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763611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7.82KB
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总则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制定《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对象为全市辖区内的所有矿产资源。
主要规划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以1999年为基准期,规划到2005年,展望到2010年。
一矿产资源形势
(一)自然地理概况
重庆市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
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与陕、川、鄂、湘、黔接壤。
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重庆位于西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囊三峡水库于腹中。
市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
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从南北向河谷方向倾斜,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貌景观。
海拔最高为2796.8米,最低为73米,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米以下。
中、西部广布中生界红层,以丘陵、低山为主;渝东南武陵山区广布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岩溶石山地貌发育;渝东北跨大巴山腹地,地形地貌复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辖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秋短、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雾等特点。
降水量分配不均,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1239.6毫米的70%。
全年日平均温度17.7°C。
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
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通江达海,嘉陵江、乌江常年通航。
成渝、川黔、襄渝、达万四条铁路及210、212、318、319、326国道及成渝、渝涪、渝黔、渝合高速公路等构成了重庆陆上交通网络。
江北机场开辟了近70条通行国内外50多个城市的航线,形成了空中交通网络。
正在兴建的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北机场、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及长万、渝邻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前建成。
正在筹划中的兰渝铁路和渝宜沿江铁路将于2005年后修建。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3090.4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4%。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022.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0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2067.6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6.91%。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7.8:
41.3:
40.9。
“九五”期间,抓住设立直辖市、三峡移民迁建、库区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全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渝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9亿元,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取得明显进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与京、津、沪、穗相比,几乎都位居末尾;在西部十二个省区中,经济总量低于四川、广西、云南而处于第四位,工业化水平低于陕西居第二位,人均GDP低于新疆和内蒙居第三位。
市人民政府提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年均增长9%,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好“四件大事”(即按期完成三峡库区移民任务,振兴老工业基地,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实现201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在2015~2020年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矿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尽管矿业年总产值较低,但仍为全市提供85.5%的能源和90.6%的原材料,形成了一批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队伍、实力雄厚的地勘队伍和具有较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队伍,促进了部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城口、南川、奉节等区县(自治县、市)的矿业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矿业开发为天然气化工、化学制品、有色冶金、钢铁、建材等后续加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为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3.4%,天然气占12.1%。
未来5~10年,是全市地质工作和矿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矿产品作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渝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促进矿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三峡移民迁建、库区开发、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全市地质工作和矿产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加入WTO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矿业新秩序。
(三)矿产资源特点
截止1999年底,全市共发现矿产67种。
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9种。
在国家论证的45种主要矿产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9种,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3种。
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毒重石、陶瓷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汞、砖瓦用砂岩、天然气、锶、铸型用砂、锰、滑石、玻璃用砂岩、铝土矿、砖瓦用粘土及重晶石等14种。
根据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全市可划分为渝西矿产资源富集区、渝东南矿产资源富集区、渝东矿产资源富集区及渝东北矿产资源富集区(附表1,2,11)。
在发现的矿种中,具有现实资源优势并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
天然气、锶、锰、毒重石、水泥用灰岩、煤等;成矿远景好,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矿种有:
铅锌矿、煤成气、石膏、岩盐、粉石英、含钾砂页岩、滑石等;具有找矿潜力的矿种有:
硒、铂等。
除金属矿产主要集中在渝东北、渝东南及渝西外,天然气、煤成气、煤、石灰岩等分布较广。
市内部分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
天然气资源分布范围广,产出层系多,赋存类型复杂,资源总量大;锶矿储量大,质量优;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六;汞矿为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毒重石属大型矿床,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岩盐矿床是我国大型矿床之一。
地热资源丰富,以中温热水为主,资源总量6.06×1012千焦/年,相当于1.68×108千瓦电能,可采资源量为5.07×107立方米/年。
矿泉水资源丰富,以重碳酸盐型为主,属低矿化、低硬度、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
地下水成分单一,为低矿化度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46.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量为24.2亿立方米/年。
目前井采量、引流量不到可采资源量的10%,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资源分布不均。
全市固体矿产资源赋存特点总体上是:
中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贫矿多,富矿少;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少。
含硫量大于3%的煤占保有资源储量的91%。
(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1.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全市完成了1:
100万、1:
50万及1:
20万区域基础地质调查;1:
100万区域工程地质调查;1:
10万乌江流域重庆段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综合调查(13000平方公里);1:
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81800平方公里,除城口北部紫阳幅外);1:
10万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9个区县);1:
5万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调查(4630平方公里);1:
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7500平方公里);1:
5万区域地质调查(13050平方公里,另外29幅正在进行之中)。
初步查明了市内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共发现固体矿产地489处,其中,大型矿床58处,中型矿床141处,小型矿床290处;发现气田35个,含气构造5个,工业气层14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999年底,全市有矿山4289个(不含天然气矿山),开发利用矿产54种。
其中,能源矿山1542个,占35.95%;金属矿山65个,占1.52%;非金属矿山2540个,占59.22%;其他矿山142个,占3.31%。
矿山总数中,国有矿山193个,集体矿山1664个,私营矿山2029个,其它矿山403个。
全市矿山企业从业人数213553人,其中国有矿山77334人,其他矿山136219人(附表3、4)。
1999年生产矿石10225.67万吨,天然气39.58亿立方米,煤成气1.52亿立方米,矿业产值59.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
矿业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加工制品业产值288.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6%。
矿产品进出口总额6035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0%。
单矿种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煤(26.15亿元)和天然气(26.92亿元);1~10亿元的有砖瓦用页岩(5.95亿元)、水泥用灰岩(5.02亿元)和建筑用灰岩(1.04亿元)。
这5种矿产总产值达55.08亿元,占全市矿业总产值的92.9%。
能源矿产的生产主要有天然气、煤和少量的煤成气。
1999年,全市有天然气生产井41个,累计储采比为29.4:
1,生产的天然气市内消费21.64亿立方米,向周边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省供气17.94亿立方米;全市生产原煤2026万吨,其中,国有煤矿生产1116万吨,乡镇煤矿生产910万吨,国有煤矿原煤入洗率为49.6%;煤成气资源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地热资源的开发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程度低,开发的矿山不多。
开发利用较好的有锶、锰等少数矿种。
锶矿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开采成本低等优势,年产天青石精矿15万吨,产品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销往国内和亚洲市场,经济效益显著。
秀山、城口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20%左右,已形成年产锰矿石40万吨的生产能力,锰粉、电解金属锰、硅锰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较好。
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砖瓦用页岩、岩盐、熔剂用灰岩、玻璃陶瓷用砂岩等。
1999年,非金属矿产采选业及制品业共创产值50.1亿元,出口创汇5408万美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和玻璃纤维等产业已跻身全国前列。
2000年水泥产量达1410万吨;毒重石矿石5.7万吨,其中原矿卖出3.6万吨,粗加工成钡矿粉出售1.6万吨,深加工成钡化物的仅0.5万吨;全市硫酸生产所需硫精矿由本市矿山供应12万吨,市外供应40万吨,占总需要量的77%;磷肥磷氨生产所需98万吨磷矿基本都由湖北、云南等省调入。
水气矿产资源主要有地下水和矿泉水,地质勘查程度低,开发利用起步晚。
井采、引流开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年,占可采资源量的14.9%。
2000年底全市共建矿泉水厂25家,整体经济效益不佳。
3.矿山“三率”现状
开采回收率:
国有煤矿大多数在80%以上,最高达98%,地方煤矿一般在60%以上;天然气的采收率一般在60%以上;金属矿山大部分在40~60%范围内,少数达到60%以上;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在90%以上,其中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及熔剂用灰岩等个别矿山达95%以上。
采矿贫化率:
金属矿山一般为10~20%;非金属矿山一般不高于5%。
选矿回收率:
市内原煤普遍难选,冶炼用精煤一般为55%,动力煤一般为80%;金属矿山一般在70%以上;非金属矿山因矿种和选矿方法而异,硫铁矿重选为80%,浮选达94%,重晶石采用重浮联合法选矿为80%,其它多数矿种选矿为80%左右。
4.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全市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
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污染土地总面积32万公顷,被破坏土地的恢复率仅为2.84%。
主城区近600个采石场造成主城及周边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
三峡库区部分小煤矿、建材矿山开采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多的次生地质灾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薄弱,商业性勘查处于起步阶段
早期的调查成果尚需修测、修编及更新;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成果精度低、参数少;三峡库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严重滞后;商业性勘查刚起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矛盾突出,缺乏足够的后备资源基地;地勘资金严重不足,地勘队伍人才难以稳定。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大多数矿山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许多矿产的采、选、冶生产能力失衡,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
矿山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东部和边远地区的矿山建设明显滞后。
3.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程度低
矿山开采中,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现象较普遍。
特别是众多的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开采方法原始,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安全条件差,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
多数矿山未考虑共、伴生矿产的回收,矿产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许多矿山企业重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低,由矿山开发活动触发、诱发、扩大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
5.矿产资源管理较薄弱
矿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矿产资源资产化、信息化管理尚未起步;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不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力度较弱,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监督管理以罚代法现象较为普遍。
(六)矿产资源需求与可供性分析
根据市政府“十五”计划确定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全市1999年主要矿产品消费情况,综合预测2005年矿产品的消费量(附表5)。
1.周边省市和国外矿产资源及市场的影响
重庆市低硫煤、磷、铁、铬、铜、锂等矿种缺乏,需要从境外购进。
贵州省低硫煤、无烟煤及磷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云南省磷、锌、锡、锗及铟等矿种具有优势;西藏铬矿储量占全国第一位;陕西省低硫煤、锑、钼资源较丰富;青海省锂矿品位高,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四川省有我国第二大铁矿集中区,硫铁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湖南省钨、锡、锑等矿产资源较丰富;湖北省磷、石膏等矿产也具有资源优势。
但在周边省市中,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天然气储量少,产量低,而锶、毒重石等为其短缺矿种。
因此,周边省市矿产资源与重庆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设备,有利于市内天然气、锰、锶和毒重石等优势矿产销往国内外市场及进口石油、铜、铝、富铁矿、磷、钾盐等市内紧缺矿产。
但市外及国外优质廉价矿产品的进口及金融、保险、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市内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的矿山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2.本市矿产资源需求与可供性
(1)能源矿产
“十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约4.48%,主要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煤占能源消耗的比重将下降到51.7%。
今后15~20年,已探明的及今后逐年勘查新增的天然气资源量能保证市内及周边省市工业用燃气、原料和民用气等需求;今后5~10年煤生产遵循控制总量、产销基本平衡的原则。
预计2005年对重庆市的天然气总需求量约为57.5亿立方米,产量65亿立方米;煤需求量2000万吨,产量2100万吨。
全市地热绝大部分处于自身的热水库中,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干扰,深度大部分在1500m左右,水温一般在45oC以上,水质较好,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旅游业作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将带动都市近郊对地热资源的需求。
(2)金属矿产
全市金属矿产供需形势严峻。
除锶、锰、汞等少数矿产的资源储量在规划期间能保证现有开采规模外,其他金属矿产勘查程度低,开采量很难保证全市金属加工业的需要。
市内钛白粉生产用钛矿,基本上由湖北、四川、贵州等省供给;铬矿由西藏等地调入;铁矿、铝土矿资源丰富,但品位低,选冶难,主要由四川、贵州等省调入。
(3)非金属矿产
市内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
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岩盐、建筑用砂等大部分矿产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库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膨润土、磷、优质陶瓷土、硫铁矿等部分矿产供应不足。
(4)水气矿产
矿泉水资源丰富,能满足需要。
(5)矿产资源保证程度综合分析
1999年,我市天然气、煤、锶、锰、毒重石、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岩盐、矿泉水、地热等矿产自给有余;汞、建筑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等矿产基本能满足市内需要;优质煤、铁、铝土矿、硫铁矿、耐火粘土、磷等矿产大部分或全部需要市外和国外供给。
预计到2005年,市内天然气、煤、锶、锰、毒重石、玻璃用砂岩、岩盐、矿泉水、地热等自给有余,可拓展市外市场;汞、石膏、熔剂用灰岩、建筑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等供需基本平衡;铁、优质煤、磷等矿产大部分或全部仍需要市外和国外供给。
到2010年,探明资源储量能满足全市经济需求的有天然气、煤、锶、锰、毒重石、岩盐、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矿泉水、地热等矿产,但是国民经济所需的铁、优质煤等矿产资源仍然需要通过周边市场调剂或依赖国外进口。
二矿产资源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新体制,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矿产资源配置机制,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构筑有竞争力的优势矿业,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
加强并超前进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资源的可供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耗竭速度。
2.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控资源利用总量。
3.遵循价值规律,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
在国内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市内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市外、国外资源和市场。
4.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西部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同步。
5.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总体目标
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立多元、安全、稳定的矿产品供给体系;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分制运行,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一批新的成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优势矿产,提高矿产利用效率,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控制矿山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预防,加大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矿产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以矿业权为核心的矿业生产要素市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
重点加强天然气、锶、锰、毒重石等优势矿产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加大硫铁矿等短缺资源的勘查和“两种资源”的利用力度,加强三峡库区矿山生态环境调查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做好重要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构建具有西部和三峡库区特色的绿色生态矿业体系。
规划期间,在全市三大经济发展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内形成“六大矿业经济区”,即以矿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贸易、服务、矿业人才培训等为主的主城及周边矿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研发矿业经济区,以锶、建材等开发利用为主的渝西北矿业经济区,以煤、铝土矿等开发利用为主的渝西南矿业经济区,以毒重石、锰矿等开发利用为主的渝东北矿业经济区,以天然气、岩盐、低硫煤、建材等开发利用为主的渝东矿业经济区及以锰矿、铅锌矿等开发利用为主的渝东南矿业经济区。
(四)2005年规划目标
——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商业性勘查机制基本建立,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督力度;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以及矿业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
——初步改变全市基础地质工作薄弱的局面,地质勘查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完成全市基础地质图件编制;力争发现2~3个锰、铝、铂、金、银、铜、铅、锌、钒等大、中型矿床和2~3处勘查基地;改善低硫煤、锶、锰等矿产的储采比,提高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可供性;基本建立全市矿产资源信息系统。
——全市矿业总产值达到246亿元。
生产固体矿石量11208万吨、天然气65亿立方米、煤成气1.5亿立方米。
——矿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初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天然气、锶、锰、毒重石等优势矿产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勘查、采、选、冶、加工结构失调的状况得到改善;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矿山开采规模与储量规模基本适应,矿山数量在1999年基础上减少25%;加强与后续加工制品业的优势联合,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矿产名牌产品。
——滥采乱挖、大矿小开、采富弃贫等破坏性开采现象基本消除。
煤的开采回采率和洗选回收率提高3~10%;金属矿产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提高3~5%;非金属矿产开采回采率提高2~5%,选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全市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水平有较大提高。
——初步形成包括矿产品贸易、到市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引进市外、国外资金技术开发利用本市矿产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建立安全、稳定的矿产品供应体系,引进和建设大型矿产开发项目2~3项。
矿产品进出口结构趋于合理,进出口贸易与矿业经济同步增长。
——矿山安全事故、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基本控制。
矿山生产安全条件得到改善;基本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履约金制度;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力度不断提高。
矿山“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重大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率达60%以上;“三废”治理率达70%;生态环境治理率达30~40%;土地复垦率达70~80%;闭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0%。
(五)2010年远景目标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良性互动;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的法规体系,实现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现代化;矿产资源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以科技进步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全市矿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矿山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拓展新矿种的开发利用,建立新的矿产品原材料工业基地。
矿产品深加工技术有新的突破,矿产品附加值有较大提高,优势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
创建名优矿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矿山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矿产资源综合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矿产资源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