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docx
- 文档编号:764121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0.69KB
新教材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docx
《新教材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训练习题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答: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三)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作者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字词,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
阅读时须处处留意,字字咀嚼,才能有所得。
1.《雨霖铃》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
试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
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送别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包括小序)写景很有特色,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态等各个角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描绘了金兵劫后扬州凋蔽、残破的图景,抒发了悲怆之情。
试将这样的词语找出来,按下面类别摘录:
①写视觉形象的:
②写听觉形象的:
③直抒胸意的: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
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
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
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
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幽静的B.清凉的C.凄冷的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A.凄苦的B.烦恼的C.恬淡的D.空虚的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单调死板的B.富有生机的C.赤地千里的D.荒凉空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A.惊诧的B.得意的C.悲伤的D.愤慨的
二、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李煜②柳永③苏轼④秦观⑤李清照⑥辛弃疾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B.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D.③⑥/①②④⑤⑦
2.名句衔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
A.《淮海集》B.《白石道人歌集》
C.《稼轩长短句》D.《白氏长庆集》
4.姜夔《扬州慢》的开头①“淮左名都”,②“竹西佳处”,及上片结尾的“都在空城”,③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
选出正确的一项()
A.①指扬州②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B.①和②均指扬州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C.①②③都指扬州
D.①指南京②指瓜州③指扬州
5.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唐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⑤⑦⑨C.③④⑦⑨⑩D.③④⑤⑨⑩
(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古诗绝句词律诗
A①④⑨⑩②③⑥⑧⑤⑦
B①⑤②⑨⑩③⑥⑧④⑦
C①⑦⑨⑩②③⑥⑧④⑥
D①⑦⑨⑩②⑥⑧③④⑤
6.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烟波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B.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长诗)
D.一尊还酹江月。
(把酒洒在地上)
E.都门帐饮无绪。
(京城门)
F.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
8.下列诗句各表现什么季节的景色?
顺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⑤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A.春__________B.夏__________C.秋__________D.冬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整理学过的知识,学会在比较中鉴赏文艺作品。
1.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诗词。
请写出每句的出处和作者,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
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说明。
①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⑦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夔1155—1221年
辛弃疾1140—1207年
这说明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学科渗透训练】
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言,保持自身的体温并非易事,而水生动物要保持体温则更为困难。
为使新陈代谢保持在低水平,迄今全世界绝大多数的鱼类都是冷血动物。
根据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言,保持自身的体温并不是太难的。
B.冷血动物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的鱼类。
C.水生动物都是冷血动物。
D.迄今为止世界绝大多数鱼类的新陈代谢都保持在低水平。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D
(二)C(三)1.①寒蝉凄切②晚③长亭(都门)④骤雨初歇⑤帐饮无绪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①夜雪暮色,青青、寒水、冷月。
②清角次寒,戍角悲吟。
③悲、怆然、感慨、厌、惊。
(四)1.①C②A2.①D②C
二、基础知识检测1.D2.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多情自古伤离别③一时多少豪杰④两情若是久长时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⑥千里共婵娟⑦人比黄花瘦⑧白了少年头,空悲切3.D4.C5.
(1)A
(2)C6.B7.C8.A③⑧B⑦C②④D①⑤⑥
【创新能力训练】
1.①《送友人》李白。
②《孔雀东南飞》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④《送元二使安西》王维⑤《兵车行》杜甫⑥《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⑦《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⑧《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离别的悲伤,即“多情自古伤离别”。
2.①生活在同一时代②宋金军事对峙③用典④虽然姜夔和辛弃疾都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十分动荡的南宋时代,虽然池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但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
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
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
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学科渗透训练】D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下面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在①~⑥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惊 ②拍 ③卷 ④追慕英雄 ⑤年轻潇洒 ⑥壮志难酬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加点的动词有怎样的表现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面描写雄奇景色。
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
“乱石”绘形,“惊涛”绘声,“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
(2)“穿”表现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拍”表现波涛汹涌奔腾,“卷”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
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雍容闲雅,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灰飞烟灭”比喻兼夸张,以曹军的惨败反衬周瑜的战绩和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5.登临赤壁,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周瑜?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
作者用周瑜来与自己作对比。
周瑜年轻有为,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作者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2)抒发了作者渴望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惆怅,对自己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伤。
6.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相关链接——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
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
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
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
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阕:
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
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
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
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任务活动三 比较异同,拓展阅读
1.阅读课文以及下面这首词,思考后面的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注],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曹瞒,曹操的小名为瞒。
(1)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借古抒怀之作,但两词所抒发的思想情怀却有所不同。
苏词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词则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词)作者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 (戴词)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慨
(2)两首词在塑造周郎这一人物形象上有何异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
都突出表现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将军形象。
(或:
都重点表现周瑜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军事统帅形象)②异:
两词的写法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
苏词着墨多(从其服饰、神态、动作等方面具体描写,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重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儒将(英气勃发、儒雅潇洒、指挥若定的青年将军)形象;戴词着墨少(对周瑜在大战过程中的形象缺乏具体的刻画),仅用“气吞区宇”四字高度概括地(笼统地)写出他的英雄气概。
2.阅读课文以及下面这首词,思考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宋人俞文豹这样评价柳永和苏轼两人词作的不同特点,前者“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称道,它们所营造的意境,表现了柳、苏二人截然不同的风格。
试分析这几句营造出的意境和展现的不同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推想酒醒之愁,择取最能表现离愁的景物杨柳、晓风和残月组成画面,营造出凄清冷寂、令人低回怅惘的意境。
形象地表现了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唱的婉约风格。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伟大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豪迈奔放,气势恢宏。
(2)李白曾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古人常将愁绪寄托于酒。
这两首词也都提到了酒:
“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一尊还酹江月”。
那么这两首词中,词人借酒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愁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柳永:
离别饯行,举杯无绪,醉酒可让人暂时忘却悲伤,但酒醒后的孤寂冷清更让人不堪忍受。
词人借酒表达了伤心、留恋不舍的离别愁绪。
②苏轼:
举杯对月吊古伤今,周瑜年少有为,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
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的消极慨叹。
附:
学习资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中进士时21岁,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
在诗方面,有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等;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书画方面,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作者延读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
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
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
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
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
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
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
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点评 文章开篇,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表达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承上启下,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发配来黄州,因了“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而变得超然旷达。
文章最后说,苏东坡在文赤壁也打了一场胜仗,揭示了主旨:
赞扬苏东坡面对命运捉弄的豁达情怀。
2.文化常识
宋词按其风格基本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新教材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新教材 92 永遇乐京 口北 怀古 课后 训练 习题 统编 高中语文 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