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训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62931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14KB
《醉翁亭记》训练试题.docx
《《醉翁亭记》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训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翁亭记》训练试题
醉翁亭记训练题
1.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B.⑤④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③D.⑤④②③①
【解答】通读整个文段可知,文段内容是围绕动物的眼泪展开的,由此可确定第五句为首句;
第四句抓住关键词“本来”,再结合第五句内容,可确定第四句是紧承第五句的;
第四句抓住关键词“但是”,再看内容是紧承第四句的,所以可确定第二句在第四句之后;
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只是因为”,再看第二句中的“但是”,由此可确定第三句在第二句之后;
第一句看关键词“直到此时”,关键是“此”,“此”所指代的内容是近指,是指前面所说的看到的动物眼泪,可确定为尾句。
故选:
D。
2.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
①范仲淹②宋濂③苏轼④马致远
⑤《醉翁亭记》⑥《过零丁洋》⑦《望岳》
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A.①②④⑥B.②④⑥⑦C.③⑤⑦⑧D.①③⑤⑧
【解答】范仲淹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宋濂是明初散文家;苏轼是北宋文学家;马致远是元朝的散曲家;《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望岳》的作者是杜甫,是唐代诗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因此范仲淹、苏轼、欧阳修和辛弃疾都是宋朝人,
故选:
D。
3.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错误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进行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解答】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并没有形象性。
故选:
D。
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苍颜(cāng)野蔌(shù)蔚然(wèi)繁阴(fán)
B.伛楼(lǚ)辄醉(zhé)翼然(yì)林壑(hè)
C.酒洌(liè)酿泉(niàng)觥筹(gōng)琅琊(yá)
D.弈者(yì)提携(xié)喧哗(xuān)颓然(tú)
【解答】A.有误,“野蔌”野菜,“蔌”读“sù”;
B.有误,“伛偻”腰背弯曲。
“伛楼”中的“楼”应该是“偻”;
D.有误,“颓然”衰老的样子,“颓”读作“tuí”。
故选:
C。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
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解答】B第三段“颓然乎期间”表现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表达其“与民同乐”的情怀,并非“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
。
。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
。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乙译文】贞观九年的时候。
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
“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
【注】:
①侍臣:
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
丰收。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景 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巘多生怪柏
D.游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似与游者相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4)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相似之处。
答:
7.文言文阅读
【甲】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
①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③之阳,其占为有年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乙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①志:
记。
②③扶风,歧山:
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
④占:
占卜。
有年:
指丰收。
⑤乙卯:
古代用干支纪日。
文中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
⑥忭(biàn):
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秀:
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方:
刚才
D.甲子又雨雨:
下雨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
译:
(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
8.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消散,散开。
③杂然而前陈者。
杂:
众多而杂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答:
(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9.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①乐矣!
”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
【译文】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
“这风多么畅快啊!
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
“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注释】①共:
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杂然而前陈者陈:
②宴酣之乐酣:
③有风飒然而至者至:
④庶人安得共之安:
(2)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②玉之言,盖有讽焉。
译: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答:
10.古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乙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峰回路转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译:
(4)【乙】文中 乐其岁物之丰成 和 安此丰年之乐者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 与民同乐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5)“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乙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
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注:
①八面玲珑:
原指窗户宽敞明亮,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名:
②饮少辄醉辄:
③心窃乐之乐: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
译:
(3)读懂山水。
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文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
(用原文作答)
答:
②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文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文段谈一谈。
答: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都写到了“乐”,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三篇文章中“乐”的理解。
答: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醉翁亭记》全文。
【乙】凡公①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②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③,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④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⑤之《北湖》之诗云。
噫!
其可谓善⑥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⑦于上,吾民给足⑧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⑨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醒心亭记》)
【乙译文】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
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
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
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
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
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
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
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注释】
①公:
指欧阳修。
②丰乐:
和后文的“醒心”都是亭名。
③滋:
滋生蔓延。
④即:
根据。
⑤韩子退:
韩愈,他的《北湖》一诗中有“应留醒心处”句。
⑥善:
擅长。
⑦优游而无为:
宽大化民,不用刑罚。
⑧给足:
供养充足。
⑨夷狄:
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地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环滁皆山也环:
环绕
②云归而岩穴暝暝:
昏暗
③杂然而前陈者陈:
摆放,摆设
④而名之以见其实名:
命名
(2)下列句子加点词与例句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A.溪深而鱼肥B.而不知人之乐
C.出淤泥而不染D.潭西南而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译:
(4)“乐”是两文中的关键字,说说你对欧阳修的“乐”的理解。
答:
1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晦明变化者晦:
暗
②佳木秀而繁阴秀:
茂盛
③山间之四时也时:
季节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夫:
代词,那
⑤前人之述备矣备:
全面,详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
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译:
(3)请从内容、景物特点和写作角度三个方面说说两段选文写景的不同之处。
答: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⑤里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
欧阳修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和作诗的方法。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作诗。
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有时书还没抄完便已经能够背诵。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读书。
小时候写的诗、赋等文字,文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释】①欧阳公:
指欧阳修。
②孤:
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
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lǘ)里:
乡里。
⑥士人家:
读书人家。
⑦务:
致力,从事。
⑧文字:
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家贫无资资:
钱财
②或因而抄录或:
有时
③惟读书是务惟:
只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荻画地以:
用
B.教以书字书:
写
C.使学为诗为:
作为
D.及其稍长及:
等到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答:
(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15.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日: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日: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日:
“子欲逃名③乎?
”居士日:
“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
(节选自《诗人玉屑》)
【译文】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
年老体弱,且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
“六一,讲的是什么?
”居士说:
“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
“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
”居士说:
“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客人笑着说:
“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居士说:
“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的乐趣罢了。
”
【注释】
①三代:
指夏、商、周三代。
②金石:
指钟鼎文及碑文。
③逃名:
逃避名声,不求名声。
④志:
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 名:
命名
②欧阳修谪滁州 谪:
降职
(2)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答:
(3)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
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与民同乐
在颍州时:
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训练试题 醉翁亭 训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