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章末检测二.docx
- 文档编号:758148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69.97KB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章末检测二.docx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章末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章末检测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新教材章末检测二
章末检测
(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
2.图中d和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分别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B.冲积扇、三角洲
C.三角洲、冲积平原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解析 第1题,a处为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处为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c处为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第2题,d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山区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的时候,携带的大量碎石、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c处位于河流下游的入海口附近,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答案 1.A 2.B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据图回答3~4题。
3.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黄土桥B.海蚀桥
C.喀斯特溶蚀桥D.风蚀桥
4.塑造图中④地区域地形地貌的主要力量来自 ( )
A.流水B.风力
C.冰川D.海浪
解析 第3题,黄土桥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第4题,④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最易受风力侵蚀,其地貌的塑造力量主要来自风力作用。
答案 3.A 4.B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读图回答5~6题。
5.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6.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解析 第5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D项正确。
第6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答案 5.D 6.B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警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解析 第7题,滑坡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地震导致山体断裂发育,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气象灾害无关,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暴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第8题,地震的分布与板块交界有关,与地形无关,而滑坡的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大;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目前地震灾害还无法准确预报发生的时间。
答案 7.C 8.D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甲)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乙)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
据此完成9~10题。
9.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被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风蚀差异显著,“腰身”耸立
10.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解析 第9题,湿润地区因雨水侵蚀作用强,丹霞地貌“腰身”处土壤浅薄,再加上地势陡峻,植物难以生长,故丹霞地貌露出“腰身”。
第10题,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主要是受风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
答案 9.C 10.A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1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解析 第11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图中沙丘地势高、坡度大,不属于洪积平原,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
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
第12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项。
答案 11.D 12.C
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定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
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
A.盛行风风速大B.地表坡度大
C.土壤颗粒大D.植被覆盖率低
1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
“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B.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C.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D.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
解析 第13题,结合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影响“风蚀量”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度”。
第14题,从描述中的“浍”“溜”和“风”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成因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
答案 13.D 14.D
下图为桂林山水水墨景观图,在该区域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
读图,完成15~16题。
15.形成该区域岩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底火山喷发B.流水侵蚀
C.海洋沉积D.变质作用
16.与图中景观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气候B.风力
C.冰川D.海浪
解析 第15题,在该区域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所以形成该区域岩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洋沉积。
第16题,图中的景观形成过程是先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再经过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溶蚀作用需要的温度较高,有一定的水分才能形成,所以气候与图中景观形成关系最密切。
答案 15.C 16.A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7~18题。
1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18.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第17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第18题,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答案 17.C 18.D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9~20题。
19.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
20.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解析 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0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答案 19.C 20.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如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B处呈________。
(2分)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形;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形。
第
(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答案
(1)V形 槽形
(2)冲积扇 河水流出山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7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2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1)根据材料,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分)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8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6分)
解析 第
(1)题,宁夏平原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第
(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
第(3)题,河流泥沙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答案
(1)由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原因:
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原因:
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
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23.下面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对世界某两区域实地考察探究时用到的两幅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该兴趣小组在甲图沿A~B线进行科学考察,发现A、B两处的地貌形成都受外力作用影响显著,请简要阐述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简述乙图西部和北部海岸线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4分)
(3)该兴趣小组欲在乙图所示国家内陆寻找冰川作用的痕迹,从地理角度你认为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证据?
(4分)
解析 第
(1)题,图中A处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降水多,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B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
第
(2)题,从乙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北部海岸线较曲折,该地纬度较高,联系冰川侵蚀作用可以判断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
第(3)题,冰川地貌主要有冰川侵蚀地貌(如角峰、冰斗等)和冰川堆积地貌(如冰碛湖、冰碛丘陵等)。
答案
(1)A地主要以流水地貌为主,主要表现为冲沟、河谷以及沿海冲积平原;B地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主要表现为沙丘、风蚀蘑菇、风蚀柱等。
(2)特征:
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成因:
受冰川侵蚀而形成的。
(3)寻找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等;寻找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碛湖、冰碛丘陵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章末检测二 地理 一册 湘教版 新教材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