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传统意象归纳.docx
- 文档编号:7618439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07.86KB
诗歌传统意象归纳.docx
《诗歌传统意象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传统意象归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传统意象归纳
诗歌传统意象归纳
诗歌传统意象归纳
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
诗词中较为常用的传统意象:
植物类:
松、竹、梅、兰、菊、柳、桃花、海棠、牡丹、杜鹃、梧桐、枫叶、落花等;
动物类:
鸿雁、孤鸿、鹧鸪、燕子、杜鹃(子规、望帝、杜宇)、蝉器物类:
羌笛、芦管等;
景物类:
浮云、霜月、夕阳、绿窗、高楼、西楼、东篱、南浦、新亭、关山、烟花等。
杜鹃
“杜鹃”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神话传说古代的巴蜀地区有个君主叫杜宇,称帝后号为望帝,死去以后变化为杜鹃,又叫子归,在暮春时节,经常悲鸣不已,叫声凄厉,甚至叫得连嘴都出了血,似乎在叫“不如归去”,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杜鹃因为有这种传说,它就成为不幸者的象征,也成为不幸的人们咏叹的对象。
在鸟类当中,它成了悲哀的化身。
如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
离家外出的人听到它的叫唤“归去”声音,就更加思念家乡,诗人往往在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的时候,喜欢利用杜鹃这一形象。
如崔涂《春夕旅怀》“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表达游子思乡。
也有诗词借用杜鹃啼血的意旬,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忠贞之意,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由于杜鹃啼叫的时候,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用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
东篱
表现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超凡脱俗的感觉。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面山”。
表现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浦
屈原《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水边送客,离愁别绪。
南浦也叫“别浦”。
鹧鸪
古人当不情愿远行又不得不远行的时候,听到鹧鸪“行不得”的叫声,心里便会产生更悲凉、伤痛的感受,所以借用其声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有时也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如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是自己亲身参与抗金恢复的愿望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鸿雁
第一,大雁是一种候鸟,定期往返于南北方,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阵飞过,这就使许多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限的忧思,在大雁身上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表达的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
第二,大雁传递音讯,传达思人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三,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常会由于受猎人射击等原因掉队,成为孤雁。
往往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如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杜甫《孤雁》等。
浮云
指漂泊不定的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把天空飘荡的白云看成是行踪不定的游子。
浮云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绿窗
唐宋贵族妇女喜欢在春夏之季贴绿色窗纱,绿窗往往表示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或一种闺阁情境,如刘方平《月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绿绮
第一,绿绮原是古琴的名称,在唐宋诗词中借为琴的代称。
如贺铸《小梅花》“愁无已,秦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第二,形容傍晚云色的美丽,如《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落霞沈绿绮,残月怀金枢”。
第三,指代绿色的丝织品。
如周密《西江月》“绿绮紫丝步障,红鸾彩凤仙城”。
绿云
第一,形容女性头发的美丽,浓密而乌黑发亮的样子。
如韦庄《洒泉子》“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
第二,形容云色的美丽,如晏几道《清平乐》“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
第三,指茂密的树叶,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第四,指竹子,如李白《远别离》“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西楼
诗人多选“西楼”,而不选“北楼”“南楼”,如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许浑“满天风雨下西楼”,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几道“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所以,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概念,或指闺房,曾经聚会之所,孤独寂寞的居所,登高望怀远的地点等。
凭栏
即依靠着栏杆站着,在诗词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丁香结
比喻心中郁结的忧愁。
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冯延巳《醉花间》“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都是比喻心中的忧愁。
新亭
表示怆怀故国,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如辛弃疾《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
落红
“红”在诗词中常常是“花”的代名词,且一般指凋残的花,多加“落”“乱”“残”等字。
落花撩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思,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常常带着无限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如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尺素
是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往往用一尺左右的绢帛,故称尺素。
如骆宾王《夏日夜忆张二》“烹鲤无尺素,筌鱼劳寸心”,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张先《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危栏
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如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关山
泛指关塞山川,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后“关山”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思乡、念人有关。
阳关
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交通西域的要道,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由唐人把《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阳关曲》,简称《阳关》。
在唐宋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一声”,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折柳
古代歌曲名称,一名折杨柳、杨柳枝,原为两汉乐府横吹曲辞,六朝诗歌多为伤别怀人之作,如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另外,汉代送客到霸桥折柳赠别,到唐代,旅人将行送至长亭,往往要折柳以赠别,取其“柳”与“留”同音,以表达“挽留”之意,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
吴钩
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诗词中多用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多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沈腰
本意是南朝文人沈约的腰,《梁书。
沈约传》中曾记载沈约老病百日,皮带常常向里面移扣,说明人腰瘦细了。
唐宋诗词中常常用来形容人身的日渐消瘦,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表现的是诗人亡国之后日渐消瘦的情态,以此抒发诗人的亡国之恨。
迟日
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迟日”表示“融和的阳光”,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宋之问《春日陪宴诗》“彩云歌处断,迟日舞前留”。
青鸟
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仙人的信使,在诗词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
李白《相逢行》“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征衣
一是表示外出旅人所穿的衣服,象征的情感多与远行有关。
如杜甫《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二是表示从军的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其情感多与思人、边塞、征战有关,如许浑《塞下》“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在东汉,南园是皇家苑囿,如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阑干
第一,古代建筑物附加的木制栅栏,以增加美观,如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第二,横斜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如贺铸《清平乐》“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第三,形容泪水纵横或纵横散乱的样子,如谢逸《江神子》“恰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女墙
指城墙上的矮墙,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黄花
指菊花。
菊花中以黄色为正品,所以称为黄花,如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楼兰
汉代西域的国名,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新丰
地名。
后来诗人以“新丰”或“新丰客”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
如李商隐《风雨》“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蓬莱
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仙人的居所。
诗词用“蓬莱”多比喻皇家宫殿,或比喻歌舞楼榭,也指仙人居所,总而,多借用形容环境美好,有如仙境一般,也作“蓬壶”“蓬岛”,如李清照《蝶恋花》“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锦字
织在彩色丝织品上的文字,常常借指寄给丈夫的书信,有时也泛指女性的书信。
如晏几道《满庭芳》“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
翠微
形容山色青翠似在有无之间,所以叫“翠微”,也常作青山的代称。
如杜甫《秋兴》“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坐翠微”是“面对翠微”的意思,指代翠微的山色。
另外,形容树色的青翠或者形容江湖水色的青绿缥缈,如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翠微形容的是树色。
潘鬓
形容容貌的衰老,潘,指晋代文人潘岳,其少年有才,姿容很美,但在他自己写的《秋兴赋》中极力形容个人体貌的衰老,后借用来描绘自己的形貌。
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白苹州
开满白色平花的洲渚,常用来比喻或指代分手的地方。
如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沙鸥
一种白色的鸟,常用来比拟白发,抒发愁怀,如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因为诗带着愁情去看沙鸥,所以,沙鸥也好像很忧愁一样,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
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
”(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塞人的悲愁(上升一个高度,对“国家”的悲愁和思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青山
古人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
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
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
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
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
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竹子
A、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B、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
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传统 意象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