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强化演练2 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7530635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3KB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强化演练2 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强化演练2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强化演练2 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3强化演练2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3强化演练2人教版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
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
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
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
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
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
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
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
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
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
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
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
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
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
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
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太庙里的…“古树”,还有“新树”。
答案:
CE
(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可以结合全文内容并从第二段中“树和人一样”以及第六段中“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明显看出,不过,将树简单与人等同会失之偏颇,应从更高的角度予以揭示,指出其历史与未来、成熟与新生的象征义。
二者的关系,可以从第二段的“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第五段的“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等句子中概括出来。
答案:
寓意:
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代表了成长中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力量的代表。
关系:
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
(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
(3)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确定答题范围(三、四两段),然后寻找主要的修辞手法,最后分析其作用。
对比是明显的,如第三、四段将老树与新树对比,表现其差异(老树宽容大度,新树生机勃勃);拟人主要从“嚣张跋扈”“从容不迫”“大度”“宽容”“尊严感”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答案:
对比和拟人。
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下文联系人的议论作了铺垫。
(4)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的思路是:
①明确文章主旨;②结合现实问题;③谈谈现实意义。
该文主旨在文末一段的“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中;联系现实一定要涉及青年与老人的关系,而且应是反面的情况,否则就偏离了主旨;谈现实意义时,要从文本中作者对新与老关系的期盼中找答案。
答案:
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比如老人常常不理解青年的张扬、新潮与前卫,而青年也常看不惯老人的保守、循规蹈矩。
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中,“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如此,“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
(观点可有不同,要言之成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母亲的眼泪
阿 蓉
有生以来,我只看见母亲流过一次泪。
那个时候,我常常因为母亲而感到自卑。
她是个清洁工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每天沉浸在米又涨了价、油也涨了价之类的琐事中,生活挤尽了她头发上最后一点墨汁,全白了。
患了绝症的父亲死得很早,留下的遗产是一笔似乎一辈子也还不完的债。
每到月底,我都会看见母亲从领来的可怜巴巴的几张钱中拿出一半还给别人,然后一分一厘地算计着过日子。
学校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不愿让母亲出席。
在街上和别的同学一起走时看见她正在打扫街道,我也装成一般熟人一样点点头就和她擦身而过,甚至偷偷地溜走。
有时候她满头大汗地拖着整车的垃圾路过我们学校,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这就是我的母亲,我总是远远望见便躲起来,一些不相识的同学反而主动帮母亲推车。
每当这些时候,我就很痛苦。
虽然我爱我的母亲,也知道她是为我做着这一切,但我怕别人因此而瞧不起我。
在学校里,我很内向,觉得同学们都因为我的贫穷而瞧不起我。
别的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子都打扮得像花蝴蝶,如果我有跟她们一样的衣服,难道真会比她们丑?
别的同学家里有电子琴有游戏机,有可以辅导功课的父母,而我的母亲能给我的,只是一天三顿饭和一堆难以下咽的咸菜,还有补丁上又打补丁的由她的工作服改成的所谓的衣服。
母亲也能感觉出我对她的疏远,但她从来没有半句责怪的话。
她常常坐在窗前想着什么,缝衣服时针刺破了手也无知觉。
那年春天,我家的屋梁上突然来了两只勘察地形的燕子,然后每天有了燕子唧唧的叫声。
它们衔着泥飞进飞出,忙着筑巢、孵蛋。
小燕子出生后也成天叫着,吵得我十分恼火,还不时从空中飞下粪便来。
我忍不住找根长竿子要去捅,母亲见了,竟很生气,不顾一切地阻止我。
她向来对我百依百顺,现在却那么固执地要保护这个燕巢,我十分气愤,对她更加怀恨在心,那几只黑不溜秋的燕子也显得格外讨厌。
此时,母亲已接近退休的年龄,然而她虽说做了二十几年的清洁工,却一直没有转正,只是个临时工。
年龄一到,单位便不会再要她上班,并且没有半分退休金。
其时我正在读初中。
我违心地劝慰母亲,说我不上高中不考大学了,我去念中专,一毕业便可以工作了。
母亲闻言很内疚,因为我在学校是尖子,常常考第一。
她能为我做的便是包揽一切家务不让我插手,其实她知道我有多想上大学。
自从我主动提出上中专后,母亲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甚至有时还同我唠叨几句,什么谁谁扫地时拾到一个钱包,谁谁谁的女儿今天出嫁……发现我并不在听时便戛然而止,眼睛移向别处,目光最后必然停在那个燕巢上,看着老燕子为小燕子喂食。
每当这时,她那凄凉的神情总让我看了心颤,于是我又一次坚定了将燕巢毁掉的想法。
有一天放学很早,我估计母亲还要很长时间才会回来,便拿了根竹竿,三下两下将燕巢捅了个精光。
三只羽毛尚未长成的燕子摔在地上,哀叫着,扑腾着,我看着有些心悸,便将它们扔出了窗外。
老燕子回来后不见了巢与小燕子,急得唧唧唧唧唧唧地叫着飞着寻着,由着急到失望,由失望到绝望,那叫声半是仇恨半是悲伤,我不禁有些后悔自己的残忍。
母亲回来后,一眼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气得脸上青筋暴跳,剧烈地喘着气:
“你疯了么?
为什么要将燕巢毁掉?
”她声嘶力竭地朝我大吼。
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发那么大脾气,吓得不敢吭声。
母亲补偿似的找了些剩饭给那两只燕子吃,两只老燕子看也不看,倾诉着什么似的叫着,最后嗓子嘶哑了,无力地盘旋了几圈后飞出去了。
望着两只燕子远去的身影,母亲颓然坐下,眼里满是泪水。
一瞬间,她苍老了许多。
“你知道吗,作为一个母亲,最痛苦的事便是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她一字一句地说着,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直往下掉。
一年后母亲就去世了。
到她临死时我才知道,早在两年前她就和父亲一样也患了癌症,但为了供我上学,她一直坚持上班挣钱。
母亲死后,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饱尝寄人篱下的滋味,生怕有一天也会被赶走。
夜深人静时,我时常想到那两只燕子,想到母亲的眼泪。
我终于长大了,能够照顾自己了,我明白自己正是在看见母亲眼泪的一刹那长大的!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写作者对母亲由疏远到怨愤,再到同情、理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妙。
B.“母亲”常常呆坐在窗前想事,针刺破了手也无知觉,这是因为“母亲”为作者疏远她而内心极度悲痛。
C.“老燕子回来后不见了巢与小燕子……”这句话中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燕子失去巢与小燕子的焦急、痛苦之情,读来令人不禁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D.在对待燕子的问题上,母女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由她们各自的身份决定的。
E.本文运用了类比手法,把“母亲”与“老燕”糅合起来写,旨在表现“母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胸怀宽广的高尚品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尊敬和愧疚之情。
(2)小时候,作者为什么会痛苦、自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坚决要捅掉屋梁上的燕巢,请结合文意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为“母亲的眼泪”,这样命题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B.原因是“母亲”为不能给孩子幸福的生活而内疚痛苦;D.母女两人对待燕子的态度不同,缘于她们各自的阅历和心境不同。
答案:
BD
(2)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文中对“我”的痛苦、自卑是作了一些交代的,考生要能把散在文中的要点逐一搜寻出来并加以概括整理。
答案:
①父亲过早去世,家里十分贫寒;②母亲是个清洁工,没有文化;③作者性格内向,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
(意思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主要是寻找作者一定要“捅掉屋梁上的燕巢”的原因,考生应该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加以梳理。
答案:
①燕子鸣叫声惹她恼火,燕子不时地从空中飞下粪便来,令她心烦;②母亲爱护燕巢甚于疼爱女儿,使她气愤,因而迁怒于燕子;③母亲看老燕给小燕喂食时的凄凉神情让她心颤。
(4)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主要是分析理解“母亲的眼泪”在文中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线索、母亲形象和对我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评价。
答案:
①以“母亲的眼泪”为线索组织全文,使材料形散神凝,浑然一体。
②暗示“母亲”对孩子深沉而无私的爱,体现“母亲”的悲悯情怀。
③揭示使“我”醒悟、促“我”成长的关键因素。
(意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飞翔的翅膀
金文吉
我没文凭,也没特殊技能,只好做建筑工人。
用我们的话讲每天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虽然辛苦,但毕竟两个月就能赚到在老家半年的收入,所以我很珍惜。
建筑行业挺好,但有危险。
我的一个兄弟就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断了左腿。
开发商只给了5000块钱就不管了。
我只好在他病情略有好转后,推着他四处上访。
有时我们俩干脆坐在街头,形同乞丐地哭诉。
折腾了一个月,没得到开发商的赔偿,却收到好心人近万元的捐助。
我那兄弟终于又可以接受治疗了,可我却不愿回工地了,我义无反顾地做了乞丐。
这些年走南闯北,我学会了不少方言,没想到这竟然为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乞丐奠定了基础。
在行乞的过程中我除了变换行头之外,还能用不同的口音讲述不同的故事,同样的字字血,声声泪,所以我的业绩在新人中遥遥领先。
行乞的第三个月,我就给娘汇了3000块钱。
汇款附言是这样写的:
娘,儿子做包工头了,你就等着享福吧……
做包工头,再做开发商是我最初的梦想。
不过,现在我早不想这些了。
乞丐生活稳定而安逸,可以在室内工作,偶尔心情不好还可以罢工,然后衣着光鲜地去享受城里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
因为我的执著敬业,我还逐步培养了一些“固定客户”,能让同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多次绊倒,是乞丐的光荣。
盲眼女孩栀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一次我瘸着腿走进她家花店的时候,正午的阳光明媚得有些耀眼,屋子里的鲜花灿烂而芬芳。
栀子放下手中的活计,专注地聆听着关于我的腿的故事。
而这故事只是N个版本中随意抽取的一个,但泪水还是从她灰白的眼底涌出,“哗”一下子从眼角决堤。
她把收银匣里的钱都倒给了我,而我只扔下一个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离开了。
以后趁她父亲不在,我就以不同的身份和声音给她讲不同的遭遇,她每次都会给我一些钱,却再没问过我的名字。
我在佩服自己的同时,也很同情这个善良的小丫头,眼睛盲了,脑子还不大灵光。
但我错了。
那次我去花店,考虑到她是盲人,就没刻意伪装。
我刚进屋子,她就惊喜地喊,阿三哥哥,你的腿好了啊!
我震惊了,无论我怎样自作聪明,却永远欺骗不了她敏锐的听觉。
我只能匆忙逃遁。
阿三哥哥,帮我个忙好吗?
我这儿有篇文章,妈妈说很好,你能帮我读一下吗?
栀子喊住了我。
不认账溜掉是不可能了,我只好用大声的朗读来掩饰我的惭愧和恐慌。
这是一篇题目为《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的文章,讲述的是一种叫做帝王蛾的蛾子从蛹化成蛾的过程。
文章说那是个惨烈的过程。
太多太多的幼虫在为飞翔的梦想破茧而出的时候力竭而死,有热心人为了帮助它们,把茧子的洞口剪大,可是,所有接受施舍,轻易见到天日的蛾子,却都失去了健全的翅膀,只能笨拙地爬行!
我无地自容,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小,读最后那句“永远没有人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的时候,我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了。
这文章真是太好了,阿三哥哥,能再给我读一遍吗?
望着栀子暗淡的眼睛,我无可逃避。
再读的时候,我思绪万千,想起了那个关于开发商的梦想,想起了千里之外父母的厚望,更想起了施舍背后迷失的自尊和坚强。
我是用洪亮的声音完成第二遍阅读的,但羞愧的泪水却爬满了我23岁的青春脸颊。
阿三哥哥,你哭了。
栀子的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手背温软光滑,手指却布满伤痕和老茧。
这些都是花刺扎的,我不能戴手套,我得锻炼触觉。
栀子的口气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阿三哥哥,别同情我,妈妈说即使有残疾,也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未来只能靠自己。
栀子的口气像个久经风霜的智者。
可惜我什么都看不到,帝王蛾几十厘米长的翅膀是不是很漂亮?
看不到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心感受,只要努力,我们都会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
我满面愧疚却又意气风发地离开了鲜花店。
站在过街天桥上,面对朝阳,我直起腰板,张开双臂。
我知道,我心底尘封的梦想和信心正一点点地复苏。
(《小小说选刊》2010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描述行乞情况时,使用了诸如“优秀”“业绩”“敬业”“光荣”等褒义词,这说明作者很认可行乞这种行为。
B.“而我只扔下一个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离开了”中的“扔”刻画出了“我”当时毫不负责并心安理得的心态。
C.文中的盲女实际上早已知道“阿三”对她的欺骗,只是她心地善良,不想当面揭穿他,才想出让他读文章的办法。
D.小说最后一自然段,用语虽然较为含蓄,但很鲜明地表达出了主人公要开始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E.小说题目“飞行的翅膀”有深刻寓义,作者想用“翅膀”比喻“人生”,“飞行的翅膀”喻指人生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2)开头两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详略处理是否得当?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对盲女的评价差异很大,试分析这两句话体现了“我”怎样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我”和“栀子”的形象,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什么生活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A项作者使用的这些词语,实际表达了“我”对行乞经历的一种反讽,作者也不可能认可行乞行为。
C项推断有一定可能性,但主观性太强。
E项错在对“飞行的翅膀”寓义进行了主观的拔高理解,其正确寓义应该是“人生要奋斗,要自强不息”。
答案:
BD
(2)答案:
开头两段为全文主要情节的展开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了必要的铺垫。
这两段叙事简练、概括详略,处理十分得当。
(3)答案:
前一句话,“我”在欺骗得逞后自鸣得意,可怜盲女的“不灵光”,这种庸俗的心态展现了“我”是非观的模糊和自甘堕落;后一句话对盲女的称谓由“小丫头”变为“栀子”,充分展现了对盲女的尊重和欣赏。
这种变化表明“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已经认同栀子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4)答案:
栀子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且心地善良,待人友善;“我”因受生活挫折,性格发生扭曲,一度迷失了自尊、坚强和梦想。
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但我们不能迷失对自尊和理想的坚守和追求;生活中有依靠他人的想法,要自强不息,使自己拥有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和一个无悔的人生。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
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
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
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
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
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
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
“都是你,让我带,带!
都超重啦!
”只听见她问:
“超了多少?
”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10公斤!
”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
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
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
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
“这也带!
”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
“这也带!
”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
“什么都带!
”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
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
“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强化演练2 人教版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13 强化 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