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docx
- 文档编号:754269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8.68KB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docx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
回看。
2、愁何在:
不再愁。
3、漫卷:
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
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
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
“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
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
今属湖北。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2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
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
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
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
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
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
初闻涕泪满衣裳呢?
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
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情景。
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
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惊情之中。
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
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
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
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
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
因此清人孙沫评这首诗说:
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
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
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
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
“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谈话:
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
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
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
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
提问:
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
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
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
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
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
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
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
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
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
在交流中明确:
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
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
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
谈话:
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
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
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
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
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
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
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
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官军 河南 河北 诗歌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