入学习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第二节 世界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一、萌芽期
16、17世纪萌芽状态的新闻学孕育在其母体——政治学中。
英国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意见的自由市场”指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些意见是对是错,均不受到外来的干涉和压制。
“自我修正过程”是指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和交换,正确的意见会在理性的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而保存下来。
课堂讨论:
如何正确评判约翰·弥尔顿的这两个观点(优缺点?
)
二、成熟期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公众舆论》、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学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成熟阶段。
三、发展期
1、20世纪20至40年代大众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进一步开拓了新闻学的研究领域。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代表作《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他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框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7-1980),
5W(who,whom,whatcontent,whichchannel,whateffect)的创立者
2.社会心理学家勒温(1980-1947),“守门”(gatekeeping)理论的创立者。
3.实验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态度改变(说服)”研究的推进者。
4.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理论的创立者。
2、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新闻学原是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生长点,现在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新闻学以新闻机构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出版、电影、广告、互联网、公关咨询策划等大众传播媒介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运用的主要是定性描述,大众传播学运用的主要是定量分析。
(3)研究重点不同。
新闻学重点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在机制(如把关,议程设置,自由与控制等)和舆论效果。
大众传播学重在研究传播行为与社会的一般互动联系和传播效果。
3、“绿眼罩人”(Green-Eyeshades)和“卡方人”(Chi-Squares)之争。
两者代表了美国新闻教育的两种办学思想。
前者认为新闻教育应以职业为方向,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
如密苏里新闻学院是为新闻工作培养职业化的新闻记者二建立的。
后者则认为,新闻教育应以传播学(社会科学)为方向,并强调定量的研究方法。
争论的中心问题有三个:
(1)描述新闻教育“正确的术语是新闻还是传播”?
(2)怎样看待“社会科学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
新闻学是社会科学,还是职业学科?
在新闻教育中如何安排社会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和采编技能这样的职业训练的比例关系?
是当今大学新闻教育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授曾对在过去十年里获得新闻界最负盛名的两个奖项(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新闻奖和广电新闻界的DuPont奖)以及新闻界都向往的奖学金项目(哈佛大学的纽曼记者奖学金theniemanfellowships,斯坦福大学的奈特学人奖学金theknightfellowships)的所有记者的背景做过调查,结果发现:
59%的获得普利策奖的报纸记者从没学过新闻学。
75%的获得广播电视记者从没学过新闻学。
58%的被授予纽曼奖学金的记者从没学过新闻学
51%的被授予奈特奖学金的记者从没学过新闻学。
他们共同特点就是以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某个领域为专业方向。
(3)“理解人类传播和新闻实践的认识论基础是什么?
”
认识论基础是从特殊到一般,还是从一般到特殊?
前者仅仅停留在“特殊的”层面,显然是低层次的,片面的;后者一方面企图跨越认识新闻的实践过程,从“一般”直接认识所有人类传播现象,另一方面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层面(人类的传播活动)看特殊(新闻实践),企图用一般代替特殊。
总之,前者是传统新闻学派的代表,为坚持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新闻职业为方向,以报道基本新闻事实为己任,操作性强,实践性强,但是却局限于“新闻”本身,只把新闻学当作一种职业名称;
后者重视社会科学基础,以人类的一般的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却忽略了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的特性,使新闻教育背离了它的发展方向。
布莱尔——威斯康星新闻学院(1927)的院长,开创了一种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新闻教育体系,既坚持了前者的基础新闻职业教育理念,又吸收了后者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学的形成标志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
邵飘萍(原名邵振青)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以上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起源于欧洲,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若要我选择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还是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我会选择前者”。
(美国总统杰佛逊)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西方所谓的“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
“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
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
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3、“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4、提倡客观性报道(用事实说话)
含义:
“一种职业理念、操作实践和民主制度的集合体”,是一种“策略性仪式”。
实质:
新闻客观性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无论是从实践中的操作上、还是从认识论的本质上,甚至从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识上,新闻客观性都是一种带有迷惑作用的“神话”。
新闻客观性是确认媒介合法性的一种方式,是实施媒介话语霸权的一种掩护,是“不死之神”!
。
新闻客观性的动摇:
1、哲学认识论上,任何精神产品是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产物。
2、互联网时代,公众的广泛参根本动摇了主流新闻界客观性的根基。
“语境的不同决定了客观性与社会话语权力的关系在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实践中会有所不同”,“客观性在西方虽然已经趋于没落,但在中国,却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
新闻客观性的一些操作方法在当今中国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客观性原则强调新闻报道要尊重事实、强调在新闻解释中尽量避免主观性。
客观性要求提供新闻的来源、区分报道与评论的界限、注重引述、持论超然(避免煽情主义)、求证多方面的意见和观点,等等,这些可以使受众在信息和观点两方面受惠和受益。
汽车抢道酿成大祸
本报讯从北京开往银川的169次列次正以每小时75公里的速度通过京包线上的星火车站。
突然,司机发现前方无人看守的道口左侧,一辆满载木板的汽车在慢腾腾地爬坡,驶向道口,司机赶紧刹车……
距离太近了!
强大的惯性使列车继续向前,将汽车撞出近7米左右。
汽车翻了个四轮朝天,汽车上的厚木板打破了两台内燃机车的大油箱和总风缸排水阀,油箱中的13吨菜油全部漏光,机车失去了制动力。
此事发生在4月11日17点26分。
抢道的是延庆县沙梁子村个体户的汽车,司机是车主雇来的。
现在运输专业户很多,希望在通过铁路道口时,真正做到“一慢二快三通过”。
强行抢道不但给个人造成损失,也给铁路行车造成危害。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与空想成分。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新闻事业中明显地表现为媒介利益与公众利益、政府利益、企业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此理论将带来严重的危机。
二、社会责任论
报刊自由委员会(又称哈坎斯委员会)是1943年由时代出版公司创始人亨利·鲁斯提议并资助20万美元,为调查分析美国报刊自由现状和前景而成立的委员会。
共有13名成员,主席是罗伯特·哈坎斯,芝加哥大学校长。
故该委员会又名“哈坎斯委员会”。
经过三年的调查,提交了《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报告。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或解释。
(客观报道、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公共论”。
哈贝马斯(1961)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私人或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中间领域:
一方面,它不仅与公共权力相对立,而且是针对公共权力的舆论和批判空间;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也不同于私人领域,它虽然立足于私人领域,却又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
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
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领域的媒介。
”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种族、阶层、区域的典型画面。
警惕“媒体歧视或逼视”、“嫌贫爱富”。
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
4、报刊要澄清、倡导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总之,社会责任论实际上主张公正报道
社会责任论主张新闻媒介要有自律和良知,同时求助于政府对新闻媒介实行一定的管制与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必须看到,社会责任论的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作了某些修补而已。
由于传统主流媒介的封闭式运作,这种主张充其量也只是一种理想。
开放式的网络媒体的出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条件。
三、发展新闻学
主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
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新闻媒介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四、党报理论
起源于苏联,流行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鲜明的党性。
其核心理论是: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1,“公共新闻学”(PubilcJournalism):
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它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
此后十几年内,美国在¡°公共新闻¡±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2,“公民新闻学”(CitizenJournalism)/ 参与新闻学(Participatory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
公民新闻的大意是:
“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3,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主要是新闻网站),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
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的。
这对新闻教育和记者能力提出了挑战。
4,精确新闻学: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的,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PhilipMeyer)首先提出的精确新闻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在互联网时代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报道新闻学¡±(Computer-AssistedJournalism),如google新闻,DIGG网站]
5,新新闻主义:
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
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其发展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珀帝和亨特¡¤汤姆逊。
这些人的作品主要发表在《纽约客》、《乡村之声》和《老爷》等杂志上。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激烈批评,因为新新闻主义涉及到了传统新闻学理论中的很多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禁区如客观性报道。
第一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特性
一、真实——新闻之生命
1.事实之真
2.反映之真
事实不真,谓之虚假;反映不真,谓之失实。
两者均为新闻之大敌。
二、新鲜——新闻之存在价值
1.事实要新
2.时间要新(传播要快)
正确处理好“时间性”和“时宜性”的关系,即新闻的“抢”和“压”的关系。
“时间性”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只有“新”,新闻才有存在的价值,是新闻选择的首要标准。
“时宜性”是新闻传播的价值要求之一,要考虑到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是新闻选择的政策标准。
一个新闻既讲究“时间性”又讲究“时宜性”是较为理想的。
但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在危及国家民族、公共利益的时候,势必要把“压”置于“抢”之上。
不能以“抢”为要求而忽视新闻的负面效果,导致传播的祸国殃民;也不能以“压”为理由限制新闻的本质要求,导致对公民知情权的践踏。
三、公开性——新闻之目的
1.新闻应该被社会所分享
2.新闻应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
3.凡是符合公众利益的新闻应该及时传播
4.新闻选择过程要有透明度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
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
《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
直到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我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
于是会议闭幕第二天即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
汶川大地震——报道思想上从政治本位到新闻本位,报道方式上从封闭到开放,报道重点上从正面赞歌到人本关怀。
四、重要——新闻的意义
重要性:
新闻与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关系程度(“民生主义”\三贴近)。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
一.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坚持“事实说”,反对“性质说”。
二、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要置于一定时代背景或环境中进行客观地叙述事实,分析事实,尽可能避免下判断,不要以判断来代替事实。
三、新闻的本质是信息,信息是变动的事实。
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要从变动的事实中寻找新闻。
四、新闻本源不等同于新闻来源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
第四节.新闻的要素
新闻的五W:
作用:
1、迅速弄清每个事实的要点,是写好新闻的基本前提。
2、迅速抓住新闻的重点,更好地突出在新闻导语中。
A郎平的强有力的右臂以及由两条胳膊组成的坚强防线,使中国队占据了压倒优势。
B海兰路和里基路交叉点,是市内最危险的十字路口,昨天又有两人丧命。
C本报苏州1月1日电今晨零点,专程从日本赶来中国的500多名旅游者,在香烟缭绕的苏州寒山寺里屏息聆听了“新年的钟声”。
D本报讯3月6日,有一个16个月大的孩子普鲁,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市的本迪戈湖作滑水表演。
她在滑水的时候,还带着一个奶瓶,供她在航程上吸。
第五节新闻类别
1、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
关系到人们的生命、生活、生产等切身利益同时特别强调时间性的新闻。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知识性、趣味性同时不那么强调时间性的新闻。
2、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突发性新闻(事件性新闻):
消息、动态新闻
延缓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通讯、报告文学、深度报道等
第六节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传播学中,信息指能够消除受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信息的最基本特点是具有新的内容。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首先在新闻传播观念上,要明确: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其次在新闻业务上,要明确:
1.变一次性的总结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最基本特点:
新内容)
2.加强深度报道(扩缩性)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组合性)
4.加强全方位报道(运用的多角度性)
第七节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与新闻
1、宣传:
宣传(propaganda)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程(agenda)的信息表现手法。
最常用于政治环境,指政府或政治团体的游说活动。
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
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传播行为。
2、宣传与新闻关系密切:
新闻隐含着宣传,宣传借助于新闻(事实胜于雄辩)。
但宣传与新闻不能等同。
把宣传当作新闻,混淆视听,诱骗公众。
把新闻当作宣传,死板僵硬,无人问津。
3.传播的方式不同
宣传具有重复性,新闻传播具有一次性。
4.传播的要求不同
宣传要求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新闻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等
第八节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特点:
1.公开性
2.公共性(公共利益)
3.急迫性
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广泛性
地理范围的广泛性和话题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作为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主要表现在: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有关行为的监督包括对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决策执行过程与结果、决策执行人物。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特别是对不法份子的监督
另一方面,舆论是把“双韧剑”。
有时舆论可能代表错误的倾向,有时舆论会被少数私有集团所利用.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新闻媒介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造势”)
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严格选择与精心突出公共事物,使之成为公众的焦点。
3.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知,潜移默化影响公众的决策与意见。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如言论版)
依照“沉默的螺旋”理论,新闻媒介的意见对公众的意见有很大的影响。
备注:
警防用媒介(舆论)审判代替司法审判
一种另类的舆论——谣言
1947年,Allport&Postman给出了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个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只有迅速及时提供信息、普及知识,消除人的不确定性,减少事件的模糊性,谣言也就自生自灭了。
2011年3月15-17日
日本核辐射引发国内”谣盐”风潮
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以正面宣传为主,一方面从质的把握上,新闻传播的内容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正向的、有益的,而不是消极的、颓废的、负向的、有害的。
另一方面从量的把握上,新闻传播中正面宣传的内容在数量和分量上要处于优势,要占主导地位。
要坚持新闻批评(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相辅相成。
既报喜又报忧,又要以报喜为主。
第二章新闻选择
第一节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一.为什么说新闻工作就是选择事实的工作?
事实发生的无限性和新闻工作者精力的有限性
事实发生的无限性和新闻媒体版面和时间的有限性
二、选择事实是新闻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
新闻工作者必须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选择事实上。
三、选择事实就是新闻工作者不断把关的过程。
1、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
2、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
3、新闻编辑过程是再次挑选事实的过程
第二节新闻选择的标准
一、新闻定义
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
根据定义,选择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三要重要,为此,要淘汰下列事实(“假、大、空”):
1.虚假的“事实”
2.陈旧的事实
3.司空见惯的事实
4.空话连篇的“事实”
二、新闻价值
(一)定义:
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之的需要。
(二)新闻价值是客观的
1、新闻事实或新闻本身是客观的
2、新闻事实体现出来的主体或主流是客观的,是不能以主观意志来歪曲的。
3、社会对新闻的需要以及这种需要得以满足所产生的变化是客观的
(三)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
1.时新性:
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鲜性质。
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
2.重要性:
指事实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程度。
西方按照重要程度的大小,把新闻分为“硬新闻”与“软新闻”。
3.接近性:
指事实与群众某一方面比较接近的性质。
包括地理距离上的接近、心理情感上的接近、利益上的接近、兴趣上的接近等。
4.显著性:
指事实所具备的知名度和突出性。
通常包括人物、地点、事物、事件、数量、程度等的突出性。
平常人+平常事(无显著性)
平常人+异常事异常人+平常事(有显著性)
异常人+异常事(显著性最强)
5、趣味性:
指事实所具备的新奇怪异、富有趣味和人情味的性质。
一般来说,时新性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加上另外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闻价值。
一则新闻包含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价值各要素在各类新闻稿件中的大致分配
时
新
性
重
要
性
显
著
性
接
近
性
趣
味
性
硬
新
闻
√
√
√
√
√
√
软
新
闻
√
√
√
√
√
√
(四)防范新闻价值要素说的极端性
接近性:
距离越远新闻价值越小,导致新闻近视化。
“报馆门前死了一条狗,会比遥远的中国发生水灾,更容易引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学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