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还原爱因斯坦.docx
- 文档编号:758147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95KB
这些书还原爱因斯坦.docx
《这些书还原爱因斯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些书还原爱因斯坦.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些书还原爱因斯坦
这些书!
还原爱因斯坦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ConquestOfParadiseVangelis-1492-ConquestofParadise(SoundtrackfromtheMotionPicture)
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的人他是平凡的
然而作为一个探索世界奥秘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他是伟大的他配得上这个称呼
「宇宙之子」第一本书
但有一个问题依然萦绕在我们心头:
他(爱因斯坦)怎么可能对他自己理论的一项如此伟大的胜利视而不见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
它仍然是这位天才一生中难解的悖论之一。
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爱因斯坦至死都没有承认黑洞的存在,而黑洞正是他创立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
这就是戴森说这段话的背景。
这段话被戴森放在了《爱因斯坦:
相对论一百年》前言中作为结尾。
【见文末附录】爱因斯坦具有非凡的物理直觉能力,凭着这种能力以及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力量,他才有了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破冰之思,然后凭借数学,使其达到人类智慧的又一高峰。
然而,伟大如爱因斯坦,其直觉也是可能出错的,此时,信念就变为了恶魔,试图扼杀真理的被发现。
爱因斯坦辉煌的一生中,有过许多类似的例子:
两次否定引力波存在,否定黑洞存在,提出宇宙常数然后又否定之,对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决定论式的坚定信念的坚持,都显示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真实的震撼人心的思维角力。
这种思维对弈的对手,不仅仅是与他人,而更是自我的博弈。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真实伟人的思维,是如何提出一个惊人的洞见,又如何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计算错误,而导致严重的对真理的否定(否定引力波的计算错误)。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位伟人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后,对于正确结论的欣然的真诚的接受,同时,我们也看到直觉与信念支配的另一面------固执地坚守着错误的见解。
直觉和信念------真是天使与恶魔的混合体啊!
第二版的《爱因斯坦:
相对论一百年》,是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创立100周年(1915-2015),由众多伟大人物写就的文章的汇编。
是对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以及思想历程的一次深度的回顾和阐述。
尤其珍贵的是,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其中很多是彩色图片,使得这部书,真正地具有了“看”头。
斯蒂芬·霍金,弗里曼·戴森,史蒂文·温伯格,阿瑟·C·克拉克,I.B.科恩.......一众顶尖人物,他们会对爱因斯坦有怎样的理解和解读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张卜天老师的翻译,为我们愉快轻松而又准确地阅读带来了保证。
第二本书
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爱因斯坦传
第一章光速骑士
传奇而多才的沃尔特·艾萨克森以这样四个字开始了他的《爱因斯坦传》的写作(爱因斯坦:
他的生活及宇宙)。
这本书后来成为了经典之作,以至于乔布斯也邀请他为自己写传记。
在多次推脱拒绝后,或许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注定要艾萨克森再一次为一位伟人做脚注,《史蒂夫·乔布斯传》应许而生----在这位能够让现实扭曲的伟人逝世一个月后匆匆面市,又一部伟大作品诞生了!
艾萨克森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能够在庞杂琐碎的众多资料细节中,触及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触动人心的事例,以一种看似唠家常式的语言,娓娓道来。
你不得不被他的语言魔力以及语言描述对象的魅力所捕获。
艾萨克森传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避讳传记人物的缺点,他会以他的修辞和方式展现一位伟人的不尽人意的一面。
我猜想,甚至连传记中的人物本身,如果能看到这些对自己形象不利的描述,他也不会感到尴尬和愤怒,而会与艾萨克森来个会心一笑,吐一下舌头,就像这样:
难怪乔布斯会这样执着地邀请他作传,而且承诺他不会干涉作者的写作,以及,他不会看他的作品-----因为他信任艾萨克森的审美力和判断力。
同样,这本书由张卜天老师翻译。
在纪念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创立100周年(1915-2015)时,发行了最新版本的精装纪念本-------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爱因斯坦传!
第三本书
第一次由德文版直接翻译
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只知道埋头研究的人,这一点他与哥德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爱因斯坦爱好广泛,关注各种政治、社会事件,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哥德尔,永远地与现实保持距离,他也会思考现实问题,但他是用他的逻辑,他的方式。
一个公案可以说明。
哥德尔要入籍美国,需要去见移民官,爱因斯坦陪他去了。
移民官与哥德尔聊到美国宪法,哥德尔居然学究地阐述起他的论证,说美国宪法会导致专制。
最后还是爱因斯坦巧妙地引开了话题,不至于影响移民官对哥德尔入籍的判断。
爱因斯坦对科普也感兴趣,特别是为了让公众对狭义、广义相对论有足够的理解,他于1916年12月用德语完成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至1954年,也就是爱因斯坦去世前一年,德文版已经发行了十六版。
德文版较之英文版,更能体现爱因斯坦的文风,毕竟爱因斯坦的母语是德语。
另外,爱因斯坦对德文版有诸多的修改和补充,以及增加了一些附录,这是英文版所没有的。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半个世纪前就有了中文译本,后来在《爱因斯坦全集》第六卷中有另一个译本。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是第一次由德文版直接翻译的,译者是.......对,又是张卜天,他不仅懂英语,还懂德语!
不用再介绍了吧,爱因斯坦本尊写的科普书,能不看么!
第四本书请记住以下几位中国人的名字:
郑庆璋教授(著名物理学家、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罗蔚茵教授(中山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郑亦斌教授(著名物理学家、GE医疗集团服务部首席科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学和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电脑工程双博士、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崔世治教授(中山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罗俊教授(中山大学校长)还有这本书以及中山大学的引力波项目
天琴计划这几位教授有什么关系呢?
郑庆璋、罗蔚茵、郑亦斌是一家子,前两位是伉俪,后一位是前两位的儿子,物理世家。
罗俊是中大校长,在华中科大念的硕士,却拿的是中大的学位证书,答辩老师之一就是郑庆璋教授。
因为当时的华中工学院还没有那个专业的学位授予权,所以就请求中大给予帮助。
而中大在引力专业是比较强的。
怎么强呢?
我们必须提到另一个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山大学引力物理研究室成为国际引力波研究大家庭中的一员,研究成果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频频获得国际同行的肯定。
中山大学物理系陈嘉言被认为是“中国引力波研究的先行者”。
陈嘉言等人的研究成果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
例如,天线机械震动和电磁干扰隔离水平达到常温引力波检测振幅10'-16的要求。
到访的国际同行认为这是同类检测器中隔离水平最好的。
1982年4月9日,陈嘉言因公殉职,终年四十六岁。
来源南方日报用天琴计划来向陈嘉言教授致敬,是最恰当不过了。
郑庆璋、崔世治二位教授编写的这本准普及相对论的书,特别适合非物理专业同时又有点理工科基础的人阅读。
书中的前言这样写道:
“我们相信也存在人数不少的这样一个读者群:
他们不满足于对相对论及其时空观的一知半解(或者在接触过某些科普读物之后仍存有不少疑问或误解),希望有一个尽管是初步的、然而是较为准确和完整的认识。
就是说,想知道或解答更多的“为什么”。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理论物理学,也不习惯于标准大学教材中比较枯燥和数学化的叙述方式。
我们现在奉献的这本书,也许会满足他们的需要。
“
毋庸多言
感谢两位教授,你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压轴
跨世纪的煌煌巨作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TheCollectedPapersofAlbertEinstein》
《爱因斯坦全集》
计划出版25卷现已出版14卷(图中只有13卷)中文译本10卷(图中只有8卷)关于这套书点击以下蓝色标题了解建议:
勒紧裤带也要买
《随笔:
书架与爱因斯坦》附录选自《爱因斯坦:
相对论一百年》前言弗里曼·戴森
张卜天译
爱因斯坦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时逢“1905奇迹年”百周年纪念,本书讲述了他的生活、工作与性情,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再三玩味。
书中收录的每篇文章均由专家撰写,主要讨论了爱因斯坦关于时间与空间、偶然与必然、宗教与哲学、婚姻与政治、战争与和平、名与利、生与死的看法。
我并非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但对宇宙还算略知一二,所以我想说说他关于宇宙的看法。
爱因斯坦的宇宙与我们的极为不同,它不包含黑洞。
黑洞是英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于1783年最先提出来的,今天的天文学家对它已经很熟悉了。
我们知道它们遍布于银河系,也存在于其他星系的中心地带。
我们把它们看成X射线源,当气体落入其中时,便会发出这些X射线,并被其超强的引力加热到数百万度。
在我们银河系的正中便有一个黑洞,其重量抵得上数百万个太阳,无数恒星正在绕之旋转,宛如飞蛾围聚于烛火周围。
大约每隔一万年左右,间或会有一只飞蛾落入火焰化为灰烬,一颗恒星将因距离黑洞过近而被强于自身引力的潮汐力扯碎。
这颗旋转的恒星不久便会死亡,它的一部分将为黑洞所吞噬,其余的则化为膨胀的气体和X射线云被吹散。
黑洞并不稀少,它们并不是我们宇宙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宇宙演化的一种基本驱动力,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黑洞只须消耗些许物质,便会产生百倍于使太阳发光、氢弹爆炸的核反应的能量。
对于现代天文学家来说,一个没有黑洞的宇宙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代物理学家看来,黑洞也极具超然之美。
只有在那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才能大显身手,光芒四射。
也仅仅在这里,空间和时间才丧失了自己的特性,共同融入一种由爱因斯坦的方程精确描绘的卷曲的四维结构。
如果你落入一个黑洞,那么你关于时空的知觉就将与外面的观察者有所不同。
你将看到自己平稳地落入黑洞,速度不会减小,而外面的观察者却会看到你在黑洞的视界处停了下来,永远保持一种自由落体状态。
永恒的自由落体只有通过爱因斯坦理论所预言的时空弯曲才可能存在。
正如外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你将持续落入洞中,永远到不了底。
黑洞还可以旋转,当你落入一个旋转的黑洞时,时空的表现会更加特别。
迅速旋转的黑洞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能量源。
我们在宇宙深处看到的每日一次的伽马射线爆发是自然界中最为猛烈的事件,目前最可靠的理论认为它们起源于旋转黑洞的不稳定性。
没有爱因斯坦的理论作指导,我们宇宙的所有这些奇异的美妙特征都将无法想象。
令人不解的是,爱因斯坦对黑洞拒不接受。
在193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中,他宣称黑洞并不存在。
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顶尖的数学杂志《数学年鉴》(AnnalsofMathematics)上,曾经备受关注。
爱因斯坦构造了一个非常不自然的静态黑洞模型,众多物质粒子在一个空心球壳中旋转,靠相互之间的引力保持在一起。
他认为这个模型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要求球壳外面的粒子将跑得比光还快。
于是他下结论说,“这项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史瓦西奇点在物理实在中并不存在。
”“史瓦西奇点”即后来所谓的黑洞。
爱因斯坦由这个不切实际的模型的失败得出结论说,不可能存在一个一致的黑洞模型。
这个结论并非逻辑推论。
不知为何,爱因斯坦一直厌恶黑洞的想法,他用这种非逻辑的理由来支持他那黑洞不应当存在的直觉。
我们现在知道,他的理由并不成立,因为真正的黑洞并不是静态的。
它们因巨大物体的引力坍缩而形成,是处于永恒自由落体状态的动力学对象。
爱因斯坦从未改变这种想法。
他不仅相信黑洞理论是错误的,甚至没有兴趣考察相关证据,看看它是否可能在宇宙中存在——此前他曾作出太阳使光线偏折的著名预言,后来为1919年的日食观测所证实,这与对黑洞的态度大相径庭。
他对黑洞的无动于衷尤其令人不解,因为就在他发表文章拒绝承认黑洞的同一年,即1939年,奥本海默和斯奈德发表了一篇论文,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详细阐述了一颗耗尽核燃料的巨星是如何自然地坍缩成一个黑洞的。
爱因斯坦一定知道奥本海默-斯奈德的计算,但他从未对此作出回应。
几年以后,当奥本海默来到普林斯顿担任高等研究院院长时,他经常能见到爱因斯坦,并且有很多次机会和他谈起黑洞。
据我所知,这个话题从未被提起。
我们现在知道,奥本海默-斯奈德的计算基本上是正确的,它描述了晚期恒星的真实历程,解释了为什么黑洞数量众多,而且附带地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但有一个问题依然萦绕在我们心头:
他怎么可能对他自己理论的一项如此伟大的胜利视而不见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
它仍然是这位天才一生中难解的悖论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这些 还原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