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docx
- 文档编号:764631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4.89KB
马原选择题.docx
《马原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选择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单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3.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共同特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4.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
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5.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
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8.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失的方面
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10.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
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5.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6.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A.既保留又发扬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19.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0.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22.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3.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
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2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2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26.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
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7.爆发式飞跃是()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28.世界观就是()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2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
30.“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1.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32.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33.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34.“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3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36.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37.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38.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39.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4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41.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4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44.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45.社会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46.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47.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4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0.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1.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52.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
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
53.作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度是指()
A.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B.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C.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5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55.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D)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非因果联
5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7.我们把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5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答案
1-5DBBDB6-10DADCA11-15ABCBD16-20CBCCC
21-25ADDDB26-30AABAC31-35DDBBA36-40CADDB
41-45CCBBB46-50DBBDB51-55CCDDD56-58DDB
单选
1.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的飞跃是指()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成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3.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4.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5.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6.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9.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0.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11.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13.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4.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1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1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18.实践之所以是反驳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论据,是因为()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19.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0.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的是()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2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2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23.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25.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2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后者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8.“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真理”,这是()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的错误观点
C.混同真理与谬误的错误观点
D.唯物主义关于真理定义的另一表述方式
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30.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精神活动
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32.认识客体是指()
A.人的观念及其对象
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
C.人的自由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3.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
A.书的宝库
B.社会实践
C.天资聪慧
D.进取精神
34.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3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B.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3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基础,理性认识是升华
C.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发展
3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哲学上的()
A.经验论的错误
B.诡辩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的错误
D.唯理论的错误
3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9.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诡辩论和宿命论
C.反映论和实践论
D.先验论和实在论
40.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D.为大多数人所承认的理论和意见
4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人类客观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D.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42.承认真理有其客观内容,也就是承认了()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真理的不确定性
D.思维的非至上性
43.真理一元论就是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可
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44.谬误与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B.谬误和真理没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都是具体的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主观的
45.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
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
B.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和适用条件
C.它是已经过了时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是包含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的
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C.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D.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47.时间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4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以及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都有其不同实践
49.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答案
1-5DBDBC6-10CDBBC11-15CBDDB16-20DACBC21-25ACCCD
26-30CCCBC31-35DDBCD36-40BDCAB41-45BBCBB46-49BCCD
多选
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绝对独立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示出()
A.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
B.认识发展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
C.认识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
D.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
E.认识的发展是从肯定到否定的发展趋势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思想路线统一的有()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群众观点是统一的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E.认识辩证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5.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推理
E.表象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E.反映是外力强加给个人的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有()
A.实践对理论具有绝对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绝对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E.实践和理论是相互决定的
8.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理在事先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9.认识的辩证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10.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观
11.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E.意识性
12.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
E.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