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61082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8.02KB
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
《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
一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
答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 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
(1)腰衣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衣裙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围巾的构成。
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
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
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
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爱奥尼克式希顿是一块长方形,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一段固定起来,约需用8--12个别针。
希玛纯:
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
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
穿着大致分:
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多里克式希顿和爱奥尼克式希顿相比,有如下区别:
(1)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里克式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克式没有。
(3)多里克式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克式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里克式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克式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里克式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克式有袖子的构成。
两种希顿的流行虽然有先后,但在很多地区是并用的,一般年轻人喜多里克式,而中年以上的人喜用爱奥尼克式。
二简述托加的形制类别及特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为什么说它的变化与罗马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
答1、托加的形制类别:
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
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
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
2、各时期的变化 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
当帝国衰落时,托加也变小了,之后又变成带状,至公元7--8世纪消失。
3、托加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表现出一种尊严,注重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罗马男性公民的身份证,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
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大的服装反复裹缠后形成一种横向的扩张,给人一种累赘和繁琐的感觉,与当时形势不符,所以逐渐变小,形成带子,它的变化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兴衰整个过程。
4、试析古希腊与古罗马服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比较希腊的希顿与罗马的托加平面展开图,
(1)我们可以知道,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处理服装形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采用长方形块料布,追求的是一种修长的感觉;后者采用有斜边的近半圆形块料布,达到的是一种扩张的效果,其着装效果与罗马纪念碑式的建筑相适应。
(2)在缠绕方法上,希腊式和罗马式也存在着差异。
前者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固定,然后任其自然地披垂于人体之上,因为希腊人最懂得欣赏人体美,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目的,处理衣与人体的关系。
而后者的缠法是,先把半圆的直线一侧叠起沿左肩下垂,通过左肩趋向背后,然后从右肩下再搭向左臂,形成一个垂坠的半圆形褶裥衣饰。
这种庞大的、繁缛而多层次的缠绕让人感觉到非常累赘,但罗马人无疑是借以显示威严和表示帝国的昌盛,那半圆形褶裥衣饰则是罗马市民荣誉的象征。
由此可见,罗马人审美的对象是服装,而不是人本身,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则是忽略了衣与人体的有机关系。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的服装是华丽而乏味,严肃而缺乏想像力。
1、简述拜占庭时期的服饰特点?
拜占廷时代初期的服装基本上延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但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其服装就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的朴素和单纯,造型变得呆板、僵硬,其特如下:
(1)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2)皇帝的衣装宗教气氛非常浓,大臣和侍从的衣服也根据其地位和职务有严格的规定,服饰成了“别威严、显贵贱”的工具。
2、民族大迁徙与十字军东征对西方服装产生怎样的影响?
具有什么意义?
1、在民族大迁徙中将北方体型服装即包裹四肢的服装带到了南方,改变了南方原来宽松服装体系,并逐渐成为西方服装的主流,直至影响到当代人类衣生活。
2、东方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传到西方,并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加追求奢侈豪华。
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西方服装的发展过程带来一线曙光,从而促进了西方服装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简述哥特式艺术及其影响下的服装形态与特征?
为什么说哥特式服装是由古代向近代跨越的重要转折点?
(格陵兰长袍)
答1、哥特式服装受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在强化和夸张立体感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的修长效果。
高高的圆锥形冒顶,尖头形长长的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状等锐角的感觉,与哥特式建筑尖顶外观如出一辙。
2、服装色彩和图案出现不对称的设计风格和各种装饰。
这种织物和装饰表现出的富有光泽和鲜明的色调又与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一脉相通。
(格陵兰长袍)13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
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
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菱形空间,这就是现在衣服上的“省”。
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
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从古代平面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础。
而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
也就是说,无论从纵向(古代到近代),还是从横向(东方和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
4、宗教对中世纪的服装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举例说明。
宗教的影响下服装成为维护宗教权利、世俗统治的最有利的工具,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服装与人体脱离。
如基督教的神职人员的衣着服饰竭尽夸饰与华美,通过装扮,使得他们在外观形象上超越了自我,甚至超越了人间世俗升华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灵般的地位,赋予神圣的威严,让千万信徒肃然起敬。
其结果却又导致了人们以其服装之华美艳丽与否来衡量人的地位高下。
华服的美饰一面为基督教的艺术带来了光明而美丽的色彩,另一方面,又使人们沦为服装的奴隶。
5、简述中世纪服装的三个特点。
一是服装文化的交融性,包括拜占庭服装中的不同民族风格的融合西欧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南北民族服装的大融合以及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西服装文化的大融合;
二是在中世纪各时期各地区的服装发展中无不渗透着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意蕴,这种宗教观念对以后的西方服装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在中世纪后期,西方服装出现了转折点,由古代向近代、由东方向西方、由平面向立体、由宽衣形态向窄衣形态的过度,都在中世纪体现出来。
1、文艺复兴对服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为完成服装外观理想形态的塑造在当时出现了哪些工艺技术与表现手法?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
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的形体美、曲线美,表现男女性别差异的服装成为流行。
男子下衣紧裹肢体,上衣宽大雄伟,突出阳刚之美。
女子则强调女性细腰丰乳与肥臀,上衣袒胸低领,下裙呈倒扣的钟式造型,尽显女性风流。
文艺复兴对服装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把服装的本质发掘出来并予以美化和市俗化;也有消极的一面,部分服装忽略了服装的实用功能,而盲目追求其视觉享受,为后来西方服装中的夸张形式铺垫了道路。
1、切口装饰,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是指流行于16世纪男女服装上很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装饰,有横方向的、竖方向的,还有斜方向的,不仅用在上衣的胸部和袖子上,极盛期连裤子、鞋、手套、帽子等处都有这种装饰。
2、填充装饰,男装的肩部、胸部和短裤内用填充物垫起,造成上身宽阔,下身挺拔。
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或袖山鼓起、或袖筒肥大至袖口收紧、或袖筒间隙地系上缎带,形如藕节。
有泡泡袖、羊腿袖、藕节袖。
3、领部装饰,拉夫领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用白色褶饰花边装饰呈车轮状造型的领饰,制作约需3—4米布,要用浆糊使布料变得硬挺,以便成形,还用金属丝做的撑圈托着。
4、紧身衣具,有硬制和软制两种。
硬制用金属丝或鲸须制作,按女子体型做成四片框架,在连接处安上扣钩和合页。
软制用布制成,中间加薄衬来增厚,在前、侧、后的主要部分嵌入鲸须,以增加厚度,前下端的尖端则用硬木或金属做成,后面开口处用绳带收紧。
5、裙撑
(1)西班牙风格呈吊钟形,在亚麻布上缝上好几圈鲸鱼须做的轮骨,有时也有藤条、棕榈或金属线做成,轮骨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直径。
穿在裙子里面,使裙子张开,呈现圆锥形的造型。
(2)法国式是用马尾织物做成的像轮胎一样的东西,里面塞有填充物,用铁丝定型。
穿时系在腰间,外面罩上裙子,形成自腰部平着向四周伸出来,再自然下垂的外形。
(3)英国式又在法国式上罩一个圆形的盖,园盖内圈与裙撑连接,外圈边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使裙子向四周扩得更大,下垂时裙撑边沿轮廓更加清晰。
2、简述巴洛克艺术及其服饰风格。
为什么17世纪法国的时尚能成为世界中心?
巴罗克本意为有瑕疵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事物,在艺术史上代表一种风格。
其特点是气势雄伟,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形式上表现出怪异和荒诞。
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
巴罗克风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重点表现在男装上。
服装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荷兰风为主,在整体上注意宽松肥大造型,大量运用蕾丝花边。
后期以法国宫廷风格为主,盛行于欧洲。
一度朝女性味很强的装饰过剩方向发展。
短上衣与裙裤的组合,之间有一排环状缎带装饰。
缎带是巴罗克式男装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后又出现市民性贵族服三件套的组合。
而女子服装体现出纤细与优美,服饰造型上强调曲线,那变幻的线条,流动的衣褶,不乏男性的力度,缎带、蕾丝、刺绣、饰纽等多种装饰竞相争艳。
17世纪中叶,法国取代了荷兰,开始领导时装的新潮流。
在路易十四的倡导下,法国树立了全欧洲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风气。
许多关于文明的概念就在这里产生的。
传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宫廷的新闻和服装信息向公众传播。
用铜版画绘制的时装画也广泛流传。
法国的时尚业在17世纪达到繁盛,时装出口到其他国家,穿戴整齐的时装模特们被送到外国宫廷,以便于最新的风格被迅速传播。
从此法国巴黎成为欧洲乃至世纪时装不可取代的时尚中心,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3、简述洛可可服饰发展阶段及其样式特征,并比较分析其巴洛克服装的异同。
洛可可时期服装样式集中表现在女装中,整体造型为用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和用裙撑增大体积的下半身。
黎明期出现了衣服领口开的很大,在背部(后领窝处)有量很大的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拖裙形式,走起路来有一种飘飘欲仙的瓦托式罗布;鼎盛期帕尼埃越来越大形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罩在帕尼埃外面先是一条华美的衬裙,然后再罩上外面的罗布,罗布一般前开,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胸衣上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A字形打开,露出里面的衬裙,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蝶结和鲜花,这时还时兴用意大利人造花装饰自己,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领口开的很大,呈四角形,袖子及肘、袖口有三层蕾丝飞边。
衰落期巨大形的法国式罗布被波兰式罗布和英国式罗布所取代,帕尼埃消失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出现后臀又一次出现膨臌起来。
(1)巴罗克风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重点表现在男装上。
服装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荷兰风为主,在整体上注意宽松肥大造型,大量运用蕾丝花边。
后期以法国宫廷风格为主,盛行于欧洲。
一度朝女性味很强的装饰过剩方向发展。
短上衣与裙裤的组合,之间有一排环状缎带装饰。
缎带是巴罗克式男装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后又出现市民性贵族服三件套的组合。
而女子服装体现出纤细与优美,服饰造型上强调曲线,那变幻的线条,流动的衣褶,不乏男性的力度,缎带、蕾丝、刺绣、饰纽等多种装饰竞相争艳。
(2)洛可可服饰是在巴罗克服饰的基础上发展了纤细轻柔的特点,使服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所以洛可可时期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艺术风格。
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见突出。
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并且越来越大向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发展,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蕾丝、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到末期,裙撑消失,裙子变得柔软,臀垫取代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
头饰更趋于高大华丽,假发更加精巧,整体装饰充满了曲线情趣。
(3)两者之间的比较巴罗克服装进一步突出人的感官效果,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而洛可可时期女性特征的服装大为盛行,曲线精致的饰纹,造成纤弱之气。
所以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被洗炼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艳丽的纤弱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1、工业革命对西方服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业革命对西方服装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及变化,直接影响表现在如缝纫机、服装设备、燃料、面料等科学技术对服装所带来的变化,而间接影响主要是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也影响了人们的衣生活。
2、简述男装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19世纪的社会大变革进一步将男子推向了社会前沿,男子广泛参加工业活动和商业活动,其活动场所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对服装的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
男装向现代形态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1、现代形态的雏形期,受大革命的冲击平民阶层的服装成为时尚,黑色上升成礼仪正式服色。
上衣夫拉克开始流行,前襟从高腰身处斜着向后裁下来,衣长短至膝部,有立领或翻领,后开禊。
前门襟的扣子一个也不扣或只扣两粒。
基莱色调明快成为重要的装饰,单色的庞塔龙。
2、现代形态的成长期,受女装的影响,出现了收腰身,耸肩的造型,三件头的套装向修长风格发展。
夫拉克的驳头翻折下延到腰际,前襟敞开不扣,露出基莱。
紧身的庞塔龙用淡色的针织面料穿着时加上裤脚在脚底带蹬。
3、现代形态的确立期,三件头的在19世纪50年代最终确立,标志有两点:
一是用同色、同质面料制作;二是形成按用途穿相应套装的习惯,上衣变化最多,分化出礼服和便服。
4、现代形态的稳定期,男装在这一时期处于稳定,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套装的变化也只在细节部分或是面料的更新。
基莱不再是装饰的重点。
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上衣和裤子的质地和颜色上,并以同色同质为美。
衬衣很快形成现代型的成衣,领口系上领带或蝴蝶结。
工业革命后男装形成了按用途穿着的套装形式,其中上衣分为哪些?
(1)晨礼服 前襟自腰部斜着向后裁下来,腰部有直横切断接缝,后片有一直开到腰部的开衩,开禊顶端有两粒装饰扣,衣长至膝。
袖口有四粒装饰扣。
(2)夜礼服,又叫燕尾服,成为男子夜间参加聚会的正式礼服。
造型的显著特点在后片和驳头。
后片分成两个燕尾,衣长至膝;驳头尖角向上,成为戗驳头。
前衣片短至腰际,双排扣6枚。
(3)大礼服 前门襟为直摆,双排扣,4-6粒扣,衣长过膝。
后成为男子昼间正式礼服。
(4)外出便装维斯顿。
腰部没有横切断接缝,稍收腰身,衣长至臀部,一般为平驳头单排扣,2-3粒扣,也有双排扣的,较为宽松舒适。
3、近代后期女装的流行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并简述各时期的具体内容。
1、新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1804年):
修米兹·多莱斯是用白色细棉布制作成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
腰际线提高到乳房底下,袖子很短,裙身很长,柔和、优美的衣襞一直垂到地上。
出现以裙绕缠于身上或搭在左臂。
2、帝政样式(1804—1825年):
强调胸高的高腰身,细长裙,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方形领口开得大、低。
裙子流行两种颜色重叠,形成层次感。
服装表面向装饰性造型发展。
裙摆量、褶饰或别色布的增加,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胀感,显得丰满。
3、浪漫主义时期(1825—1850年):
腰线逐渐自高腰身下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紧身胸衣勒细,袖根部极度膨大化出现落肩与夸张的羊腿袖,裙子摆扩大后出现裙撑使其向外扩张,名副其实形成了X造型。
4、新洛可可时期(1850—1870年):
女性为了表现纤细的腰,于是新的裙撑诞生了,称为克里诺林,是马毛、麻的意思。
1850年底,采用鲸须、鸟羽、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鸟笼子的裙撑。
它的变迁从吊钟形到鸟笼形,最后形成金字塔形,或倾斜后翘的异形,都有明显的模仿洛可可服装的痕迹。
下摆直径周长达9米有余。
5、巴斯尔时期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外侧的罩裙流行拖裾形式,衣服表面强调装饰效果,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
6、S形样式用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把腰勒细,在后面紧贴背部,把丰满的臀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腰向下摆,裙子像小号似的自然张开,形成喇叭状波浪裙,从侧面观察时,挺胸收腹翘臀,宛如“S”形。
羊腿袖的运用,上半部分呈很大的泡泡状或灯笼状,自肘部以下为紧身的窄袖。
4、为什么西方19世纪出现了服装设计师,他们的出现对服装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和人们着衣观念的急速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刺激了服装业的生产。
服装的裁剪方式和缝制方式有革命性的变革,法英时装业得到蓬勃发展,成品服装工艺达到了高级定制服装的水平。
上层社会的频繁聚会,致使女子服装成为人们注意的重要内容。
不断翻新的款式和传统服饰的协调成为女子着装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设计师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并会受到重用,他们也会以自己的名字来扩大影响。
服装设计师的出现为时装的流行创造了新的时代。
他们的创造力对服装的审美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对社会名流的服装趋向有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将名流们的服饰趣味向全社会表现。
这样人们在不自觉的选择中促进了消费和养成了奢侈的服装观,刺激了服装业的发展,也刺激了设计师们的创造力,去创造更多的服装款式。
1、西方女装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确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服装史上有何意义?
第一阶段(1907年以前)服装依然流行上世纪末S型样式,服装的造型基本相同。
整个设计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紧贴身体,把女性的身体都束缚成为一个标准的式样。
第二阶段(1907—1914年)女装变化的特点是S型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其线条趋于直线,向平胸、松腰、束臀的现代化形态转变。
第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战后)女士服装的式样模仿男子的制服,战争彻底改变可这一时期女性的整体形象,西方女装从此趋于功能化和轻便化,初步完成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的变化,人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变化的关键是对紧身胸衣的改造及处置;变化的基础是生活方式与着装观念改变;变化的契机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变化的弄潮儿则是引领时尚的设计师。
2、简述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女装的特点并列举这个时期具有影响的服装设计师及其设计风格。
20世纪20年代女装的特点样式简洁而轻柔,没用复杂的装饰,裙子很短,完全露出膝盖。
利用直线裁剪,忽略了腰部、臀部和胸部的曲线,胸部越平越好象男孩一样。
新女性把头发剪成短短的。
整体表现出男性化的自信的同时也不乏女性的优雅。
30年代女装具有典雅、美观、大方的特点,上衣和袖子很紧,腰线不再被注重强调,回升到自然位置,并用一根细腰带系紧,裙摆也下移到脚踝处,具有下坠感的裙子和高高的腰线,使脚显得特别修长,使女性形象成熟妩媚,整体外型成流线型。
名师与品牌
1 可可夏奈尔
夏奈尔时装所强调的廓线流畅、质料舒适、款式实用、优雅娴美,均被奉为时尚的基本穿衣哲学。
经典服饰:
无领粗花呢套装、小小的黑色连身裙,亦假亦真的珍珠配饰,栀子花与镶拼皮鞋。
设计特别雅致和简洁,充满了女性风韵。
她是20年代巴黎时装界的女王,因此这个时代被称为“夏奈尔时代”。
3、为什么高级时装业能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鼎盛时期?
简述这个时期的女装特征及其著名设计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巴黎高级时装业遭到重创,但其中有60多个店在纳粹的铁蹄下仍然维持到结束。
战后巴黎高级时装业又迎来一个继20年代以来再次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1955年高级时装业员工总数达到2万人左右,而高级时装的消费者也高达2万人左右。
创下了高级时装业发展史中最高记录。
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造就了一批如迪奥、巴尔曼、巴伦夏加等引导潮流的杰出服装设计师。
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了50年代西方高级时装的又一次辉煌。
女装特征是朝着充满女性化,强调奢华的趋势发展,这是最经典的优雅时代。
服装出现紧腰、长大的裙子、窄窄的肩膀、紧身的上衣,并且强调腰线,胸部和臀部都是重点部位,头发变成柔顺的波浪形,鞋子又窄又瘦,而鞋跟则又高又宽。
1、克里斯蒂迪奥和“新风貌”装
“新风貌”装具有独特的造型线,是一种有柔美的肩、丰满的胸和细腰宽臀的女性曲线造型。
袖子长度通常到小臂中央,即所谓3/4袖,里面衬以长手套。
这种较短的袖子加长手套的搭配,使女性化特征格外明显。
裙子有两种,一种是包得紧紧的,另一种则是稍宽松的百褶喇叭裙。
这种百褶喇叭裙很费料,所以最初在面临饥荒的欧洲很难推广,结果在富裕的美国首先流行起来。
尽管如此,“新风貌”确确实实是给战后的欧洲服装拂去了压抑、灰暗情调,将快乐和美重新带了回来。
随着“新风貌”的推出,巴黎重新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迪奥自推出“新风貌”以后,紧下来上的时间里推出了“翼形”、“垂直线”、“椭圆形”、“郁金香形”和“埃菲尔塔形”、“H形系列”等造型这些设计的创意无不与"新造型"有关。
被成为“形的时代”和“字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服装 发展史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