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766815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73KB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x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
1.什么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
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
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点;二是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
1.有序性。
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
2.周期性。
从教育
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
3.动态性。
一方面教育管理的过程总是意味着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动。
4.可控性。
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可控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先的预测、事中的调整、事后的补救等措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
5.整体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
计划出现了问题,再好的执行,也不可能实现目标。
教育管理过程的独特性包括:
1.教育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
教育管理过程虽然也涉及物,但主要是人,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以物为对象的生产过程。
2.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统一。
教育管理过程首先要以了解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管理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3.教育管理过程是控制与自主相统一的过程。
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主要应是内在式控制,而非外在式控制。
它需要将控制欲自主统一起来,鼓励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控制。
3.什么是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其中,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研究方法则是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并谋求其改进的基础。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就本学科的研究而言所应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具体地,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出发,教育管理学科的最终使命应是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
“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这一学科使命,展开来说,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1.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是其实现最终学科使命的基石。
离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便难以兑现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理性反思与合理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使命。
从强化教育管理学研究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者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完善学科建制。
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4,改进研究方法。
5,加强专业刊物建设。
2.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发展。
教育管理学在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管理学要发挥教育管理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教育管理学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教育管理学要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学理依据。
4.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认识和探究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过程中,所持方法论及所运用的方式、技术与手段的总称。
它是由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体系。
其中,方法论处于最上层,方法技术处于最下层,方式侧处于前两者之间。
同时,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
往下看,方法论影响着方式的选择,而方式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方法技术的运用。
往上看,方法技术的发展会引发方式的变革,而方式的变革又会推动方法论的转型。
1.思辨研究方式,是借助人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技能操作概念和范畴,以演绎为基本过程的研究方式。
它的根本特征是操作概念,而不是操作事实。
补充:
教育管理原则:
1.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
教育管理之所以要有教育性,是因为它说到底是“教育”的管理问题。
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更体现为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性。
总之,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原则:
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有相应的标准。
3.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原则:
当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三层含义:
一是在整体社会层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既要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中来。
二是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层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确立并维护学校管理的自主权。
三是在教育管理机构内部,上级要尊重、信任下级,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力和途径,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
4.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原则:
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强调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要基于人的本性,通过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5.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所谓教育管理的效益性,是指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不只是教育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管理伦理。
也就是说,即便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也应时时考虑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
6.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原则:
教育管理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所谓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主管教育行政的专门机构。
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教育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的体现,它昭示着教育管理是一种专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
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则是教育管理专业化的实质上的体现。
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涉及三个方面:
1,教育管理专业人员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面);2,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训练体制(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认证体制(进行资格认证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补充:
教育管理环境:
教育管理环境是指处于各种教育管理机构外部,切对教育管理机构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1.教育管理的人口环境:
是指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年龄、性别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
人口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投入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程度;第二,人口构成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及其工作重点的转变;第三,人口波动影响特定时期教育人口的规模。
第四,人口流动影响特
定地区教育人口的规模。
第五,特定的人口政策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2.教育管理的经济环境:
是指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管理活动所处的经济背景,及其所具备的财物资源条件。
经济环境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体现在:
第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投入水平;第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第三,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阶段的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因素,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3.教育管理的技术环境:
是指教育管理所处时代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运用状况。
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第一,信息技术改变了只是生产与知识获取的途径;第二,信息技术业改变了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第三,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正性;第四,信息技术业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教育组织结构变革问题;科研成果剽窃、学生网络成瘾、高科技作弊等新的教育管理问题)。
4.教育管理的制度环境:
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体制、法律、规章、规则等外部因素。
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很多时候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性质与教育方针;二是教育领域之外的法律、法规。
三是教育领域中的法律、法规。
5.教育管理的文化环境:
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定时期社会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因素。
在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方面,文化的适应性与更新能力,比组织重构、制度变革等更为重要。
因为:
第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第二,文化通常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管理。
第三,前面两点意味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与持久性。
由于文化具有持久性,所以,变革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补充:
教育管理的主体
教育管理主体是指教育管理活动的实践者与承担者。
教育管理主题具有两种形态:
一是组织形态的教育管理机构;二是个体形态的教育管理者。
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
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见图)
补充:
教育管理的内容
教育管理内容即所要管理的事务和事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一般情况下,激励及时易取得良好效果。
组织成员取得成绩后,渴望得到组织或他人的肯定,如不失时机地給以适度奖励,将他人激励转化为自我激励,会促使其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就,并产生效仿连带效应、形成竞争上进氛围。
十、可持续与发展性相结合
教育组织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关键在于激励的长期有效运作,使广大员工始终保持旺盛持久的积极性。
激励者应统筹协调公平与效率、当下与长远的关系,不断寻找新的刺激源、采取新的激励措施,强化激励的规范教育性,确保激励的可持续发作性。
4.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主要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
应如何运用?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立合适的目标,使被激励者产生向目标靠拢的动力和愿望,以实现其满足需要的预期结果。
对于教育而言,就是以弥补作为诱因,刺激其需要,激发其实现目标的欲望;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利用目标的吸引力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目标导向行为。
运用:
目标激励包括目标的设定、实施与实现三个步骤。
目标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目标的设定,应该是明确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既有可量化的指标表征,又有可操作的时限设定、行动计划、评价系统;应该是挑战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具有一定难度,又是通过努力能实现的,难易度适中,能最大程度发挥目标价值,使目标效价与投入程度成正比;应该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既体现组织发展的要求,又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通过实现组织目标,满足个体种种不同的需要。
目标的实施,应该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或阶段目标,形成连续和累加的目标激励过程,同时应注意对实施过程的反馈,纠偏目标行为或矫正修订目标,保持激励向导的科学性。
目标的实现,既是前一轮激励的终点,又是后一轮激励的起点,应通过不断设置新的更高目标,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目标激励的良性循环。
二、利益激励
利益激励是指,通过对预期行为的利益报酬或奖赏,激发受激励者的行为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获得需求满足。
利益激励的出发点是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为其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正视、肯定和满足师生合理的利益需要,既尊重其个人所关切和渴望得到的利益,又促进其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的结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
同时,应积极引导师生正确对待和追求
利益,并充分利用所得利益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薪酬激励是基本的利益激励,即通过薪酬体系的合理设计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虽不是最好,却是十分重要的常规方法,既是对员工所做贡献的承认,也是对其劳动的回报和答谢,以奖励其对学校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
学校的薪酬激励既要关注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更要发挥激励性因素的最佳效能,尤应体现按劳分配和效率效益原则,以成果多少和贡献大小实施差异化激励。
对学生而言,利益激励主要包括奖学金、奖品及其他荣誉奖励,应防止学生只关注物质奖励本身,并遏制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着力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积极进取、争获优胜、全面提高自己素质的本旨上来,以增扩利益激励的实效哦啊、强度、广度和深度。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通过沟通、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等途径,影响受激励着的情绪,满足其情感需求,激发起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义务感及其个人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自我实现感和危机感等,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热情与心态。
情感激励是无形的,但其激励效应比有形的激励还要持久。
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首先应加强与师生员工的心灵沟通,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走进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辛苦和困惑,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行为,不断加深感情,使其在情感上接纳领导、接受激励,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进而形成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校园氛围,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同时,应该热情、平等、谦和对待师生员工,尊重个性,善待差异,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实施、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
第二,应该对师生员工基于足够的关心和信任,关注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切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关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深切感受和体会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并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各有所为,不断获得进步和提高,团结和依靠他们办好学校、搞好教学、育好人才。
同时,应根据每一位个体的情况,基于恰如其分的信任而干预托付任务,通过委任重要工作、合理授权放权、增进友谊以及肯定其能力水平、欣赏其品行操守等手段,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认可、信赖和人用,进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其丰富、柔软和易感的内心世界,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
情感沟通也是师生之间很重要的交流渠道,教师积极或消极的情感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染作用,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绪共振和心理共鸣,进而对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反之也一样。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教师应该以热情、友好、支持、信任的方式指导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克服挫折感、消除畏难情绪、增强攻坚克难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教师应该给以热情的鼓励、赏识、赞许和褒扬,使他们深受鼓舞,进而以同样的热情、友好和奋发有为回馈与报答老师,从而形成情感激励的联动效应与良性循环。
四、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工作再设计、改变分配任务或职责,既按照一般的管理过程、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又跳出常规的激励思维,引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增强其他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感。
教育组织成员既包括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包括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学习虽也是一种“工作”或劳动,但这里的“工作激励”主要针对教师和职工而言,尤侧重于教师激励。
运用:
首先,应根据教师个体或群体的不同需要,不断改进工作组织、扩大工作范围、增加工作种类、加大工作强度和丰富工作内容,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迎接更多的挑战,使他们有更多的工作可作,有更多的机会战士才能,进而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其次,应参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本身的激励效能。
应以工作扩大化为基础,赋予其更大的责任,委以更重要、更受重视、更富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能给他们发展和提升带来更多机会的工作,从而提高或增强工作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有助于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
最后,应根据学校工作的周期性,对教师工作事实进行轮换或调换,并作出系列性安排,有计划地提供各种流动机会,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任职,以避免长期从事同意工作所引致的单调乏味,进而有利于教师挖掘潜能、实战才敢、砥砺品性、提升素质,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五、参与激励
参与激励,是指通过建设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让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重大决策的讨论以及规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评价、反馈等过程管理,并对领导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对社会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内在工作动机,以提振士气、提高自觉性。
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并满足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事务、分享学校决策的权利和要求,发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审议学校工作、积极监督学校活动,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应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参与过程称为强化师生主人公心态和责任意识的激励过程,使他们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体验到组织对自己的期望,自觉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将个人发展前途与学校发展规划有机融合起来,为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六、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也称典型激励,是指通过树立典型、先进示范,用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刺激员工的上进心,引导他们见贤思齐,以榜样为旗帜、调整努力的方向,以榜样为参照、修正自己的行为,以榜样为标尺、衡量行为的结果,进而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应加强自我修炼,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影响师生员工,以良好的行为素养带动师生员工,以对师生员工的深切关怀感化他们,发挥榜样激励效能。
特别是校长,应不断增强个人魅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作为典范,以公正、廉洁、吃苦耐劳、一视同仁的品质当好楷模,以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思想作风和校风学风,促使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奋发有为。
七、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是指,通过让员工完成工作任务而产生能力得到发挥、抱负和价值得到实现、成就需要得到满足的成就感、自豪感、成熟感及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感,进而产生努力工作、获得成就的欲望,形成成就动机和行为。
概言之,成就动机就是满足员工内在性需要的激励。
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要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成功的条件,指导师生规划个人发展的愿景,搭建让教师和学生展示能力、取得成就的平台,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增强和其成就感,满足成就需要,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创新能力、奉献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八、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是指,通过建设优秀的教育组织文化,引导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作风、规范准则等无形的精神力量,用以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控制,加强自我修养,增强风险意识,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
高。
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良好的校名、声誉、形象、环境、社会地位与影响等物质层文化激励,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及其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健全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师生必须遵循的行为方式、程序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规则,具有强制性,起着约束作用,通常是一种负激励,即可为物质与精神激励提供基础性保障,也有助于为师生和额学校的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
学校的文化激励,首先应抓好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发挥其积极的激励功能,以弘扬学校的主流文化。
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1.结合国内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简单阐述集中主要的观点?
课程和教学作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关系密切而又复杂。
课程与教育理论家们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
第一,独立说。
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交集,二者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
这类观点从实质上说,是把课程看作内容或教材,把教学看作过程与方法。
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相互分离,在各自的领域里发生变化,互不交叉。
第二,包含说。
这种观点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大课程论说”,即课程包含教学,课程是上位概念;一种是“大教学论说”,教学包含课程,教学是上位概念。
苏联和我国一些专家学者认同把课程看作教学的组成部分的“大教学论说”,主张把课程看成教学内容。
英美国家以及我国的另一部分学者则支持把教学看作课程组成部分的“大课程论说”。
第三,循环说。
这一观点强调课程与教学相互影响、相互反馈、具有延续性的循环关系。
课程与教学虽然是相互分离的实体,但是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周而复始、永不终止。
教学决定在课程决定之后,接着在教学决定付诸实施与评价后,根据成效来修正课程决定。
第四,有机整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具有内在的连续性、统一性与整体性,二者不可割裂。
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及学者韦迪等认同这种观点。
杜威认为课程与教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连续性,这是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
杜威主张课程即经验,这既产生于当下的经验过程中,又引领着教学过程前进,教学指向经验的生成,又孕育着经验的增长。
2.我国建立起的课程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沿用了苏联的集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课程管理权归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在国际课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教育 管理学 教程 褚宏启 课后 问题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