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docx
- 文档编号:762087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0.10KB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docx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之一
河北唐山丰润区交通医院,064000牛玉东
一,前言、历代名医对灸疗的赞誉、灸法不兴八种的原因、继承和改良
二,窦材灸法节要
三,马少群与《马氏温灸法》
四,《太乙神针临症录》养生灸法篇摘要
五,九宫灸法、艾炷的制备与尺寸、灸疗的适应症、施灸原则
六,灸疗最常用的七个穴位——关元、气海、中脘、天枢、足三里、肾俞、脾俞
七,灸前准备、灸疗的火候、重灸的模式、灸疗时的心理诱导、灸疗时的按摩和点刺
八,灸疗中的意外与对策、排病反应及处理方法、灸后调养
九,对灸疮的认识与护理、灸疗的收效期
十,灸疗与附子的关系、灸疗病例
十一,相关图片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
河北唐山丰润区交通医院,064000牛玉东
前言
我出生在针灸世家,从小目睹父亲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父亲治病独树一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九九六年我读了刘洁先生的《太乙神针临证》录之后,对灸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临床上以温和灸,隔姜灸,直接治好一批中西药几近无效的疑难病,其中有闭经,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前列腺等。
因效果出色,病人喜悦,所以我对灸疗的研究信心倍增。
二〇〇一年的春天,我治好了两个危重病人,使我对灸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中一个是一位79岁的老太太,在十多年的糖尿病,又合并了肾病,头面四肢浮肿,胸水,腹水都有了,气息奄奄,浑身无力,已不能进食水,输液都有输不进去了,六脉细若游丝。
当时病人家属问我还有办法没有,我说,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下,就是直接灸。
当天下午即做灸疗,我
当场捏艾炷,先灸腹部,取了三个穴,分别是水分,右天枢,气海,先用麦粒大的艾炷,逐渐过渡到黄豆大的,最后用莲子大的。
一直灸了三个小时。
之后又在右足三里直接灸了半个小时,艾炷也是先小后大。
当晚,病人有了食欲,吃了一碗稀饭,一个鸭蛋,大小便也解下来了。
次日病人可以坐着吃饭,此后我又开了一些汤药,水肿在半个月时慢慢退去,病人体力好时可以从二楼下来散步,此后病人又活了二年半。
另一个病人是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重感冒高烧十天不退,大量输液,用药不详,体温也只能是暂时下降,降而复升,体温总在39度徘徊,病人本来就是干瘦体型,在加上八天未吃东西,面容枯瘦,站立不稳,到县医院验血,诸多指标紊乱,本县医院拒绝收住,家属求助与我,我看完病后,先为其井穴厉兑,双,足窍阴,双,刺血,后分别取身柱,中脘直接灸,艾炷先小后大,由麦粒大逐渐过渡到莲子大,共灸了三小时,当晚病人食欲大开,睡眠香甜,体温徐徐下降,三天后体温正常,又吃了三付中药,一周后体力完全恢复,至今身体健康。
这两个病例让我认识到灸疗不仅可以治慢性杂病,而且也可以治急危重症,真有古人说的起死回生之效。
因此,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将超星数字图书馆
内所有关于灸疗的书仔细读了一遍。
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灸烟如何排除,如何减少灸疗时的疼痛,灸疗的最佳火候怎样把握,如何在灸里加针,如何处理灸后的排病反应,灸后如何调养,结合书上所学知识,我冥思苦想,反复在临床验证,最后这些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鉴于此,不少同行鼓励我把心得体会写出来。
于是,我将多年学习实践的总结一下,为挽救频临失传的灸疗,为了天下苍生少受乱用药的危害,现不揣浅陋,将《真灸》写出来,以供同道参考,为水平有限,谬误难免,敬读者批评指正。
2008
年2月27日牛玉东于唐山
历代名医对灸疗的赞誉
1,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用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唐,孙思邈
2,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宋,窦材
3,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明,李梃
4,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
热病得火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
痰病得火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
所以灸法不虚人者。
以一灼谓一壮。
以壮人之法也。
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
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
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灸矣。
――明,龚居中
5,灸能散寒除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
――明,张介宾
6,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温,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驱百种病邪,起沉疴之躯为康寿。
――明,李时珍
7,痰饮痞积,等证宜灼艾。
凡胸腹中有痰饮,有积有痞,或胀或痛,或酸或嘈,或吐或泻,一二证,时止时作,经年不瘥者,急须猛意以图全愈。
毋候他日别病相加,掣肘莫措,然治之之法,则灼艾先而药石饮。
盖灼艾之功,远逾草根木皮万万也。
灼艾后,唯第饮食为首务,不可饕餮厚味,致伤胃口。
――清,吴仪洛
8,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近代,赵辑庵
灸法不兴八种原因
,,《内经》论针灸,针居十之八九,灸不及一二。
《难经》不言灸,《伤寒论》则将灸疗局限于治疗虚寒症。
2,施救时有烟雾,且施救一般较针刺费时费事,一些医者未能以治病为重,固其不方便故舍灸用针刺。
3,灸疗似乎不像针刺那样显得有技术性,似乎谁一看就会,有些医者不屑于用灸,视灸为小术,岂不知简单的灸疗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力挽狂澜,可以以柔克刚。
4,许多针灸治疗学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主“灸3-5壮”,或“温灸5-15分钟”,如此轻微的灸量,若治些浅易病症或许尚可,若治大症,顽症则恐无逾病之期。
如果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准此用灸,便无此体验灸法的伟效,自然就会放弃使用灸法。
5,灸疗的见效期较长,有的一至两个月见效,有的三个月至半年才见效。
6,对灸疗后出现排病反应,有些医生自己都拿不准,以为是灸疗加重了病情,所以不敢继续用灸。
7,医者对灸后调养重视不够,以致于灸后对病人生活起居饮食等细节方面疏于管理,最后功亏一篑。
8,医者自己并不自灸,直接灸6小时以上的温灸,,没有亲身体验。
灸法的好处是没亲身实践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的。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继承和改良
笔者在学习前人灸疗经验时,参阅了大量关于灸疗的书籍,受感触最多的三本书分别是《扁鹊心书》,《太乙神针临证录》,《马氏温灸法》。
其中《扁鹊心书》对于重灸不治大病,危症讲得最具体最实际。
《太乙神针临床录》的养生保健篇,寻灸气海,关元治病保健的原理分析得最清晰。
《马氏温灸法》对用温灸盒治病的火候和方案安排得最巧妙。
所以治大病危症以重灸为主,治慢性病杂症以温灸为主。
把大艾炷视为大火,武火,把温灸盒和麦粒灸视为小火,文火。
治大病危症以武火为先,逐渐过渡到中火,小火,最后以小火收功。
在实际临床上,二者没有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补益。
对《扁鹊心书》中窦材灸法的改良,一用催眠药
常用安定片或舒乐安定等,替代睡圣散,在灸疗前半小时先让病人服下15-25片安定片,2.5毫克每片,,等病人睡下后,再开始灸疗。
二用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注射液,常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普鲁卡因,,每穴注射量每次大约10毫升式,注射到灸穴上,待完全不痛后,先用大艾炷灸,之后逐渐缩小艾炷体积,大约两小时之后可以酌情再注射一次局部药,重新再用大艾炷灸。
当然根据病人的耐受性和灸感的传导情况,打一次局麻药也有许多人可以坚持灸六七个小时。
在应用马氏温灸法时,笔者依据病人灸感的传导速度和范围适当加入中药来宣统脏腑,疏通相应经脉。
同时也可以按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针刺相应的经穴,原穴给病邪出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笔者依照大灸疗法,此法载于《岳美中医案》中,和马氏温灸法,创造了一种九宫灸法,下文详述,。
九宫灸法对陈寒痼冷,久病体弱的病人非常适宜。
(文字输入:
可心)
窦材灸法节要
1、久嗽不止,灸肺俞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3、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艰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4、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5、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
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6、伤寒少阴病症,脉缓,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7、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三百壮。
8、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9、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10、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11、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12、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
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13、中消病,多食四肢赢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百壮。
14、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伤肾,又致骨痿,急灸关元百壮。
15、昏睡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16、行路忽上膝及腿。
如锥痛,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17、寒湿腰痛,灸腰俞五十壮。
18、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19、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五十壮。
20、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21、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22、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23、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
也,风邪所乘之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和,难救。
24、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减速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
癫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之人怕痛,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
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马少群与《马氏温灸法》
1、马少群先生生平事迹
天津名老中医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从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学习日本温灸术,马少群改进了日本温灸术,自成一体创马氏温灸法,尔后九年,为人治病,虽然每每获效,尚不知温灸可治难病大症。
至1943年,相继患美尼尔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胃部不适,求治于中西医,服药达十二年之久,终归乏效,几乎丧失治疗信心。
在坐以待毙之际,经夫人启发,再度研究温灸以图自治,实不得已而为之,不想,仅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后体健,寿享九旬。
并且在以后数十年里,马老在临床治病屡获奇效,治愈大量疑难杂症。
最后岁月里,在学生帮助整理下出版了《马氏温灸法》。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延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第一次治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至90岁。
马氏温灸法至今在国内已经流传了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疗法一直仅流传于民间,技术仅被极少数掌握,很多从事中医多年的医者甚至还从未听说过。
此法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效果。
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疗效果。
马氏温灸法可一次同时灸数个穴位,施救过程中勿须手持,固定于穴位之上,坐卧均可治疗,还可以边灸边看电视,看书等,病人温灸时甚至可以走动,非常方便,每次温灸时间可以自行调整,治疗过程中病人只觉得温热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让人接受。
2、马氏灸治要决
,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
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争”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为主,此时仅施灸患处,局部穴位,往往可顿挫病势,是个简易,快捷的灸法。
但对于慢性病不能单纯地这样治。
因为此时病久传化,上下痞涩,阴阳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于一经一脏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须重视整体配穴,以期灸通脏腑,经络,灸通上下,
调平阴阳,从而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灸贵于早,贵于恒。
灸贵于早。
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
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应持之以恒。
一些陈年痼疾,在灸治数月以后方见效果的情况是有的,因此医患双方均要长期用灸的思想准备,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当灸治若干时日,病情明显好转后便以为问题不大了,遂止灸,这常常导致病状复燃。
故马少群先生每每叮嘱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根,少则两三个月,半年,甚至要更长的时间地灸下去才行。
症状已消失,还不能以为是病已根治,须以穴位触诊再做验证。
病治好了,如果身体仍显虚弱,也应继续用灸,培养元气。
总之,施灸不单是为了解除症状,而更要以除病,健身为最终目的,故须持之以恒。
,灸贵通腑气。
各种慢性病,故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气,这样可以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淤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等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灸贵引导,先后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针对这种情况应先重灸病体中下部穴位。
等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的引导功能的功用。
当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灸法先后有序。
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类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较为顺利。
,久病羸弱者,以“小火”为先。
遇病久而羸弱,进食少,体热,喜凉恶热,者,马少群先生一般嘱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
一日中脘,足三里,二日环跳,阳陵泉,三日风市,申脉,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风池,绝骨。
五日后在按其病在何脏腑,酌选穴灸治。
遇病久而羸弱,进食少体寒,喜热恶寒,者,先生则嘱其按以下四日灸治:
日中脘,足三里,,日下脘、天枢、气海,,日关元、三阴交,,日内关、照海。
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选穴灸治。
对这样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为:
腹部每穴灸,,分钟,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分钟。
等灸至患者进食增多,感觉体增长之后再使用通用灸量。
此因虚甚则滞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补,否则病体不能受
艾火而行之,可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反应。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单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规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患者高血压的同时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时,患有牛皮藓等等,如此可将不同病患的常规灸法的穴组合并灸之。
当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为主时,现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别是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症时更应先顾于此,并按以下灸法灸治之。
治外感:
灸风门,背部,,阳陵泉,下肢,各25分钟,日灸二三次,以微出汗为度。
治大便不通:
灸承山,背部,25分钟,左大横,腹部,30分钟,日可两灸,以大便通为度。
3.灸量掌握
马少群先生以其数十年的温灸经验为依据,总结出温灸每穴每次的一半灸量是,头面部穴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穴灸25分钟,胸腹部穴灸30分钟。
4.灸药配方
毛少群先生习惯于在施灸时将少量灸药掺入青艾绒,其配制如下:
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夜
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大葱根干蒂6克,笔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
以上药味共研细末即成所用灸药,可与500克青艾绒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个月时间,灸药应装瓶防潮,防走气味。
5,施灸操作及有关事项
1,就前的准备:
取出温灸盒德内筒,装入拌好灸药的艾绒,用手指轻轻按一按表面的艾绒,不要按实,,然后将内筒放入外筒,用火点燃中央部的艾绒,并不见火苗,,放臵室外,过18-25分钟后,灸盒底面触之烫手且烟已比较少,此时便盖上顶盖,取回使用。
要注意,预燃不够,则施灸时艾火易灭,预燃过渡则使用时艾火不耐久。
2,施灸:
将灸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臵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热度足够又不烫皮肤为佳。
如果过热,则增加隔布层数,若已隔多层布仍觉过热,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面,这样出烟和进入空气减少,灸盒的温度即可减低,不够热则减少隔布,或将顶盖敞开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让筒倾倒,。
3,进食后不要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它时间均可灸,灸后宜避风寒,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
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
4,副作用:
温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数患者,于灸后可见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纳呆,乏力等现象发生,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
若施救过程中患者有些异常反应,可能属于施救不当,如反映强烈,医者须及时明辨酌情处理。
6,马氏温灸主要穴位独特经验摘要
1,百会穴:
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下寒上热,下虚上实,卒灸百会等头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现头晕,口干,耳鸣等反应,且必觉头脑轻松,灸量20-25分钟。
2,风池:
偏头面痛,用于降高血压较好,治严重的眩晕宜配悬钟灸量20-25分钟。
3,曲骨:
治各种妇科病,如子宫下垂,子宫肿瘤等,宜治尿频,灸量30-60分钟。
4,神阙:
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
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证宜效,以其助护元气尔。
灸量30-60分钟。
脑溢血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苏醒止。
5,章门:
所治甚广。
因脾虚,脾气呆滞所致症宜灸之,无论痞、症瘕、肝积肥气,及各种肝胆病症皆宜灸之。
灸量30分钟。
6,期门:
所治甚广。
如肝气盛、肝炎、肝硬化、
肾炎、肋膜炎、脾肿大、伤寒不解。
热入血室及喘息等症。
大凡各脏腑有淤滞,治须调肝者,宜灸此穴配太冲。
灸量30分钟。
7,灵台:
哮喘发作时速灸灵台配身柱、太溪。
灸量30分钟。
8,风门:
配阳陵泉治四时感冒,初觉有异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热。
9,照海:
高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便秘、水肿、癫痫昼夜发及夜发均可用。
灸量25-30分钟。
10,悬钟:
高血压及各种属于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症,灸量25-30分钟。
7,高血压,半身不遂及关节炎常规灸法
一日中脘,单穴,灸30分钟,足三里,双穴,各灸30分钟。
二日环跳,双穴,各灸25分钟,阳陵泉,双穴,各灸30分钟。
三日风市,双穴,各灸25分钟,申脉,双穴,各灸25分钟。
四日肩髃,双穴,各灸25分钟,曲池,双穴,各灸25分钟。
五日风池,双穴,各灸25分钟,悬钟,双穴,各灸25分钟。
六日身柱,单穴,灸30分钟,腰阳关,单穴,灸30分钟,三阴交,双穴,各灸25分钟。
七日委中,双穴,各灸25分钟,照海,双穴,各灸25分钟。
八日百会,单会,灸25分钟,哑门,单穴,灸25分钟,列缺,双穴,各灸25分钟。
注:
1,高低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均可按此法灸治,
2,高血压患者在1-7日穴灸4个循环后在开始灸第八日的穴,灸百会,哑门对降血压及减轻头晕头痛等均有良效,然灸之过早,会经脉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于头部,而致头晕头痛等症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头部穴。
3,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神阙,30分钟。
《太乙神针临证录》养生灸法篇摘要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而且亦早已用于治。
治已乱的临床医疗中,由于效果显著颇为医家所乐用,而且也多为医家所欢迎。
因此,余蒙师传授之养生灸,迄今已五十余年,作用
相当广泛,不论是用于保健,还是用于治疗疾病,确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因此,现将其作用原理,适应证详述于下:
[效能]养生灸的主要效能,就是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养生灸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和疗疾之作用,主要是能培补真元。
强壮阳气。
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
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
正如《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说:
“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
一生之活者,阳气也。
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
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也就是所谓的“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所以,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阳精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
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之
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
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交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
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及支流长也。
《针灸大成》说:
“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和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经不息。
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
道家倡之意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主穴:
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
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
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壮数与年龄]《内经》说:
“人年四十阳气衰,五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
因此,此灸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
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
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
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
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
逐陈阴,奠下元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气之气是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内经》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使志安宁,,,收欲神气,”。
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储藏之谓也。
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和脏气封藏之机。
[适应症]凡身体虚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
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羸弱,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症。
五,九宫灸法、艾炷的制备与尺寸、灸疗的适应症、施救原则
九宫灸法
九宫灸法是将灸盒分成四组,其中一组是3个灸盒,三组是2个灸盒,每组灸盒串联在一起,分别将4组灸盒点燃,预燃后盖上灸盒盖,将4组灸盒拼装在一起,形成中间一个灸盒,周围八个灸盒的九宫格局。
中间的那灸盒一般对准神阙穴或命门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