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docx
- 文档编号:765833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8.82KB
诗歌表达技巧.docx
《诗歌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达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表达技巧
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在复习备考时,应以以下几方面为着力点:
1、古代诗歌主要运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高考重点考查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设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等。
1.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绘或说明道理,这种修辞格叫比喻。
比喻的使用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示例:
浣溪沙·洞庭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
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的下阕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
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示例:
落梅(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示例: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借代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
运用借代可使语言简练,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示例: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红”代指“花”。
“绿”代“叶”。
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示例:
陇西行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
示例:
相见欢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
之时。
②扬州:
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2)“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什么?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
(1)作用:
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
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
3.夸张夸张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
运用夸张可以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示例: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运用夸张和比喻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形象生动,写出了愁之深、之沉重。
双溪的舴艋舟是一种非常小的船作者因为思念亲人的愁苦之情太多了,恐怕小船装不下。
4.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
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示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闼:
推门而入)一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
野步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1分),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
②红、白使动用法,色彩上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魄震限怅调。
示例:
5.叠字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
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
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示例: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
首二句“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连用“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
“啾啾”言有声,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
“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淅浙”,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
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
“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
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
6.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
设问可以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示例: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示例: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示例:
病牛①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①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但得众生皆得饱”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答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
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
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
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
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
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
(2分)“但得众生皆得饱”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1分)
7.反复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
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反复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示例: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
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示例:
宫词(其八十三) 王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
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1:
“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8.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示例: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曰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曰的繁盛和今曰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示例:
齐安郡晚秋①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的用意何在?
【解析】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9.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做对偶。
这种辞格也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中最常用的。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示例: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数量词、名词和动词两两相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示例: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
“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二、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描写:
即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古代诗歌常用的描写方法:
1、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在描写景物的古诗中尤为突出,古人在写景的同时总是忘不了把感情融入其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融景,分不出是写景还是抒情。
示例: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本是写曾经的六朝古都台城的周围景观的,但是不纯粹写景,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苑城的景物之中,将其写得有声有色,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梦幻式氛围,渲染了浓重的感伤情绪,表现的含蓄委婉,空灵蕴藉。
2、动静结合 愈动愈静。
庄子曾经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声”,也许是受庄子思想或是中国的佛教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运用这种物极必反的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就是最重要的体现。
示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句写景,两两相对。
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生于深涧,一片静谧;接着,黄鹂鸣于深树,以动衬静,愈加静谧,由静到动,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急雨,一片动乱,足显其动;接着,无人舟自横,更加得寂静。
整首诗由静及动,再由动到静,可以说将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示例:
少年游早行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
请作具体说明。
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1)化动为静:
把动景用静态表现出来,给人以新颖别致的印象。
示例: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第二句意即:
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
“壮哉造化功”!
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2)化静为动:
就是把静景用动态表现出来。
示例: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示例: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
②鸣榔:
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③洛浦:
洛水之滨,借指洛神。
潇湘:
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
“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
(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
)②虚实结合:
“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3.有声有色 形神兼备。
古诗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示例: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的《过香积寺》中,在描写途中景物时就调用了多种感官,“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如果说前两句是概括的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幽深;那么后两句就是更加生动形象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了途中的山水和古木了,山中危石耸立,使流水发出呜咽之声,从听觉角度来写山中幽静,接着,“日色冷青松”,从视觉感官中写出了傍晚的余晖斜射在幽深的松林上,使本就阴暗的松林越发的神秘,幽暗,给人一种“冷”的感觉,由此,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绘声绘色的写出了周围环境的特色,达到形神兼备之妙。
示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结合词句
简要分析。
(2)《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
【答案】
(1)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
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
“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2)“落”字好。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4.远近结合 虚实相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觉,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中间两联,“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写景很有特色,前两句写风雨楼前的近景(风胡乱地吹着水中的芙蓉,雨紧密的侵蚀着薜荔做成的墙)既真切,又细腻,犹如身临其境;后两句写山重水曲的远景(遮蔽遥望双眼的岭树和曲结愁肠般的江流),顿使人视野开阔,胸襟畅然,而且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更好的抒发了作者的无穷愁思。
在古代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
“虚”,包括三类:
(1)神怪梦幻。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
(2)过往烟云。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
(3)未来设想。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5.色彩鲜明 对比强烈。
可以这样说每一首好诗都是一幅上等的丹青画,每一位诗人都是丹青妙手,诗人将画中的五颜六色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诗中有画”。
示例: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的“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中,山的青黛让绽放的花更加灿烂,像燃烧的火;江的碧绿使得鸟儿更加的洁白。
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花、鸟图。
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的搭配,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一幅初春的园林图跃然纸上。
示例: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1)答案:
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而“忽惆怅”。
前后的情感变化,突触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答案:
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映衬),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6.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即使再美的景物,你在描写他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聪明的诗人总是知道点面结合,截取其中的最亮点与整个画面去组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示例: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竑的《寒食》,在描写寒食时节长安城的明媚春光时,就是借用了这一点,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总写长安城的春意盎然,可以说这一句将长安城中无边的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专写皇家风光,突出了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
两句不仅一红一绿,而且由面及点,充分考虑到寒食时节景物特点,从而抓住了柳树这一最亮的一点去着笔渲染,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7.白描细描 各领风骚。
所谓细描就是不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精雕细刻,在这一方面,李白可奉为祖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表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