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docx
- 文档编号:766342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48.40KB
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docx
《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北京市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现代史0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015·北京朝阳一模·20)“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这四十五年间“中国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①完成国家工业化②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④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解析】“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时间是1956年,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故①错误;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故②错误;1949年实现了民族独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故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北京丰台二模·41)京津冀一体化
时间
历史资料
1876年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煤矿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康、梁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请以“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近代化进程”为题,选取其中一个方面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10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共同纲领》;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解析】若选取经济近代化历程:
由材料“1876年,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煤矿”可以得出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由材料“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1895年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1917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可以得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若选取政治近代化历程:
由材料“1895年康、梁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可以得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由材料“1912年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可以得出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由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可以得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由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若选取思想近代化历程:
由材料“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可以得出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由材料“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由材料“192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可以得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答案】①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2分)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煤矿,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分)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
(6分)
②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2分)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
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8分)
③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2分)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8分)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2015·北京丰台二模·18)1955年,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D.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
【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确立,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北京昌平二模·37)(36分)相通—相连—相融
(3)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形势紧密相连。
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史实,回答:
中国是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自己的?
(16分)
【考点】(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3)首先分为两部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角度回答。
比如说50年代即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对此的应对即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政治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0年代回答思路与此类似。
【答案】(3)适应:
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系。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政治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深化。
政治上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经济上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外交上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2015·北京昌平二模·19)肖劲光将军回忆说:
“全会还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提出了民主与法制的任务……结束了两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这次会议( )
A.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C.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次会议为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故B项正确;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北京海淀二模·18)阅读下表
时间
立法特点
20世纪80年代
通过了以《宪法》(1982年修订)为核心的一大批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
关于90年代以来立法特点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②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④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是1978年,此时的立法特点应该是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故
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需要加大相关立法工作,故
正确;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提出,需要加大相关立法工作,故
正确;随着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故
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5·北京昌平二模·37)(36分)相通—相连—相融
(3)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形势紧密相连。
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史实,回答:
中国是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自己的?
(16分)
【考点】(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3)首先分为两部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角度回答。
比如说50年代即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对此的应对即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政治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0年代回答思路与此类似。
【答案】(3)适应:
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系。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政治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深化。
政治上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经济上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外交上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新中国的外交
1.(2015·北京朝阳一模·19)“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
“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15·北京丰台二模·18)1955年,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D.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
【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确立,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北京顺义一模·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在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词,并且注意题干所述史实与所指时间相关度。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时间不符,故①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故②正确;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关,故③正确;这与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密切相关,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5·北京西城一模·19)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这表明中国( )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主要是指上合组织等活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美、中国与欧洲不属于周边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北京东城一模·37)(36分)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2)结合所学,解读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
(2)古代中国的商业——对外贸易(朝贡贸易);近现代中西方外交;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
(2)抓住问题中的关键信息“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概括总结材料中不同时期中国和西方首脑外交内容,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加以解释说明即可。
【答案】
(2)本题14分。
示例:
古代西方,在专制统治之下,首脑外交是主要形式。
古代中国由于实行朝贡外交,不存在首脑外交。
到近代,由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法治的建设,外交不再由首脑把持,被职业外交取代。
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也形成了职业外交。
20世纪中前期,在世界大战、冷战等大国对弈中,大国之间首脑外交再次出现并走向成熟。
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也开始参与到首脑外交的舞台。
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提供的便利条件,使首脑外交更加盛行,由少数大国之间发展到广泛参与,外交活动的内容从政治扩展到经济、生态等领域。
中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积极主动的开展首脑外交。
综上所述,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6.(2015·北京东城二模·37)(36分)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文明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材料三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图13)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
(14分)
【考点】(3)新中国的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时代
【解析】(3)根据第一图片中的中、美领导人握手的场景科分析出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其相关内容及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第二图片中有关“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结合十四大的主要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图片三中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图片四中“我国网民规模达5.46亿”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21世纪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答案】(3)融入:
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3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体制上为融入世界创造了条件。
(3分)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赢得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3分)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
(3分)
学生答题体现了完整清晰的逻辑关系:
2分
7.(2015·北京昌平二模·37)(36分)相通—相连—相融
(3)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形势紧密相连。
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史实,回答:
中国是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自己的?
(16分)
【考点】(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3)首先分为两部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角度回答。
比如说50年代即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对此的应对即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政治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0年代回答思路与此类似。
【答案】(3)适应:
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系。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政治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深化。
政治上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经济上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外交上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高考 历史 模拟 试题 分解 中国 现代史 01 现代 政治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