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docx
- 文档编号:763925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53.40KB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1)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柱短肢墙插筋偏移、基础细部处理、基坑(槽)泡水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回填土下沉影响上部结构安全的、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局部墙体开裂的、房心回填土下沉造成地坪空鼓及开裂、基础防潮层失效、设备基础轴线位移、基坑支护结构出现位移、裂缝、倒塌等。
2)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
混凝土未按配合比进行配料、柱墙混凝土烂根、构件错位、护筋性能不良、梁板起拱不足或反拱、夹渣、缺棱掉角、蜂窝麻面,露筋、空洞、漏浆、缝隙、爆模、表面平整度差、混凝土结构裂缝、养护不到位等。
3)钢筋工程质量通病:
电渣压力焊接头偏心、焊接质量差、钢筋绑扎错误、钢筋保护层偏差、梁二排筋下沉、搭接长度及锚固长度不足、钢筋严重锈蚀并未经除锈、钢筋严重偏位、受力钢筋机械接头或焊接接头其位置未相互错开、下料尺寸不准、同一截面接头过多等。
4)模板工程质量通病:
支撑体系不规范、现浇梁板下挠、后浇带两侧模板及支撑提前拆除、柱墙模板垂直度超差、模板变形、梁板柱细部不到位、模板表面未经清理、漏刷隔离剂等。
5)砌筑工程质量通病:
砂浆配比不准、拉结筋长度不够或漏安、构造柱顶部浇筑不密实、墙面平整度及垂直度超差、拉接筋不按规定放置、砂浆饱满度未达标准要求、灰缝超标、砌体组砌混乱、墙体留置阴槎及接槎不良、严重通缝透亮、附墙烟囱及垃圾道堵塞、墙体温度裂缝等。
6)电气工程质量通病:
金属线管无保护接地、线管穿防水层处漏水、开关安装位置不对、成排灯具不在一条中心线上、成排开关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线头外露过长等。
7)防水工程质量通病:
●屋面防水工程:
女儿墙收头不牢渗漏、屋面、露台等管理不当,不合理使用造成防水层破坏、屋面积水及漏水、防水层起泡开裂、上人屋面地坪空鼓开裂、防水卷材搭接不良及空鼓、屋面排水沟倒坡等。
●地下防水工程: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渗漏、防水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大体积混凝土冷缝、混凝土裂缝渗漏、预埋件部位渗漏、管道穿墙(地)部位渗漏、水泥砂浆防水层空鼓开裂渗漏、地下室外墙渗漏及阴湿等。
8)楼地面工程质量通病:
●水泥砂浆地面:
起砂、空鼓、开裂、卫生间厨房积水及漏水;
●水磨石地面:
石子不均、分格条显露不明显以及压弯或压碎、不同颜色石子浆色彩污染、表面光亮度差、裂缝、空鼓;
●楼梯踏步:
高度与宽度不一致、踏步倾斜、踏步抹面裂缝或脱落、严重空鼓;
9)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通病:
●抹灰:
阴阳角不顺直、过梁不水平、细部收口等;
●栏杆:
未做成品保护、未设置接地等;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标准
序号
通病案例
原因分析
预防(维修)措施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1
柱短肢墙插筋偏移
1、短肢墙(柱)插筋由于下部钢筋密集安装插筋偏移;
2、插筋安装后未固定;
3、浇筑砼时插筋偏移,未扶筋及复核
1、按轴线位置拨开密集钢筋插筋锚入用点焊或增加箍筋固定;
2、插筋上部用钢管或木枋井字架固定,复核轴线;
3、浇筑砼后及时扶筋、调校;
4、加强旁站监理的责任心教育。
2
基坑(槽)泡水影响地基承载力
1、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机械及车辆、操作工人在基土上行走,造成扰动;
2、地基被长时间暴晒、失水;
3、冬期施工,地基表层受冻胀;
4、基坑周围未做好排水降水措施,被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浸泡。
1、基坑挖好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保护地基。
不能立即进行下到工序施工时,应预留一层150~200mm厚土层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2、机械开挖应由深而浅,地基应预留一层200~300mm厚用人工清理找平,以避免超挖和基底土遭受扰动
3、基坑挖好后,避免在基土上行驶施工机械和车辆或大量堆放材料。
必要时,应铺路基箱或垫道木保护;
4、基坑周围应做好排水、降水措施,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坑回填土完毕;
5、雨期施工时,基坑应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坑周围筑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浸泡地基;
6、冬期施工时,如基坑不能立即浇筑垫层,应在表面进行适当覆盖保温,防止受冻。
3
回填土下沉影响上部结构安全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或槽边松土落入基坑(槽),夯填前未认真进行处理,回填后受到水的浸泡产生沉陷。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回填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夹有大量的土块,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有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泡法沉实,含水量大,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基坑(槽)回填前,应将槽中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或地表滞水,应有排水措施;
2、回填土才去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
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
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50m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急需进行下道工序时,宜用2:
8或3:
7灰土回填夯实;
4、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
4
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局部墙体开裂
1、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的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2、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基沉降量较大,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3、房屋底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如礼堂、厂房等工程),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
另外,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由于冻胀作用也可能在窗台处发生裂缝。
1、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待探出的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合理设置沉降缝。
凡不同荷载(高差悬殊的房屋)、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产生,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操作中应防止浇筑圈梁时将断开处浇在一起,或砖头、砂浆等杂物落入缝内,以纪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发生墙体拉裂现象;
3、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
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可以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下沉。
故应在基础顶面(±0.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
4、宽大门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砌反砖碹,以适应窗台反梁作用而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
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来加强。
另外,窗台部位也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砌筑。
5
房心回填土下沉造成地坪空鼓及开裂
1、填土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土块,有机质腐朽造成填土沉陷。
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垣,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有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经处理或未发现,使用后,荷重增加,造成局部塌陷。
冬期回填土中含有冰块。
1、选用较好土料回填,认真控制土的含水量在最优范围以内,严格按规定分
2、层回填夯实,并抽样检验密实度使符合质量要求。
3、回填土前,应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认真处理,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
4、房心回填土深度较大(>1.5m)时,在建筑物外墙基回填土时需采取防渗措施,或在建筑物外墙基外采取加抹一道水泥砂浆或刷一度沥青胶等防水措施,以防水大量渗入房心填土部位,引起下沉。
5、对面积大而使用要求较高的房心填土,采取先用机械将原自然土碾压密实,然后再进行回填。
6
基础防潮层失效
1、防潮层的失效不是当时或短期内能发现的质量问题,因此,施工质量容易被忽视。
如施工中经常发生砂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或在砌筑砂浆中随意加一些水泥,这些都达不到防潮砂浆的配合比要求。
2、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砂浆与基面的粘结。
操作时表面抹压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或者出现裂缝。
3、冬期施工防潮层因受冻失效。
1、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施工时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
2、防潮层下面三层砖要求满铺满挤,横、竖向灰缝砂浆都要饱满,240mm墙防潮层下的顶砖,应采用满丁砌法。
3、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土回填后进行,避免填土时对防潮层的损坏。
4、如设计对防潮层作法未作具体规定时,宜采用20mm厚1:
2.5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作法,操作要求如下。
1)清除基面上的泥土、砂浆等杂物,将被碰动的砖块重新砌筑,充分浇水润湿,待表面略见风干,即可进行防潮层施工。
2)两边贴尺抹防潮层,保证20mm厚度。
不允许用防潮层的厚度来调整基础标高的偏差。
3)砂浆表面用木抹子揉平,待开始起干时,即可进行抹压(2~13遍)。
抹压时,可在表面撒少许干水泥或刷一温水泥净浆,以进一步堵塞砂浆毛细管通路。
防潮层施工应尽量不留施工缝,一次做齐,如必须留置,则应留在门口位置。
4)防潮层砂浆抹完后,第二天即可浇水养护。
可在防潮层上铺20一30nun厚砂子,上面盖一层砖,每日浇水一次,这样能保持良好的潮湿养护环境。
至少养护3d,才能在上面砌筑墙体。
5、60mm厚混凝土圈梁的防潮层施工,应注意混凝土石子级配和砂石含泥量,圈梁面层应加强抹压,也可采取撤干水泥压光处理,养护方法同水泥砂浆防潮层。
6、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期施工。
防潮层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
7
设备基础轴线位移
1、基础是将龙门板中线引至基槽内进行摆底砌筑。
基础大放脚进行收分(退台)砌筑时,由于收分尺寸不易掌握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容易发生轴线位移。
2、横墙基础的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桩,有的工程放线仅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墙轴线由山墙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
若采取隔墙吊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的偏差。
有的槽边中心控制桩,由于堆土、放料或运输小车的碰撞而丢失、移位。
1、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
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打入地面一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
为便于机械开挖基槽,标志板也可在基槽开挖后钉设。
2、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
横墙中心桩应打入与地面一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
在横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
3、为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4、按施工流水分段砌筑的基础,应在分段处设置标志板。
8
基坑支护结构出现位移、裂缝、倒塌
1、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过分考虑节约费用,造成支护不足;
2、支护结构施工质量低劣,发生断裂、位移和失稳;
3、埋入坑下的支护结构锚固深度不足引起管涌;
4、止水帷幕质量差,地下水带动砂、土渗入基坑;
5、开挖方法不当;
6、基坑边附加荷载过大。
1、深基坑支护方案必须考虑基坑施工全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支撑支护结构及止水降水方法,确保安全、经济合理,并经专家组审核评定;
2、制定合理的开挖施工方案,严格按方案进行开挖施工;
3、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施工手段,对各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实时监控,确保符合规范规定的设计要求;
4、基坑开挖边线外,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禁止堆放大的施工荷载和建造临时用房。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
1
混凝土坍落度差
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
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
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2
混凝土离析
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
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人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
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2、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3
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2、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
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
4
混凝土强度不足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
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
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
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
2、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
3、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4、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
5
柱墙混凝土烂根
混凝土烂根主要原因是由于漏浆而产生,在模板支设时底口封堵不严,产生烂根缺陷。
1、在楼面施工时墙柱根部尽量用刮杠刮平,然后用木抹搓毛。
搓毛过程中,轴线尽量检查误差不大于3mm为最佳;
2、在模板支设前,应检查楼面平整度,必要时加压海绵条,海绵条放置时,一定按墨线位置放置正确,确保海绵条不准进入混凝土,模板拆除后立即撕掉,立模板时,必须一次上到位,否则在立模板时海绵条位置移动,影响施工质量。
这种方法施工时具有一定难度,尽量不要采用;
3、在模板支设好后检查模板底口,墙柱都应该仔细检查,有下口不严的应用砂浆封堵。
用此种方法时,必须提前至少4小时进行,否则在浇筑混凝土时,砂浆强度过低达不到封堵目的;
4、外墙配有专用“吊梆模”,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否则外墙底口出现缝隙时难以封堵,产生烂根现象。
6
混凝土结构裂缝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
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钢筋工程质量通病:
1
电渣压力焊接头偏心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
2、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
3、顶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移位。
4、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
1、钢筋端部歪扭和不直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
2、两钢筋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上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
3、夹具的滑杆和导管之间如有较大间隙,造成夹具上下不同心时,应修正后再用。
4、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
5、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min再卸夹具,以免钢筋倾斜。
2
焊接质量差
1、咬边:
是焊脚处因焊接而造成的沟槽,产生咬边主要原因有焊接电流过大,电弧太长、焊接速度太快及运条操作不当等;
2、焊瘤:
是焊接过程中,融化金属流溢到焊缝之外的未熔化的,在母材上而形成的金属瘤;
3、裂缝:
焊接裂纹有热裂纹和冷裂纹等,热裂纹是在焊接过程中,焊条和热影响区金属冷却到固定相线附近的热高温时产生的裂纹,冷裂纹是焊接接头冷却到较低温度下时产生的裂纹;
4、气孔和缩孔气孔是焊缝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空穴。
产生气孔的原因有焊条受潮或未烘干,坡口及附近两侧有锈、水、油污而未清除干净、焊接电流过大或过小,电弧长度太长以至熔池保护不良,焊接速度过快等。
缩孔是熔化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缩而产生的残留在焊缝中的孔穴;
5、夹杂和夹渣:
夹杂是残留在焊缝金属中由冶金反应产生的非金属夹杂和氧化物,夹渣则是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
产生夹渣原因是坡口角度太小,焊接电流太小,多层多道焊时清渣不干净,运条操作不当等。
6、未熔合和未焊透:
未熔合是在焊缝金属与母材之间或焊道金属与焊道金属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部分,产生未熔合原因,主要是呆焊金属表面不干净;未焊透是在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产生未焊透是焊接电流过小,钝边太大,根部间隙太小,焊接速度太快等原因造成的。
1、焊缝坡口及焊缝两侧20mm区域内的氧化皮,赃物、油污等全部清理干净,直至见到金属光泽。
防止气孔、夹渣在焊缝中出现;
2、管道组对时每道焊缝焊接前,焊工应认真检查组对质量,如超出焊缝的要求或管道错口超出规定时,焊工应拒绝施焊,防止焊缝因管口组对不当而产生未焊透及未熔合的缺陷;
3、施焊中,焊工要依据焊接工艺正确选用焊条,一边在电弧焊接过程中脱氧、脱碳、脱硫;焊工正确选用较大的焊接线能量,仔细清理层间熔渣、摆动焊条,压低电弧,以减少有害夹杂物残留在焊缝中;
4、焊缝应设引弧和收弧板,焊接过程中禁止在焊缝以外打引弧,氩气气体保护焊前应在试板上进行调焊,调好参数后方可正式施焊;
5、焊接中应注意起弧和收弧质量,收弧时应将收弧坑填满,防止焊接速度过快,产生焊缝缩孔现象;多层焊的层间接头错开,层间应清理干净再焊,减少焊缝夹渣形成。
6、焊工在施焊过程中,不许使用未经烘干的焊条,要注意焊接速度不要太快,电流、电压等工艺参数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操作,防止咬边、焊瘤在焊缝中产生。
3
钢筋错位
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
2、浇捣混凝土:
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
1、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
为使 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
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φ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
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
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4
钢筋保护层偏差
施工中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常见质量通病为因人员素质、工程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厚、过薄,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降低的后果
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下料及加工;
2、钢筋安装时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确定保护层垫块的位置及垫块的强度;
3、混凝土浇筑时,运输工具或操作人员不得直接在钢筋上进行,必须在操作面上铺设架空临时通道;
4、混凝土浇筑前对钢筋保护层仔细检查、查看,浇筑时安排专人跟随混凝土浇筑,钢筋如有变形,以便及时调整;
5、振动棒振捣时,不得直接作用于钢筋上,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入模应注意减少对模板、钢筋的冲击。
避免出现胀模或钢筋移位
5
梁二排筋下沉
梁二排筋固定办法不当,振捣砼时碰撞。
1、利用一些同钢筋强度等级直径25mm的短钢筋(长度按梁箍筋宽度)架立与梁下部二排筋及箍筋绑牢或为整体浇筑砼时振捣棒尽量避开碰撞;
2、梁上部二排筋不能与箍筋绑扎的采用拉钩筋方式悬挂绑扎或采用开口式箍筋兜起箍筋。
6
套筒挤压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套筒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套筒、压模与钢筋没有相互配套使用。
2、钢筋伸入套筒内的长度不够。
3、挤压力过大,挤压操作方法不对。
1、套筒的材料及几何尺寸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并应有相应的套筒出厂合格证。
2、套筒在运输和储存时,应按不同规格分别堆放整齐,防止碰撞,避免露天堆放,防止锈蚀沾污。
3、压模、套筒与钢筋应相互配套使用,不得混用。
压模上应有相对应的连接钢筋规格标记。
钢筋与套筒应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
4、挤压时务必按标记检查钢筋插入套筒内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心点不宜超过10mm。
挤压时挤压机应与钢筋轴线保持垂直,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
挤压力、压模宽度、压痕直径波动范围以及挤压道次或套筒伸长率应符合规定的技术参数。
5、对挤压后的套筒有肉眼可见的裂纹,以及套筒伸长率和压痕直径波动范围不符合要求的接头应切除重新挤压。
7
基础钢筋穿插、锚固、接头位置不当
1、设计图纸的构造不明确或不全。
2、规范理解不透彻。
3、对基础底板、基础梁受力特点不了解。
1、应在图纸会审解决图纸未明确的构造。
2、基础插筋,厚板(承台)可不插到底,梁则要到底。
3、“底反按反楼盖布筋”,顶部筋在支座1/5跨、底部筋在跨中1/3跨内连接。
4、锚固起算点从承台过起算,当承台无上层配筋时,从墙柱边起算。
5、如无设计要求,地上室底板按7度三级抗震。
四、模板工程质量通病
1
支撑体系不规范
预埋件位置不准或支撑加工尺寸与安装尺寸不符,无法安装
1、保证每跨吊装精度,加强支撑系统图纸审查和支撑加工尺寸复核。
2、给安装操作者设置可靠的操作环境,提高焊接工人的操作技能,确保仰焊,立焊的质量。
2
梁模板底板下挠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
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
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
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
4、组合钢模板使用前未经清理、修整,拼缝缝隙过大。
卡具未卡牢或侧模支撑不牢,在混凝土侧压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基 基础 工程质量 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