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docx
- 文档编号:762562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3.75KB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docx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福清一中陈云
一、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实践及其特点,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难点是实践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
(2)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音像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3)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点评:
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灵魂,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确定是非常准确的,尤其是知识目标确定为:
符合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要求,目标动词的使用严谨,很明显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该设计的教学目标拟定参考了教育部新课程的考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者是普通中学高二文科学生。
2.从高一入学成绩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到了高二分化阶段,学生水平差异更加明显。
3.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中的大多数习惯于感性思维和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
4.从前面五课的考查来看,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和事例的能力亟待提高。
5、学生在第五课已经学习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知道了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就为学生了解实践的特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6.经过高一年的学习,学生有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体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有一定的探究的能力;
点评:
对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认知特征分析较到位,能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保持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
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
问题的设计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增强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4、情景创设策略:
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巧妙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从而加深对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点评: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特征,能较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对重难点内容采用了引导式探究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体验式探究等教学策略。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视频。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理解
课件
媒体图片展示:
你赞同谁的观点?
为什么?
B
E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认识从实践中来
2′
网络下载
实践的特点
掌握
课件
媒体图片展示:
聚焦青藏铁路
H、J
F
学生掌握实践的三个特点
5′
自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解掌握
课件
视频
视频新闻:
美国火箭成功撞月
C、H
A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
网络下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掌握
课件
媒体图片展示:
走进文学、莫泊桑买踢
F
G
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
自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理解
课件
媒体展示:
走进科学
H、F
E、G
学生理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
自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解掌握
课件
通过图片展示:
漫画“走进真理”、物体下落速度实验等
C、G、F
B、E
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他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
实践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何作用?
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接着用多媒体播放:
“你赞同谁的观点?
为什么?
”
(二)讲授新课(38分钟)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课堂探究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正确认识。
教师讲解: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提问:
大家根据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判断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1、蜜蜂筑巢2学生讨论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属于实践活动的有3、4、5)
学生活动:
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2)实践的特点
教师提问:
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出来吗?
学生活动:
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
教师点评:
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教师讲解:
第一,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有两点:
A实践的构成要素:
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此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的实践也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师提问:
蜜蜂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
为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
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实践有主观能动性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体现在:
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举例说明:
某一同学是某中学的学生、是某班的学生、是江门人,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不矛盾。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教师提问:
A单个人的活动叫做实践吗?
B实践活动能够脱离社会吗?
C人们的实践活动受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通过多媒体播放“聚焦青藏铁路”等幻灯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以巩固“实践的特点”这一知识点。
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特点,下面我们就可以回答课本42页的问题了,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在哪里呢?
杜威: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黑格尔:
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提问: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那么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概括
教师总结: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C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
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教师提问:
人的认识能从人脑中自己生出来吗?
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能由客观事物自己跑到人脑中来吗?
为什么不能?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
教师讲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当主体与客体相分离时,人脑就不能产生认识。
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让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人脑才有可能产生认识。
因此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多媒体显示“莫泊桑买踢”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这是关于知识的传播问题,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这是认识的来源问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拨: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这些都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发展、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在实践中遇到了新问题,产生了新要求,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探索的结果。
无论是古代的天文学、力学还是数学,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师讲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第一问:
庄子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是非的标准,主张无是无非,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问:
是非是可以说清楚的,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
是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教师讲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多媒体显示:
“黄鼠狼是偷鸡专家吗?
”经过分析,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这一问题。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运用,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博士回国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牧民实现共同富裕,才真正达到了认识的目的。
教师讲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
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
(三)小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课堂练习(5分钟)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D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3、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B)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要素:
主体、手段、对象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六)课后作业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点评:
陈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重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和启发,问题串的设置富有启发性。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
2.评价方式:
自评、同学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
(1)学生自我评价:
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2)小组评价:
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3)教师评价:
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合作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注:
在评价中应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应按分数给学生排队。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
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课堂观察表
课堂观察表可以用来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可以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亦可以是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观察。
1.课堂观察表(全体参与度和个体参与情况)
时间
教学/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人数
学生参与情况
(反应及回答情况)
2.部分课堂观察(例如,选取有代表性的六位学生进行观察:
请1位听课的老师记录好、中、一般的6位同学的课堂表现,1位听课老师观察全班的参与情况,另1位拍摄课堂过程录像),通过观察表和录像来收集信息
时间
学生1(成绩好、安静)
学生4(成绩中、活跃)
学生6(成绩一般、活跃)
活动
参与
活动
参与
活动
参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 思想政治 必修 第二 单元 第六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