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的来历.docx
- 文档编号:765169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94KB
春节对联的来历.docx
《春节对联的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对联的来历.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节对联的来历
春节对联的来历
春节对联的来历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
“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
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
“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对联成对出现的由来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
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还有神仙的对联:
灶王爷的春联是: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
土地爷的春联是:
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
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
天地爷的春联是:
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
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
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
“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
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
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
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
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
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春节对联的发展 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但满人入关久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据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岁的除夕,让他手下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
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
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
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节对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春节对联的形式贴春联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
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汉族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汉族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
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
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汉族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
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
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节对联的寓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
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
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
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
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
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这也就是汉族民间俗称的门神。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
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延伸阅读:
春节对联带横批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横批:
欢度佳节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横批:
年年有余大地歌唤彩云满园春关不住横批:
春色满园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
四季兴隆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
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
春意盎然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
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
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
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
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
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
鸟语花香 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
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
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
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
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
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
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
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
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
欢度春节 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
合家欢乐 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
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
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
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
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
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
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
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
吉星高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节 对联 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