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56279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30.72KB
安徽省无为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无为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无为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无为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安徽省无为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北京人是我国早期远古人类.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
C.
D.
2.河姆渡人开启了原始农耕生活。
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生产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①定居生活②住干栏式的房屋③会制造陶器④种植粟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A.炎黄战蚩尤B.皇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D.启继承父位
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商朝历史的卡片,其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建立时间B.开国君主C.灭亡时间D.亡国君主
5.水王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商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C.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D.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6.历史概念需要解释。
对下列相关历史概念解释错误的是()
A.甲骨文——夏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分封制——西周实行的巩固统治的等级制度
C.道教——东汉时期形成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西域都护——西汉时期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7.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魏晋南北朝
8.周顷王继位后,王室财政拮据,竟至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寻求援助,鲁国国君提供资助后才安葬了襄王。
这个故事说明()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C.周天子注重节俭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9.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展现了一批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人民检察官的形象。
那么下列古代官职,设在中央且有监督百官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刺史D.县令
10.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11.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
那么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项羽与刘邦夺天下B.王莽篡位西汉灭亡
C.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D.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2.西汉初期统治者将田赋降低为三十税一,这体现了汉初统治者的哪一政策()
A.提倡节俭治国B.优先发展商业C.废除严刑峻法D.实行体养生息
13.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中国历史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建东汉,都洛阳。
释奴婢,查豪强。
汉中兴,百年强。
”那么此段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周武王姬发B.汉高祖刘邦C.汉文帝刘恒D.光武帝刘秀
14.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15.“这项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这段话评价的是()
A.铁农具的发明B.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大明历》的创建D.书法艺术的形成
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完成下面小题。
16.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图①→图②→图③→图④B.图③→图②→图④→图①
C.图②→图③→图①→图④D.图④→图①→图③→图②
17.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江南出现了“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
18.图①所反映的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促使孙刘联军迅速土崩瓦解D.使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下列诗句能够体现民族融合的是()
A.春秋无义战,战国群雄起B.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C.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D.胡人有妇解汗音,汉女亦解胡调琴
20.下列选项中,既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的是()
A.
B.
C.
D.
二、判断题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
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春秋时期,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
改正:
(2)公元前138年,卫青、霍去病开始反击匈奴。
()
改正:
(3)三国时期,蜀国在丞相周瑜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加速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
改正:
(4)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
改正:
(5)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长安。
( )
改正:
三、综合题
2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文化名人)
材料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诞生了孔子、孟子、张仲景、李白、苏轼等不胜枚举的文化名人,他们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春秋时期的孔子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张仲景能够评为文化名人的理由是什么?
(文化精品)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史记》的作者是谁?
它叙述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它是由谁创作的?
(文化交流)
材料三:
丝绸之路,你是画家,描绘出绮丽奇壮的边塞风光,你是文学家,讲述着先人奋勇航海的精神和伟绩,你是导游,领着我们,瞻仰历史的丰碑,你是一把古老的琴,弹奏着东西方文明的旋律。
(3)汉代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哪座城市作为出发地?
它的开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今天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3.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工具的改进。
图1中牛耕的劳动场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图2显示的是汉朝的哪一劳动工具?
材料二:
(2)材料二显示的是我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
它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这一水利工程使哪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良畴亦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
——《宋书》
(3)材料三反映了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怎样的状况?
其原因有哪些?
通过原因的分析,对当今中经济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24.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之后,实验中学七年级同学们就中国古代史上册,归纳了一些主题,列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完成。
(人物篇——帝王的雄才)
材料一:
……惜秦皇汉式,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的是历史上的哪两个帝王?
请分别概括他们对历史的主要贡献。
(政治篇——改革的力量)
材料二:
(2)材料二图中的鲜卑族帝王和大臣们穿的衣服宽而长,它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这场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科技篇——创新的魅力)
材料三:
《齐民要术》书名的意思:
“齐民”即平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合起来就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
材料四:
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
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数字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3)《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
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他的成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感悟篇——文明的态度)
(4)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请你谈谈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我们青少年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周口店的山洞里。
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他们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C项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关,D项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
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挖掘水井,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所以关于河姆渡人生产生活描述正确的是①②③,B项符合题意。
而④种植粟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C
【详解】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
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纣王自焚,周武王灭商。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5.B
【解析】
【详解】
观察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可知,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商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在题干图片中不能体现,B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所以对相关历史概念解释错误的是A,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图中的“秦、赵、燕、韩、魏、齐和楚”可知,材料中的地图是战国形势示意图。
因此说题干材料中的历史地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
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8.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
本题的史实正好说明了这一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所以设在中央且有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管军事,CD项属于设在地方的官职。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都是相互对立有相互关联的,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道家学派老子的观点,他认为世间的事务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A项符合题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
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1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和景帝时期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惩处贪官污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及表格分析可知,这一现象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B项发生在西晋时期,D项出现在西晋灭亡后。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的质量平整、轻便、造价低廉、利于书写和携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6.C
17.D
18.B
【解析】
16.依据所学可知,①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②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③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④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
所以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图②→图③→图①→图④,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依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8.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9.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胡人有妇解汗音,汉女亦解胡调琴”正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春秋战国有关,B项与秦朝统一有关,C项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
(1)错误“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2)错误“公元前138”改为“公元前119”
(3)错误“周瑜”改为“诸葛亮”
(4)正确
(5)“长安”改为“洛阳”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本题表述错误,“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2)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故本题表述错误,“公元前138”改为“公元前119”。
(3)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故本题表述错误,“周瑜”改为“诸葛亮”。
(4)依据所学可知,四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故本题表述正确。
(5)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孝文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本题表述错误,“长安”改为“洛阳”。
22.
(1)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司马迁;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王羲之
(3)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张仲景能够评为文化名人的理由是: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依据所学可知,《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它是由王羲之创作的。
东晋王羲之是大书法家,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被誉为“书圣”。
(3)依据所学可知,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汉代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长安作为出发地;其作用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1)春秋时期;耧车
(2)都江堰;李冰;成都平原(川西平原亦可)
(3)江南得到了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社会安定;江南自然环境优越;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任意两点即可);要保持社会的稳定;重视发展科技;注意保护好自然环境等(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所以图1中牛耕的劳动场景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图2显示的是汉朝的耧车;汉代的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
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我国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3)依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良畴亦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分析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状况。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江南社会安定;江南自然环境优越;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
通过原因的分析,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之处是:
要保持社会的稳定;重视发展科技;注意保护好自然环境等。
24.
(1)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通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贾思勰;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七位;成功往往需要艰辛的努力(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我们要继承、发展和不断地创新(表述相近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惜秦皇汉式,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秦皇汉武”分别指的的是历史上的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其功绩:
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通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图中的鲜卑族帝王和大臣们穿的衣服宽而长,它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往往需要艰辛的努力。
(4)依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我们青少年应该持的态度是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我们要继承、发展和不断地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无为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