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66546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15KB
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docx
《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姚艺悦七一班)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2.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3.地球上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4.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动物、微生物
5.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2)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4)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5)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6)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7.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
(2)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3)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9.生物学——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10.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衣食住行都与生物有关
(2)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章、探索生命
1.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取送方法——取送显微镜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一只手提着显微镜。
(2)镜头的保护——镜头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
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
否则有可能砸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这容易使镜头松动,影响观察效果,应该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5)遮光器的使用——遮光器是调节显微镜入射光线强弱的,强光时应选用小光圈,弱光时应选用大光圈。
(6)反光镜的使用——通过调节反光镜的角度使反射入的光线照亮观察物。
强光时应使用平面镜,弱光时应使用凹面镜。
(7)计算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象的放大倍数。
3.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对光——①选择目镜,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转动反光镜,从目镜中可看到一白亮的视野
(2)观察——①从报纸上选一个汉字或一个字母,将其剪下,制成临时玻片标本②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通光孔中央③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靠近载玻片,眼睛要看物镜,以免损坏镜头④再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为止,最后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注意:
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如果要将周围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物象相反的方向移动)
4.判定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
移动载玻片,转动物镜。
5.实验中,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视野亮度变暗。
应调节遮光器使用大光圈,调节反光镜使用凹面镜。
6.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7.实验——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
在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计划,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或实验,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实验相关数据的现象。
8.实验变量——实验中可变化的因素。
在实验中,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实验变量。
在一次实验中,可以有一个变量,也可以有多个变量。
9.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
一般设计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10.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
11.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坚持实事求是,任何时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大胆的修正原有的知识。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种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
2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识图——课本33页,图3-2)
3.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构成: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线粒体
叶绿体
功能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的相对稳定
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生有机物
5.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6.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细胞核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结构的关系是: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过程:
(1)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
(2)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并向细胞两端移动(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结旋松散成染色质,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细胞生长的过程:
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很小,随着从外界吸收的物质不断积累,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就由小长大。
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生长,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4.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
细胞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增大的速度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5.细胞分化——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
7.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名称
保护组织
输导组织
基本组织
分生组织
分布
叶片与果实的表皮
根茎叶中的导管、筛管和叶脉,花柄与果柄
子叶、胚乳、叶肉、果肉等
芽、根尖的分生区、木本植物茎的分生层
功能
具有保护功能
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贮存营养
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他组织
8.人体的基本组织:
名称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分布
皮肤表层、口腔黏膜与消化道黏膜等
骨骼肌与平滑肌
血液、淋巴、脂肪、骨骼等
脑、脊髓和全身神经
功能
保护、吸收
运动
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于时间差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
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
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
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
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
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
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
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
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
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
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
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
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
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
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
(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
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
例:
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
A:
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
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
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
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
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
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
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
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
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是《韩非子》。
例:
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
答:
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答:
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有何影响?
答:
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
答:
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
材料: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
(1)体现了谁的主张?
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
体现了老子的主张。
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
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
我认为有用。
如:
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
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例:
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
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
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
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
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
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七上P62-63)
1、政治:
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P62)
2、经济: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P68)
3、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P63)
4、文化: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P63)
5、军事:
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P79、P82-83)
6、意义: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
(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
(七上P78)
1、陆地: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
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
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
(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
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
(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
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说的?
写在什么书上?
答:
司马迁;《史记》。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
西汉。
这句话是:
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
答:
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
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
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
(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
材料一:
“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
材料二:
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
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
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生物 上册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