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答案数学.docx
- 文档编号:7627323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78KB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答案数学.docx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答案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答案数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答案数学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答案数学
【篇一: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有答案)】
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
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
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
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
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呢?
正五边形呢?
正六边形呢?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
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
思考: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小结。
三、巩固反馈
1、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灿烂的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请写出几个是轴对称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奥运会五环图案有下列各说法:
①它不是轴对称图形;②它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从轴对称的角度,你觉得哪些图形比较独特?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5、画出一个只有三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a
d
6、上面哪一个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必做题:
教科书第6页练习题1-4题。
2
ef处,折痕为kh,则与梯形cdgh成轴对称的图形是()。
a、梯形abhgb、梯形abkgc、梯形efghd、梯形efkh
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目标:
1、通过折叠的方式认识线段的轴对称性。
2、理解并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
难点:
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在纸上画一条线段ab,通过对折使点a与点b重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1、将纸展开后铺平,记折痕所在的直线为mn,直线mn与线段ab的交点为o,线段ao与bo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直线mn与线段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以上1、2,直线mn叫做线段ab的______________。
4、线段ab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直线mn上任取一点p,连接pa与pb,如果把这张纸沿直线mn对折,pa与pb重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直线mn上再取另一点q,连接qa与qb,把这张纸沿直线mn对折,qa与qb重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由以上5、6,你有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尝试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小组合作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圆规和直尺作出它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以致用
1、点p、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三点,分别连接pa、pb,ac、bc,ad、bd,指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
2、任意画一条线段,用直尺和圆规把它四等分。
3、ab要在a、b、c三个村庄之间修一座变电站,使它到三个村
庄的距离
相等,你能在图中找出点o的位置吗?
c
四、达标反馈,当堂训练
1、如上左图,直线
mn和
de分别是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请问:
pa和pc相等吗?
2、如上右图,ab=ac,mn垂直平分
ab,若ab=6,bc=4,求△dbc的周长。
3、如上左图,在直线上求作一点p,使pa=pb.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点到线段两短点的距离相等。
【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1学时
内容:
正数和负数
(1)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两种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难点:
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
二、探究新知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
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
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三、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6,+1,0,—3.1415,200,—754200,3
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a组为必做题)
a组1.任意写出5个正数:
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5个负数:
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
?
13,?
2,3.14,+3065,0,-239.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向东为正,那么-50m表示的意义是?
?
?
?
?
?
?
?
?
()
a.向东行进50mc.向北行进50m
b.向南行进50md.向西行进50m
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6.给出下列各数:
-3,0,+5,?
3
b组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
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
1.写出比o小4的数,比4小2的数,比-4小2的数.
2.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
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11,+3.1,?
,2004,+2008.22其中是负数的有?
?
?
?
?
?
?
?
?
?
?
?
?
?
?
?
?
?
?
?
()a.2个b.3个c.4个d.5个
第2学时
内容:
正数和负数
(2)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
“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
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
(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9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
(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通过问题
(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
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
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
6、7、8题
选做题
3、吐鲁番的海拔是-155m,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m,它们之间相差多少米?
4、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从起点先走+40米,再走-60米到达终点,问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多少米?
应怎样表示?
一共走过的路程是多少米?
5、10筐橘子,以每筐15㎏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
标重的记录情况如下:
+1,-0.5,-0.5,-1,+0.5,-0.5,+0.5,+0.5,+0.5,-0.5。
问这10筐橘子各重多少千克?
总重多少千克?
正数和负数巩固提高练习
第3学时
1.具有相反意思的量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运入”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数和负数
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
①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________米。
②如果80m表示向东走80m,那么-60m表示_________。
③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记作_________m。
④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夜间平均温度是零下150℃,记作________℃。
问题1读下列各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2?
1,2.5,?
0,?
3.14,120,?
1.732,?
37
正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
【篇三:
2015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导学案】
t>21.1一元二次方程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
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__,宽为__(50-2x)cm__.列方程__(100-2x)2(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2-75x+350=0__.①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
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37=28__.
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场.列方程28__,化简整理,得__x2-x-56=0__.②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
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
__2次__.
归纳:
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
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2+bx+c=0(a≠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3-2x2+5=0;
(2)x2=1;
132(3)5x-2x-x-2x+;452
(4)2(x+1)2=3(x+1);
(5)x2-2x=x2+1;(6)ax2+bx+c=0.
解:
(2)(3)(4).
点拨精讲:
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
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
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点拨精讲:
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
一、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求证:
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证明:
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点拨精讲:
要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
-4,-3,-2,-1,0,1,2,3,4.
解:
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
点拨精讲:
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
二、跟踪练习:
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1-x2=0;
(2)2(x2-1)=3y;
12(3)2x2-3x-1=0;(4)2-=0;xx
(5)(x+3)2=(x-3)2;(6)9x2=5-4x.
解:
(1)是;
(2)不是;(3)是;
(4)不是;(5)不是;(6)是.
2.若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求a的值.
解:
∵x=2是方程ax+4x-5=0的一个根,
∴4a+8-5=0,
3解得a=-4
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2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解:
(1)4x2=25,4x2-25=0;
(2)x(x-2)=100,x2-2x-100=
0.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特别强调a≠0.
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配方法(1
)
1.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x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
__1036x2=1500__,
由此可得__x2=25__,
即x1=__5__,x2=__-5__.
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探究:
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x-1)2=5及方程x2+6x+9=4?
方程(2x-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
,即将方程变为
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x-1)2=5的两个解为x1=
x2=
.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二、自学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解下列方程:
(1)2y2=8;
(2)2(x-8)2=50;
(3)(2x-1)2+4=0;(4)4x2-4x+1=0.
解:
(1)2y2=8,
(2)2(x-8)2=50,
y2=4,(x-8)2=25,
∴y1=2,y2=-2;x-8=5或x-8=-5,
∴x1=13,x2=3;
(3)(2x-1)2+4=0,(4)4x2-4x+1=0,
(2x-1)2=-40,(2x-1)2=0,
∴原方程无解;2x-1=0,
1∴x1=x2=.2
点拨精讲:
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
x2=p(p≥0)或(mx+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一、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题解决 方案 答案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