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docx
- 文档编号:7639449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8.59KB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docx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
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
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
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涉及的其他内容,如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考虑到课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而通信技术等,考虑到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自行开发相应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特征,应使维持学生的持续经历,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
同样,若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结构如下图:
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
多媒体技术应用2学分
网络技术应用2学分
数据管理技术2学分
人工智能初步2学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2学分
必修2学分
选修2+(x)学分xxxxxssXxxXχχχχχ
2、标准体例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并附以例子的形式。
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
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是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是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整个阶段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
考虑到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往往比较概括,为方便理解使用例子给予提示。
但例子的作用仅仅是提示,不说明内容标准以此为局限。
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长期发生效用。
3、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
为帮助理解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和掌握水平,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行为动词的使用大致分类如下,仅供参考。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
低
高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举、列出、指出、了解、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新旧知识之间能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释、比较、检索、查找、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中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技能性目标
低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练使用、熟练地操作、有效地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情感性目标
低
高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标准中将信息素养概要地描述为:
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
四、内容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要线索,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建构;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加工与表达
信息获取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一)信息获取
1、内容标准
(1)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1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2)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 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检索并获取网上信息。
(4)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活动建议
(1) 现代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步更新。
但是,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
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天气预报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1)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
例1可使用的软件如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
(2) 合乎规范地使用因特网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 通过高级语言编程工具的简单应用,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认识计算机与人类处理信息的异同。
例1使用一种可视化编程工具设计下列程序:
一个简单的“小时钟”;比较两个学生身高和体重;求解1*2*3*…*N,N由键盘输入。
(4) 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探讨智能信息处理应用的前景。
例1模式识别类:
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汉字输入、语音汉字输入等。
例2自然语言对话与机器翻译等。
2、活动建议:
(1) 开展个人主页设计与制作竞赛。
要求同学从描述制作个人主页的基本目的开始,上网浏览相关网页,观察网页的基本构成和信息的分类与组织,归纳网页设计的一般规律,完成设计。
利用从各种渠道(合理合法地)收集的与设计需要相符合的素材,使用自己熟悉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有特色的个人主页。
最后,条件允许的话,将个人主页在因特网或校园网上发布。
(2) 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率以及机器翻译的优缺点。
(3) 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例如或),用自然语言与其中的机器人对话,尝试寻找其“谈话”的破绽。
(三)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1) 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
例2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习质量等等。
(2) 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例1访问一个大型在线数据库。
(3) 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活动建议
(1) 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学科课程专题,小组讨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
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限度地参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2) 访问某一个在线数据库,譬如“科学数据库”(),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查询,如“眼睛与视力”,并对查询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就资料的准确性、丰富性、权威性等进行讨论。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内容标准
(1) 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例1利用因特网等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调查,制定蔬菜新品种引进计划。
例2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词汇,如P2P,B2B,e-mail等,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2) 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广泛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 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例1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信息社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4) 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例1电子邮箱中,经常会有擅自发送来的垃圾邮件,有些甚至是带病毒的邮件。
例2因特网上流传着一幅漫画,其题目为“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现又有人撰文说,“别以为你是一条隐藏很深的狗”。
(5) 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2、活动建议
(1) 假定你所在的学校要为同学开设网上讨论区,需要制订一份守则规范大家的行为。
请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调研并撰写这个守则。
(2) 小组合作,收集最近的知识产权(或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案例,经讨论及汇总整理后,分别从法律、道德和习惯等角度在全班范围举行辩论会。
教师要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
(3) 从传播结构上,电话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网,广播电视是点对面的信息传播网,计算机网络是点/面对点/面的信息传播网。
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信息传播结构的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
本模块介绍计算机解决结构化应用问题的基本方法,为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体验客观世界的计算机对象化表征和算法思维,掌握几种基本算法;能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该问题。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
本模块着重强调的是算法设计与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故对程序设计语言不作具体规定,可根据实际条件加以选择。
本模块由三个主题组成:
算法与程序设计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算法例举
(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内容标准
(1) 了解算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序执行的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了解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2) 了解算法的表示方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重点掌握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例1农夫、狼、山羊和蔬菜过河问题。
一个农夫带着一条狼、一头山羊和一篮蔬菜过河,但只有一条小船,并且每次只能让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
农夫在场的情况下一切相安无事,一旦农夫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蔬菜。
问聪明的农夫如何解决过河问题。
例2求解Sum=1+2+……+(n-1)+n。
例3两个正整数最大公因子的计算问题。
(3) 了解程序设计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的环境。
2、活动建议
(1)选择若干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设计相应的算法,并使用某种方法描述这些算法。
(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三种程序结构的实现等。
例1顺序结构实例:
交换两个数据的算法。
例2选择结构实例:
求两个数中的大数的算法。
例3循环结构实例:
鸡兔共笼,一共有30个头,90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
(2)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原理;掌握类、对象、属性、事件、类封装、继承、重载、事件驱动等的概念;理解客观世界的计算机对象化表征。
(3)理解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
(4)掌握调试、运行指定程序的方法。
2、活动建议
(1)选择一个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表征,分析设计算法,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
(三)算法例举
A用解析法设计算法
1、内容标准
(1) 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及用解析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
(2) 能够用解析法分析简单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例1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算法。
使用一根长度为L厘米的铁丝,制作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框,要求计算出满足这种条件的矩形的边长h和宽度w。
(归结成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例2两个日期之间天数的计算。
计算从y1年m1月d1日起,到y2年m2月d2日之间的天数。
2、活动建议
(1) 上机实习,获得解决解析法中两个实例的可执行程序。
(2) 从其他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学习中选择计算问题,确定解决该问题所需的计算公式,并用流程图描述问题的计算过程,编写程序,获得计算结果。
B用穷举法设计算法
1、内容标准
(1) 了解穷举法的基本概念及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
(2)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例1一张单据上有一个5位数的号码,其中百位数和千位数已模糊不清,但知道该数能被57或67除尽。
设计一个算法,找出该单据原有可能的号码。
例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a,b,c的长度都为整数,且一条直角边a的长度已确定(例如为8),斜边c的长度不能超过某数I(例如为100),找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
2、活动建议
(1) 上机实习:
获得解决穷举法中两个实例的可执行程序。
(2) 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需要用穷举法计算的问题,确定解决该问题所需的计算公式,并用流程图描述问题的计算过程,编写程序,获得计算结果。
C查找和排序算法
1、内容标准
(1) 了解数组的概念及使用数组存储大量数据的基本方法。
(2) 掌握数据查找的基本算法。
(3) 掌握基本的排序算法。
例1使用顺序查找算法和对分查找算法查找特定数据。
例2使用选择交换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
2、活动建议
(1) 上机实习:
根据学校体育比赛数据,使用顺序和对分查找算法分别设计一个程序,以查找某个班级或者某个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2) 上机实习:
设计一个程序,按照选择交换法,把学校运动会比赛成绩(无序)按降序排序后存储。
D用递归法设计算法
1、内容标准
(1) 了解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
(2)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编写递归函数求解问题。
例1写出两个正整数乘积m*n递归函数。
例2写出阶乘n!
的递归函数。
2、活动建议
(1)上机实习,获得递归算法中两个实例的可执行程序。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或集成的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的效果、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针对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的基本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进行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本模块的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
本模块由三个主题组成: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多媒体信息表达
(一)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1、内容标准
(1)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2)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遍性。
例1在计算机普遍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今天,很多软件产品具备多媒体功能。
例如,PC机上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也是一个多媒体产品。
(3)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例1改变网络浏览器的多媒体支持属性设置,观察并体会改变前后的使用效果。
例2对同一组数据,分别采用电子数表与饼形图、柱状图等形式表示,比较其在阅读效果上的差异。
(4)体验并了解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
2、活动建议
(1)通过阅读资料、网络浏览或参观多媒体技术产品展览等途径,在自己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如教育、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信息技术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