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7.docx
- 文档编号:758356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0.85KB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7.docx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时冲关7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冲关练(七)
19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
1.(2014·怀化一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
B.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C.标志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完成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解析】选B。
晚清新型管理机构出现,但原先官僚体系并没有被完全否定,故A错误;“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出现,是中国在列强侵略下适应对外关系的变化而设立的,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故B正确;材料中机构是殖民地化表现,不是封建化,故C错误;列强侵略促使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故D错误。
2.(2014·梅州二模)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设立五个租界B.要求设立公行C.规定五口通商D.中国自开商埠
【解析】选C。
租界是由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发展而来,故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通商口岸的设立,与公行无关,故B错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主要规定五口通商问题,故C正确;《南京条约》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行签订的,不是中国自开商埠,故D错误。
3.(2014·西城模拟)下列事件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天津条约》
C.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
D.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
【解析】选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错误。
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C错误。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D错误。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因此B正确。
【拓展延伸】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4.(2014·汕尾调研)《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的视角看,其最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影响,注意题干的角度限制:
从经济的视角来看以及“最大价值”。
当时世界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提出这一主张,故A错误;B“公有制”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主张,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太平天国运动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C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反封建土地革命纲领,故D正确。
【拓展延伸】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
同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以下新的时代特征:
(1)太平天国运动担负着反对封建主义和外来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太平天国领导人从西方宗教中寻找思想武器。
(3)太平天国的一些先进的领导人还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5.(2014·广东六校联考)陈旭麓先生说: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
‘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
①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选C。
“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庚申之变”后20年即1880年,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故①不正确;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符合时间范围,C正确。
6.“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
”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原材料大量出口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选A。
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其直接影响应为生丝大量出口,故A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错误;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加固训练】(2014·洛阳一模)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 )
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镑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
【解析】选B。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发动鸦片战争,从图片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鸦片战争前增加,故A错误;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1843—1847年有所降低,说明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故B正确,C错误;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主要原因是受到自然经济顽强抵制,故D错误。
7.(2014·汕头二模)一个美国人曾发表文章抨击说“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垄断贸易的港口;行商是地方的垄断者……”西方打破这一状况始于( )
A.16世纪初期B.18世纪晚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解析】选C。
晚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鸦片战争之后,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实现五口通商,打破了广州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故C正确;A、B、D时间不符合,故A、B、D错误。
8.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
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工业D.临近销售市场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可见他对设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故B正确;A、C、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百家争鸣】有学者认为:
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这里说的“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和张之洞等人。
9.(2014·汕头模拟)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解析】选D。
从“租界”便可知这是近代时期,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起”“礼教鲜存”,说的是传统节约、重礼教思想已经受冲击,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到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错误;也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礼教鲜存,不能说“礼教束缚妇女”,故C错误。
10.(2014·茂名二模)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畬的《瀛环志略》:
“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清政府认为毕永绍献媚夷首,遂将毕永绍罢免。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
B.徐继畬、毕永绍卖国献媚
C.徐继畬与魏源同属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D.徐继畬具有民主革命思想
【解析】选C。
材料中体现不出“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作者理解西方社会,不是卖国献媚,故B错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美国政治状况,徐继畬属于开眼看世界思想家,故C正确;徐继畬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家,不具有民主革命意识,故D错误。
1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故C正确;A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故A错误;B仅涉及学习西方技术,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洋务派并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错误。
12.(2014·天津高考·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解析】选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不正确。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但材料中并未提到是为维护“中体”而学西学,并且这一思想也并非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共识,故B不正确。
当时的中国人不可能普遍接受西式教育,C可以排除。
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关注西方科技,李鸿章所问的问题即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
13.(2014·茂名二模)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汇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
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
“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
”叶答:
“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
姑无论其他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
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
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
……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 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
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
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
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
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
(4分)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
(2分)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
(2分)
(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
(4分)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
(4分)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
(4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及明朝对外政策角度思考作答;第二问从材料一概括答案;第三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
(2)题第一问依据题干中时间结合列强侵华的史实,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条约来回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归纳答案。
第(3)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三从“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来概括作答;第二问结合解放战争史实回答即可;第三问依据材料三中“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回答。
答案: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天主教向外传教;明朝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4分)原因:
学问渊博,翻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
(2分)著作:
《农政全书》。
(2分)
(2)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往内地传教。
(4分)特点:
传教与从事社会公益相结合;传教与促进社会变革相结合。
(4分)
(3)特色:
思想和学术氛围自由;师资力量雄厚。
(4分)原因:
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分)原因:
美国因冷战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中国政府对司徒雷登持负面评价,认为是反动人物。
(4分)
【讲评建议】
在讲解本题时,请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解答第
(1)题,第一问分析背景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学生易犯这类错误。
解答第
(2)题,第一问分析原因,要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时间转化成已学过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这样容易联想到《天津条约》。
解答第(3)题,第三问分析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时,不能仅回答美国实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在当时遇冷。
还要回答出当时中国人民给司徒雷登的定性,认为其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只有两方面都回答出本问才可以得满分。
14.(2014·揭阳二模)外来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明清以来中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正式开始的时期,传教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材料二 《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1835年在广州开设“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麻风病院、盲校、聋哑学校都是传教士创设的,甚至反鸦片运动、反缠足运动也是传教士首先提出的。
材料三 1950年9月23日40名基督教人士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公开信(后被称作《三自宣言》),称“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养、自传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
(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
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
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
1951年1月,教育部和宣传部做出决定,由教育部接管所有受外国津贴的大学、教会学校和医院。
1952年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看不见公开的西方传教士了。
(1)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何表现?
举一例史实说明。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因素有哪些。
(6分)
(2)近代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有着不同的态度,请用史实说明。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
(8分)
(3)1906年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4分)1950年发表《三自宣言》的基督教人士有何条件完成此项任务?
(4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是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正式开始的时期。
因此可以列举徐光启说明;第二问,明清之际是16、17世纪,可以从国内国外因素来思考。
从国外来看,新航路开辟、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主观意愿;从国内看,中国落后、经世致用的学风影响。
第
(2)题第一问可以举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外来宗教和义和团运动反对外来宗教事例说明;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评价。
积极方面可以从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中国医学和教育等事业的近代化角度回答;消极方面可以从传教士凭借特权欺压中国人民、充当殖民主义势力的帮凶角度回答。
第(3)题第一问结合1906年以及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来分析。
可以从民族危机和教会与民众矛盾尖锐角度回答;第二问可以从新中国独立、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政府财政上支持以及基督教内部爱国人士的努力角度来回答。
答案:
(1)表现: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介绍了泰西水利等。
(2分)因素:
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主观意愿;封建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发展滞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学风等。
(任答三点得6分)
(2)史实:
洪秀全等接纳、利用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反对外来宗教。
(2分)评价:
积极:
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传统封建思想;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等事业的近代化。
消极:
传教士凭借特权欺压中国人民,激化民族矛盾;干涉中国内政,成为殖民主义势力的帮凶。
(8分。
从两个方面评价,任答四点)
(3)原因:
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教会与民众矛盾尖锐,民众反洋教斗争激烈。
(4分)
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上有可能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新中国外交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着手对国内的基督教教会进行改造;政府财政上有力支持;基督教内部爱国人士的努力。
(任答2点得4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高考 二轮 复习 历史 课时 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