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研究.docx
- 文档编号:7528265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43KB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研究.docx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研究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研究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价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成果归**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学号:
作者签名:
20年月日
摘要
伴随社会流动增加,社会关系网络的日渐分化,人际关系淡化是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了解社区居民你的邻里关系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现状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逐渐冷淡的社区邻里关系,笔者对丽水市ZD社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实际调研,了解社区基本情况,整合邻里关系的各种问题,调查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对策,分析社区发展内部动力,推动社区邻里关系更好的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社会环境、对策
前言5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方法5
(一)研究背景5
(二)研究目的6
(三)研究方法6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6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6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分析7
1、社区人际关系冷漠、关系网络缺乏7
2、社区管理服务缺乏专业性7
3、居民参与性不高8
4、过度依赖专业机构,忽视邻里功能8
三、针对邻里问题的社区管理方案8
(一)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8
(二)整合资源,激发参与热情,共建和谐社区9
(三)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10
1、推广“邻居节”建设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10
2、创新形式,深化内涵,体现社区人文关怀10
四、结语12
参考文献13
前言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她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
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语:
“远亲不如近邻。
”,反映了人们互信、友爱、和谐的邻里情感。
人首要的关系是家庭,但家庭不是悬在空中,而是存在于社区中的。
在社区里生活,最基层的关系就是邻里关系。
把邻里关系搞好就意味着社区是和谐的。
经济发展了,我们都在倡导和谐,社区和谐,那社会就和谐了。
社区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管理层的努力,更需要身处其中的人用行动去做一个好邻居。
城市居民的邻里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何合理地应对这些变化,促进城市社区友好邻里关系的构建?
研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是一项迫切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背景
邻里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群体,邻里群体功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邻里群体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支持功能。
对个体而言,邻里是社会成员与更大的社会空间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社会而言,邻里组织又是推动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中,邻里关系的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城市作为我国现代文明的敏感区和前沿阵地,居民的社会流动性增多,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问题成为当前文明和谐城市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
商品住宅套房成为当前家庭结构的重要社区单位,左邻右舍在居民的观念中已经逐渐模糊,邻居间缺乏亲缘、业缘关系或者交往,传统的邻里关系在当前的城市中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沃斯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在现代社区当中,由于人口的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以及对正式组织的依赖,使得在传统社区中存在的亲密首属关系削弱了。
[1]家庭的关系朝表面化方向发展,甚至最终成为一个“同居的场所”,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亲属之间的联系和义务,初级社会关系被明显削弱。
邻里关系,这个在早起社会学思想中被认为是传统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变迁遭到了破坏。
[2]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进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推行,城市拆迁和老城区改造等的进行,浙江省丽水市的老城区居民居住格局和社区模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种极速的大规模的社区演变背景下,丽水老城区的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如何?
居于哪些基本的特点,相比较传统的邻里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以丽水市为一个小的折射视角,分析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中存在的共同特征,加深对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的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城市邻里社区关系的对策,改进人与人之见的交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宏观预测,同时,针对研究对象的丰富灵活想,辅之以访谈,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社区邻里关系问题,为论文的陈述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结果来看,受访者中男性占调查总数的53%,女性占总数的47%,从年龄分布结果来看,青年人(18-35岁)的占34.8%,中年人(36-55岁)占35.9%,56岁以上的老人,占调查样本的29.3%。
从社区居民的休闲活动调查结果来看,其中活动最频繁的三项活动是看电视、看报和上网,所占的比例分别是70.7%、63%、45.1%。
再从该小区的文化程度表现结果来看,小区内小学以下学历占9.2%,初中学历,占17.9%,高中(含中专、职高)占33.2%,大专占12%,大学本科占据18%,研究生及以上占9.8%.从住户对周围邻居的熟悉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对住处附近认识1-5户人家的占53.7%,认识6-10户人家的占24.6.认识11-15户16.6%,认识16户以上的占5.1%。
从此项便可以看出,居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是相对较低的。
此外,笔者还针对居民对邻居帮助的一项做了调查,其中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帮助不多的受访者占55.4%,认为一般的占34.8%,认为有帮助的仅占9.8%。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分析
1、社区人际关系冷漠、关系网络缺乏
在该小区的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间人际关系冷漠,关系网络缺乏,居民参与不足是普遍性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社区居民共同意识没有真正形成,也就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淡漠。
所谓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指一种“我们的”的意识,一种对居住社区的“家乡”的感觉,这种意识和感觉是社区与社区成员联系起来的最基本的纽带。
[4]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社区成员对自己所工作、生活的社区缺乏起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将自己居住的社区看作是自己的,就会出现社区成员不爱护自己社区的环境和公共设施;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利益漠不关心;社区成员间形同路人,少有情感的交流等等,那么,真正的和谐社区建设何从谈起?
但如果一个社区成员对自己所工作、生活的社区普遍存在着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们就会表现出对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对社区利益的关心以及对社区环境和声誉的爱护。
2、社区管理服务缺乏专业性
根据访谈得出大部分社区负责人由机关下派,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过来,还是以机关工作状态开展工作。
从事该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社会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其工作方法多是行政方法。
居委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其中许多人思想观念陈旧。
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该社区的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
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社区工作者中有较多人工作态度散漫、消极,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个别人员存在功利心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成为社区建设中极为不利的音符。
[7]
3、居民参与性不高
居民几乎不参与社区的活动。
居委会的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由于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该社区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
这样,组织选举者如街道办事处,原居委会等就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因而省掉许多麻烦。
此时的居委会选举就成了走过场,居民即使有异议或对居委会缺乏认同,那也无法改变居委会选举的成果。
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是双向的,如果居委会对居民关系不大,一方面,居委会没有能很好的解决居民问题,所以居民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也很少求助于居委会。
因而对居委会的选举也缺乏兴趣。
由于缺乏基层选举参与的基础,居民对居委会开展的各种社区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易开展。
4、过度依赖专业机构,忽视邻里功能
从我们的调查研究中逐渐发现,现在该社区设有“住户服务中心”和“业主委员会”,邻居们有什么事情不再相互麻烦,而是直接到住户服务中心,这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运作。
[9]简单来说,就是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大大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和睦邻里关系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延伸,人们的居住条件由平房向楼房转化。
随之而来的是,亲情环境的缺失,邻里关系的淡漠。
加之整个社会公德教育越来越薄弱,楼上楼下相邻多年而互不相识,居住对门而互不往来的例子在我们的访谈中时常听见。
孟子说:
“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
”邻里之间那种友善相处、有难相互扶持,很是让今天置身于钢筋水泥之中的都市人神往不已,现在,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鸿沟,隔断了邻居的欢乐。
楼道里遇见,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
三、针对邻里问题的社区管理方案
(一)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
建设和谐社区,虽然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便应有相应的文化,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对建立和睦相处的群体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文化认同的社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文化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文化建设,以倡导睦邻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来形成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尊重差异、包容各样的社区氛围。
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德意识,建设社区诚信文化,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境界和以奉献为荣的价值观,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氛围,让“社区”这个平台搭起邻居间友谊的桥梁,搭起莫逆之交的邻里融洽关系。
(二)整合资源,激发参与热情,共建和谐社区
主动参与是和谐邻里建设的重要原则,社区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重要力量。
群众的主动参与标志着居民对邻里的认同和关爱,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的同时增进了解,团结互助,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亦自然形成。
因此,只有充分地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中,把广大居民凝聚到基层社区组织里,各项社区事业才能得到快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才具有稳固的基础和纵深发展的动力。
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其症结多是缘于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具体表现是参与人群以中老年和退休无职人员为主,青壮年和在职者明显偏少;参与方式以集体组织较多、自发志愿较少;活动方式以宣传表演多、实体活动少,存在走过场、应付形势现象,效果不大。
解决居民参与的难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的宣传号召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其他社区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和各类“社区小社团”的作用,让这些正式、非正式的社区组织共同合作,端正个别人认为的“政府包揽一切”的态度;要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普遍的社区居民志愿服务项目。
(三)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
1、推广“邻居节”建设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举办了社区邻居节,这一活动得到广泛的认同。
市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倡议推广邻居节,以唤醒邻里“陌路之痛”。
举办“邻居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邻居节”是邻里和谐关系的有效载体,为邻里之间从互识、互信到互敬、互助创造了条件。
“邻居节”可以提高人们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通过“邻居节”可以有效协调邻里和家庭关系,增强社会关系的内部调节能力,低成本化解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重要条件。
在“邻居节”的活动形式方面,可结合各地实际组织活动,如邻里美食比赛、邻里好媳妇、好儿女评选活动、邀请宠物专家义诊倡导文明养宠等等。
2、创新形式,深化内涵,体现社区人文关怀
其一,创新工作机制,党员亮出身份,营造“与邻为德”的友好氛围。
在和谐邻里创建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当楼栋长,组建楼栋理事会。
参与业主委员会选举等,积极投身于创建活动中,并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百千万”活动、“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群众共建和谐社区。
其二,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社区人文关怀,做到“与邻为善”。
大力倡导“互帮互助、与邻为善”的亲情邻里关系,关注弱势群体,满足他们的实际所需,开展扶贫助弱献爱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创建活动中获得价值认同和成就感,促进社区群众的心理和谐,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其三,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做到“与邻为乐”。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社区舞台及社区各类文化设施持续、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以丰富群众生活,活跃社区文化氛围,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融洽邻里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
四、结语
早在1887年,膝尼斯就提出,传统的农村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同甘共苦、默认一致、服从权威并且基于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之上的人际关系。
人们关心、爱护这个社区,就是因为人们在这个社区共同体里可获得工作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因而形成了社区成员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此可看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大地影响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现代社会社区建设的关键。
而一个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低取决于其基本需求是否能够在该社区得到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社区成员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取决于社区服务组织的建设、完善及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M].台湾:
巨流图书公司,1984.
[2].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年
[3].廖亮,袁红立.从环境设计中营造居住区内的邻里关系[J].山西建筑,2005,(11)
[4].李海东.邻里关系重组与物业管理[J].城市开发,1995,(04)
[5].改善邻里关系的技巧[J].质量天地,1997,(07)
[6].钱城.居住小区邻里关系的心理分析[J].工业建筑,1999,(04)
[7].饶宇飞.现代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现象分析[J].山西建筑,2006,(16)
[8].张萍,赵文光.基于GIS的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03)
[9].左孝彰,李鸿安.邻里关系与邻里道德[J].道德与文明,1984,(02)
[10].董焕敏;徐丙洋;,新时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11].宋言奇.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空间效应[J].城市问题,2004,(05).
[12].钱城.居住小区邻里关系的心理分析[J].工业建筑,1999,(04).
[13].田凯,朱敏.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J].华人时刊,1997,(20).
[14].陆云飞.城市社区管理及其问题与对策[J].唯实,2003,(Z1).
[15].刘见君.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J].江淮论坛,2003,(05).
[16].新邻里关系[J].楼市,2004,(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社区 邻里关系 构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