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docx
- 文档编号:762057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58.50KB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
(一)
1、《望岳》杜甫唐诗人
主题:
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勇于攀登人生高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前六句描写了泰山雄壮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表现了青年杜甫对人生和未来的雄心和抱负。
2、《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
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美好奇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前两句分别写晴天的水和雨天的山,描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
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赞颂西湖的美。
3、《黄鹤楼》崔颢唐诗人
主题:
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前四句描写了黄鹤楼的远景,抒发了诗人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描写美丽、朦胧的江景,抒发了诗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4.《山居秋暝》王维唐诗人
主题:
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恬静、淡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检测一
1.“造化”的意思是
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检测二
1.“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
2.《望岳》一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情感,并别出心裁地用“青未了”这种切身的体验。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本是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个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这两句诗,写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他能成为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检测三
1.“决眦”的意思是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青未了”:
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检测四
1.这首诗是朝诗人的作品。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远望之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检测五
1.“岱宗夫如何?
”一句中的“岱宗”指的是
2.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
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检测六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检测七
1.泰山集自然之神奇美秀,作者一笔写出它南北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B.“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检测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之情。
B.诗中第一句以设问起句,意中遥想,写出诗人对泰山仰慕之久。
C.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
D.这首五言古诗为杜甫早年进士落第后漫游山东时所作。
检测九
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检测十
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检测十一
1.诗中“齐鲁”是指现在的地区。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陡峭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检测十二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检测十三
1.“造化钟神秀”一句“钟”的意思是。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远望之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A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检测十四
1.“岱宗”是对________的尊称。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第二句、第四句由不同距离之所望表现了“岱宗”的高大形象。
B.第五、六句描绘了“岱宗”的神奇秀丽景色。
C.七八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D.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检测十五
1.“会当凌绝顶”一句“凌”的意思是。
2.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检测十六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检测十七
下列对本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为诗人晚年重要作品,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
C.首句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作者由望岳而引起的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D.末句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表明追慕圣贤的情怀。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检测一
1、“潋滟”的意思是
2、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这首诗写于苏轼任职海南期间,应朋友之邀写了这首诗。
C、因为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晴方好”“雨亦奇”,使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检测二
1.诗中的“西子”指的是。
2.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施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检测三
1.本诗的作者是朝的,请写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或诗词)《》
《》《》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B.“潋滟”指云雾迷茫的样子;“空濛”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C.诗的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十分美丽。
D.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全面评价。
检测四
1.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在雨中的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2.本诗表现了。
检测五
1.诗中“空蒙”的意思是。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检测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晴天水光。
B.次句描写西湖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雨后山色。
C.后二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西湖婀娜多姿的神韵。
D.表达了诗人对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相同风姿的热爱与赞美。
(三)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检测一
1、“历历”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检测二
1.“乡关”的意思是_________。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检测三
1.“萋萋”的意思是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借传说落笔,写仙人乘鹤离去,于景物描绘中,含蓄表现自己不满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
B.颔联写“黄鹤一去”之后便踪迹全无,唯有几朵白云在天际悠然飘荡。
“空悠悠”的一个“空”宇,含不尽感慨于言外。
C.前两联不避用词重复,读来有一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的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D.颈联笔锋陡转,诗人极目远眺,但见“晴川历历”,林木如绘;“芳草萋萋”,坦荡如茵。
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检测四
1.由鹤去楼空而思及岁月茫茫、人事不再的吊古诗句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写楼的实景,再由楼的传说引出吊古伤今的感慨。
B.作者由登临所见引出无限乡愁,诗歌充满了一种朦胧的伤感意境。
C.写作者登临所见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此诗三四两句,似对非对,但读来依然音韵流畅,并不拗口。
检测五
1.作者登高远眺,描绘江景,采用的修辞,展现出视野辽阔、植物茂盛的景象。
2.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点明黄鹤楼的景色特点,表达作者登临仙境而难寻仙迹的感叹。
B.颔联表现了黄鹤楼的壮观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其中“空”字集中表达了落寞之感。
C.颈联采用叠词写出了江上的美景,而这美丽的景色,自然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D.尾联将近景与远景融为一体,在低吟徘徊中,展现出朦胧的江上晚景和愁苦漠然的心境。
检测六
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中的“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写出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楼中所见。
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检测七
1.诗中写登黄鹤楼所见实景的句子是“”。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绘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与的情怀。
检测八
1.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题及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检测九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检测十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检测十一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检测十二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检测十三
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检测十四
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C、“历历”、“萋萋”采用了迭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2.诗人面对“黄鹤楼”,抒发了之情。
检测十五
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C.颈联描画江上美景,极富人情味。
D.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之情。
(四)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检测一
1.本诗作者是朝。
宋朝的苏轼曾评价他的诗“,”。
2.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B.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C.作者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隐归了。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一种积极入世的心志。
检测二
1.诗中以动写静的名句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
的追求。
检测三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检测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时节与地点:
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之后的空山之中。
B.“空山”是王维诗中一个特殊的意象,寄托着诗人心灵的空寂与超脱。
C.尾联集中抒情,情由景生,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
D.“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泛指兼自谦。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成为写景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检测五
1.题目“暝”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C.“竹喧”是指竹林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检测六
1.“浣女”的意思是。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山居秋日的薄暮之景。
B.三四句写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C.五六句写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
D.七八句点明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检测七
1.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
B.颔联描写了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C.颈联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生活图景。
D.全诗反映诗人恬淡无为的生活理想。
检测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检测九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画面。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句反映了王孙们贪图安逸的生活态度。
D.诗歌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
(二)
5、《送友人》李白唐诗人号“青莲居士”
主题: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诗人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卖炭翁》白居易唐诗人
主题:
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无情掠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
主题:
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诗人
主题:
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脱俗和纯净,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五)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检测一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动,一静,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场面。
B.联中,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形象生动写出了即将远行的朋友像随风旋转的蓬草,漂泊不定。
C.尾联中借萧萧马鸣衬托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班马”是指载人远离的马。
D.本诗的作者与《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同一位诗人。
检测二
1.“孤蓬”在诗中的含义是。
2.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交代分别的时间、地点
B.“此地一为别”为叙事,交代事件。
C.“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送上祝福,远处马鸣声似谙人性将不舍之情拉得很长很长。
检测三
1.“班马”指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B.诗人用“浮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落日”比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心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古诗词 鉴赏 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