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与就业现状.docx
- 文档编号:761944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22.51KB
我国失业与就业现状.docx
《我国失业与就业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失业与就业现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失业与就业现状
一、失业现状、就业现状
我国目前的失业人口: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3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我国的失业主要表现特点.
1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有活无人干,一方面有人无活干。
2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失业状况
2007年的失业率是4%,就业率是96%,但是中国的统计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中国的失业率只统计城市,不包括农村,女的45岁,男的50岁以下,而且中国的失业率不同于外国一周左右统计一次,中国一年才统计一次。
还有很多隐形失业的情况存在,所以实际上来说,中国的失业率应该是高于政府发表的数字,甚至超过10%的说法,这就见仁见智了。
2010年底,中国城镇地区失业率为4.3%;全年共有514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逾12%
4%是登记失业率。
9.6%是实际失业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
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
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
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
人口多,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
时间毕业人数就业率
2001115万0.7
2002145万0.74
2003212万0.75
2004280万0.75
2005340万0.76
2006413万0.77
2007495万0.70
2008559万0.68
2009611万0.68
2010630万0.722
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但是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就业人口数是呈现反向增长的,当物价上涨时致使消费水平呈现虚增长,导致工资要求上涨从而导致公司财务压力,最后减少就业机会,加大了就业压力
1.初次就业率随时间呈现倒“U”型趋势
将初次就业率定义为全部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读研”和“出国”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同于劳动经济学中的定义)。
初次就业率呈现倒“U”形状的趋势,从2003年的59.8%上升到2005年的69.9%,再上升到2007年的71.1%,而2009年下降到67.1%。
2007年的初次就业率之所以最高,主要原因是从事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年,高出约10个百分点。
特别地,从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都在50%以下,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40.4%、47.2%、40.4%和34.5%,2009年的情况最差,首次降到40%以下。
从学历层次来看,就业状况特点:
第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表明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有较大的偏好。
第二,从变化趋势看,各层级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呈现倒“U”型。
值得提及的是2007年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赶上并超过本科毕业生,高出0.7个百分点。
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2003-2007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这有利地拉动了民营企业、外贸企业的就业,因此社会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较多。
但是,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最大,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
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2.毕业生实际起薪在多年稳定后2009年增长明显
调查表明,起薪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起薪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提高,以2009年为例,各学历层次的月起薪分别为1510元、2276元、3637元和3757元;第二,毕业生的名义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
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元、1659元、1798元和2331元。
但是如果按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调整的话,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实际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1569、1598元和1978元。
2009年平均月起薪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单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上升。
3.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结构波动很大
按工作单位性质分:
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1)2007年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私营企业,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10.7%,2005年上升至16.3%,2007年进一步上升至34.2%,2007年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
但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下降到31.0%,退居第二位。
(2)2007年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学校,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23.1%,2005年下降至19.3%,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5.4%,但是2009年小幅回升到6.0%。
(3)2007年前国有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2009年有很大的反弹。
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34.5%,2005年下降至29.7%,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23.5%,而2009年回升至34.5%,重新回到第一位。
(4)三资企业也是毕业生重要的选择,2009年所占的比例6.8%。
此外,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2009年所占的比例为10.9%。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国有单位的比例普遍上升,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例都有下降。
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很多就业政策,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都是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使得国有单位的比例上升;二是因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机会显著减少,国有单位就业岗位即使不增加,也会使得国有单位的相对比例上升。
也就是说,某种工作单位就业比例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
4.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
求职信息对求职者工作找寻的结果至关重要。
调查发现:
(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始终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47.7%下降到2009年的37.8%。
尽管如此,仍显著高于其他信息来源。
(2)在四次调查中比例达到过10%的信息来源还有两种,分别为“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和“网络招聘信息”,2009年这两种渠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8.3%。
从变化趋势来看,“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以及“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的重要性显著增加,网络招聘信息的比例也大幅上升。
可见,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毕业生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2009年所占的比例为77.9%。
5.就业机会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且起薪的性别差别显著
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
性别因素对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影响也很显著,男生起薪水平高于女性。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工农医专业上。
2009年男性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1.7%,而女性为61.7%,相差10个百分点。
男性毕业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459元,而女性为21442元,相差315元。
6.毕业生感觉工作能力、学业状况、求职技巧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对毕业生的主观感受的调查表明他们认为就业影响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1)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
“工作能力”始终排在第1位,而“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由2003年的第7位已经上升并稳居近年的第2位。
(2)学历层次、学校名气、热门专业等体现毕业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状况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毕业生普遍认为学历层次越高越容易找到工作,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中具有优势。
(3)应聘技巧和形象气质已经成为毕业生非常看重的因素,甚至超过专业类型和学校声望。
7.毕业生主体依然选择在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就业
不论是从生源地的角度还是从院校所在地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本地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2008年按生源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82.3%,也就是说有82.3%的毕业生是在生源地就业的,其中京津沪地区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95.3%;其次是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比例为89.0%;第三为西部地区,比例为76.7%;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75.6%。
在2008年按院校所在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74.6%,也就是说全国有74.6%的毕业生是在院校所在地就业的,其中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88.3%;其次是西部地区,比例为69.6%;第三为京津沪地区,比例为66.3%;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64.8%。
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8.“孔雀东南飞”依然是流动的主要特征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流入与流出比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则是流出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流入与流出比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情况接近中部地区,流入流出比略高于中部地区。
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9.“孔雀东南飞”的相对比例有降低的态势
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而与此相对的,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影响,同时传统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饱和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总体趋势在2008年有一定程度的反转,即东部地区去中西部的学生比例下降,而同时中西部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相对与07年有所上升。
2004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30%。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5万人。
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2009年底降低0.2个百分点。
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
1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各种招聘单位加高学历门槛,对专科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2毕业生对自己期望过高,大多数对高薪工作没有相应的能力
3一些学校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技能培训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热衷东部沿海地带,不愿意去中西地区,导致东部地区就业压力过大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
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
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
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
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
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
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本科生约为1:
1.3,专科(高职)生约为1:
0.4。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
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
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
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
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
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
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
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
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
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
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
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至2003年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比7月底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70%,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约为55%。
2003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
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极有可能,仅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突破300万人。
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将很可能突破340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而且是进一步增大。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
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就业质量,工资收入都特别低。
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以下特点:
不同学历之间差异显著:
专科为34.7%,本科为77.9%,硕士、博士分别为90.4%和80.5%。
可见,专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3经济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就业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战略重点有三个:
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战略步骤是分“三步走”,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分析
1.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状况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构成现实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有3部分:
一是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二是现存的下岗人员;三是流动寻求就业的农村闰垂
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新生劳动力增长快,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使用成本偏低;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资源不能任意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规范;供需结构性失衡和信息不畅等.
从中国的人结构的变化看,这个可供劳动力基础的部分人群增长速度减慢,城市劳动力增长靠农村劳动人口迁出,农村劳动力群体也在出现减少,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非农化就业率和异地就业率低,农村内部就业隐形事业严重,非农化就业质量不高,劳动收益低下,农村和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问题。
农村内部富余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力面临就业压力大,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化就业率和异地就业率低,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4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对我国影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
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
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
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革原国家保障项目外,还必须建立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
在社会保障中对于仍应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说,基本不存在多层次保障的问题,而对养老、医疗保险则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仍然是在国有企业进行。
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实际上也局限在国有企业,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
因此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开辟了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四)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保障项目和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的层次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都不同程度地偏低。
基本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保障的共济性受到制约。
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一直是按属地进行管理的。
属地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项目方面。
从“企业自保”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分割。
易贫富不均,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
因此,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必须坚持实行属地原则。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
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
其中。
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
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
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
同时据审计和财政、劳动部检查的情况表明,挤占、挪用基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投资房地产血本无归;有的超标准提取和滥支管理费挥霍浪费;有的对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截留利息;有的公款私存、化公为私,甚至失业保险基金也出现被挪用的现象。
对此要加强保险缴费与未来给付之间的联系,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保管账户。
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六)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职工与企业关系是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就业。
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没有任何义务再承担他们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生活事务。
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从企业办社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与其它经济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
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社会化程度相比,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社会化进程更为缓慢。
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七)社会保障亟待加强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是关系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只有完善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并覆盖到全社会。
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靠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行政规章推行。
我国近年来社会保障各项目标进展情况差异较大。
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尚在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要进行总体社会保障立法还比较困难。
因此。
现在应当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别制定法规。
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金问题
.挪用基金现象严重。
审计署的相关统计表明:
自1999年以来,审计署组织审计养老保险金共5825亿元,查出违规违纪基金269亿元,其中挤占挪用110亿元,大部分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委托金融机构贷款或自行放贷、投资入股和经商办企业,有些甚至无法收回。
.资金存储管理混乱。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基金保值增值措施难以奏效。
鉴于普遍的工资水平上升较快并有时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因素,而所积累的基金又不能保证较高、稳定的收益串,致使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事前测算的收益率和到期实际兑现的收益率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在基金积累问题上,一方面,因老职工的养老金缺乏来源,被迫挪用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致使基金积累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有限的积累也因缺乏有效管理和投资手段而难以保值增值。
.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
社会统筹账户的特点是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同个人的缴费联系不紧,再加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许多企业无钱可缴、有钱不缴和缓缴,造成医疗费用征集不足。
同时这种病人看病、医生开药、国家和企业付账三不联系的机制,又造成医疗费用浪费和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失业 就业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