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集体备课.docx
- 文档编号:758092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71.18KB
《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集体备课.docx
《《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集体备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集体备课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展示】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解读】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部分从考查形式上,多提供区域图或景观图作为命题背景,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
能力上,注重区域定位能力,区域比较分析能力、命题表达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命题趋势上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考查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方向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关注大江大河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影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如以鲁尔区为例,与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劣比较,与美国东北工业区的对比等是考查方向;此外,如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美国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等也会是考查的亮点。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也是考查的重点,应分清不同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知识链接】
一、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经济水平
发达
欠发达、发展中
产业结构
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密集,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
往往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差,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一、二产业比重大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的品牌设计、研发、营销环节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品,承担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减少,环境质量改善
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废弃物排放增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缓解人口、交通压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一部分低素质劳动者可能面临失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增长速度可能加快。
但也造成资金、技术转移,人才外流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就业机会有所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国民经济收入也得到提高,但增幅不及产业移出地。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2.资源跨地区调配
原因
主要线路
效益
西气
东输
西部有丰富的资源、东部有强烈的需求
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输送到上海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促进西部开发;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带地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减轻污染等
西电
东送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山西、内蒙古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京津唐地区;三峡等长江干支流水电到华东;乌江、南盘江等水电与黔滇火电到广东
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南水
北调
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
西线:
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有;中线:
丹江口至华北;东线:
沿大运河北上至华北
促进北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
晋煤
外运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地区能源短缺
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等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重组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风力强劲(动力因素)。
其中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而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及危害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草场退化、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一般思路。
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一般思路如下:
3.我国各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破坏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地的开垦③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三、流域的开发治理
1.河流开发利用与地理背景关系的分析思路
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对于河流来说,搞清其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避免盲目开发、引发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首要条件。
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该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对流域进行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
2.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3.分析河流特征及利用的方法
(1)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因素
(2)影响内河航运条件的主要因素。
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关于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而经济因素主要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
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需求越大,航运也就越发达。
分析思路如下:
(3)影响水力资源的因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
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
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四、德国鲁尔区与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比较
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煤炭资源都很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
二者对比如下: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
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存在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五、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路分析方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遇到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5.我国典型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评价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
(3)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并逐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珠江三角洲虽抢得先机,但与后来居上的长江三角洲和潜力巨大的环渤海地区相比,并不占优势,故在今后的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当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具体表解如下:
(1)产业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生态、人地矛盾、建设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生态环境
形势严峻
人地矛盾
加剧
重复建设突出
具体
表现
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
土地开发过热,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急剧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
优化产业结构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具体
措施
建设“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治力度;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
防止建成区的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要适度;布局要合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思想方法】
一、明确区域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自然的特征,影响着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解答各类地理试题的过程来看,区域位置就是解题的门槛。
如何掌握区域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
(1)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它要求我们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和线经过的区域,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0、600E、1000E、1200E、1600E、1800、200W、600W、1200W等经线,及其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经纬度范围。
这些经纬线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简略的经纬网,也就可以对区域进行粗略定位,而且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各类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
(2)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和地形轮廓特征推断,复习时没有必要识记所有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可以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推断,如欧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新疆的“三山夹两盆”、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的地形地势特征、非洲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半环状的自然带和景观、横断山区与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的地形地势等,可以根据以上的相对位置进行空间定位;也可以根据轮廓特征定位,如黄河干流大致呈“几”字形状、海河“扇形”水系、亚平宁半岛的轮廓形状、台湾岛和马达加斯加岛的形状等。
(3)根据重要的地理数据确定空间位置,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000m以上、我国陆地最低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面海拔为-155m、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m、我国冬季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附近、我国800㎜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澳大利亚中部平原最低处艾尔湖面为-16m、死海湖面为-400m、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区、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只有2人/km2,且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赤道附近的城市有新加坡,厄瓜多尔的基多等、北回归线附近的城市有中国的汕头和广州,孟加拉国的达卡,古巴的哈瓦那等、南回归线附近的城市有巴西的圣保罗等。
二、描述区域特征
描述和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该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该区域最具特色的特性,如中亚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是最具特色的特征,它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或内流湖,农业生产类型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等
其次是要理清知识头绪,明白知识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建立一个知识结构的模型,它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性(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人文地理特性(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
而各要素之间又可以建立次一级的知识模型,如自然地理特性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带等要素的特征及其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的相互关系可归纳如图。
人文地理特性主要是描述和分析区域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宗教与民族、工农业生产的区位和地域分布、区域的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特点、交通与运输、商业与城市、旅游)、区域内的差异、区域生产力布局因素的变化等。
一般来说,首先要掌握影响某一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因素(区位)如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其次就是要根据区域具体的地理环境,找出影响某一人类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并正确认识区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再次要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通过比较一方面可以升华对区域的特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如英国与日本的比较相同点:
都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纬度相近,气候的海洋性显著,气候湿润;都临近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新兴的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有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的趋势等。
不同点有:
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而日本农业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工业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大多分布在煤炭和铁矿产区,能源自给有余,日本资源贫乏,靠进口原料和燃料发展工业,工业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主要能源进口国。
也可以对不同区域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如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特点及原因的比较,共同点:
大体分布在中纬度地带的大陆西岸,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风的影响;不同点:
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洲比在北美洲高得多,其分布区的东西宽度,在欧洲也比北美洲宽许多,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影响的纬度范围,欧洲中纬度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延伸,利于西风影响的深入,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于深入大陆内部。
通过比较结合高中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就能进一步认识影响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有: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子,也能掌握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 地理环境 可持续发展 集体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