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古诗.docx
- 文档编号:7526878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6.76KB
小学五年级古诗.docx
《小学五年级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古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古诗
【小学五年级】
1.《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泊船:
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
吹绿。
京口:
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
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
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
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写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赏析】:
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王安石生平: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
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复相位,他与儿子先乘船至镇江,后乘马赴京。
王安石舟至镇江(即京口),时值仲春,他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很合乎情理的。
王安石想到第一次为相的任上,不仅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对新法竭力攻击,而且神宗对新法也犹疑反复,因而他复相赴任时对仕途业不十分乐观,不免流露出对恬淡超脱生活的留恋和向往,“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家乡指的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抚州),非常明确。
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之“乡”指的并非王安石的出生地江西临川,而是已被王安石当作第二故乡的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他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
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治平四年(1067)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熙宁三年(1070)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变法触犯了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
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2.《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
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
又恐怕;
⑶行人:
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
将出发;
⑸开封:
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
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
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
写了没有?
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
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
“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
“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
“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
3.《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注释:
①程:
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②榆关:
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畔:
即山海关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
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
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⑥聒:
gūo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⑦故园:
故乡,谓京师
⑧声: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
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
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是明珠的长子。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
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译文一:
走过一条山路,走过一条水路,正向山海关外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译文二:
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
《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
“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
"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顾贞观更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作品鉴赏一: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清词三大家之一.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帐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
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作品鉴赏二: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长相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穷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又说: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的话,道出了纳兰词的特征及其成因.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词人,满州正黄旗人.出身贵胄,其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其本人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深得皇帝宠信隆遇.但是,在他的词作中,那种凄美却又是那样真实.试问,以他这样的身世、地位,他还有什么不满足,怎么竟吟出了那么多凄清断肠的愁曲呢?
莫非真是应了辛弃疾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看来,要真正了解纳兰性德,了解纳兰词的真纯,就必须揭开纳兰性德的“哀戚之谜”.我们不妨以他的代表作《长相思》为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乱,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辽东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纳兰性德亦随从扈驾.上面这首《长相思》便写于他们出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的途中.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甚盛.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帐外风雪阵阵,使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不由生出怨恼之意.词句真纯深挚,情景交融,意境深婉,笔法简约自然,不事雕饰,如清水芙蓉,一扫元明以来诗词浮艳颓靡之风.
那么,词人的乡心、好梦,所寓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因听紫塞之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于中好》)原来,词人的一片乡心,未成的好梦,都系在红楼深闺之中,系在独守空房的妻子身上.相传,纳兰性德有一令他钟情的才貌双全的表妹,与他情趣相投,并曾有婚约,不幸的是,那女子后来被选入宫中.有缘无份,有情人被拆散,这创痛太深太重了,实是永远的隐恨.尽管有过“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台城路·上元》)的凄伤往事,但纳兰性德的婚姻还算是幸运的,他娶了一位娇柔多情的美丽妻子,两人情浓款款,幸福温馨.可惜,身为天子宠臣,不得不经常的入值宫廷、扈从出巡,难免常常远离爱妻,无穷无尽的离愁别绪缠绕着他,令他无限烦闷.因此,在风光的扈巡过程中,他写下了《长相思》这样凄婉的辞章.
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己.
“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
——思乡失眠!
在这里,纳兰性德选取了“灯”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灯”常常与“孤”字相连,灯下的情景也是相聚的少,离散的多.“灯”因此成为了词人表达相思离别之情的最好意象,人们常用它来抒发幽怨之情.当然,“灯”在纳兰词中也是惯用的意象.“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菩萨蛮》)“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飞坠.”(《海棠月》)“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浣溪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青衫湿》)“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采桑子》“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幽独、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这夜不能寐的缈缈思绪,通过夜色中飘摇跳荡的灯火,连接着天涯路和小轩窗,连接着虚幻的梦境和痛苦的现实,表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幽怨.现实的灯是明亮的,相思的灯是凄凉的,而回忆的灯却是遥远而清晰的.“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
于是,下阕词人转入了相思恋中.“风”、“雪”孕育着一种依稀飘忽的情怀,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成为纳兰性德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苦感情的一个载体.“一更”又“一更”重叠复沓,在对风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的进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之中,让人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埋怨夜太长.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身为皇帝的贴身侍卫,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其他人来得更加强烈.可是,在纳兰性德的词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是浓浓思乡情代替了报国之志呢?
这与当时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纳兰性德生活在清初,那是一个政权逐渐巩固,专制正在加强的时代.“党争”现象也在那一时代明显地存在着.康熙初年,以纳兰性德之父纳兰明珠为首的一派和以康熙孝诚皇后之叔、皇太子允祁之叔外祖索额图为首的一派同柄朝政.纳兰明珠,可以说是八面玲珑.他擅长揣摩皇帝意图,精于投合皇帝所好,来使自己屡屡得迁.但是,得迁后的纳兰明珠挟功自傲,开始“擅政”,与索额图一派“互植党倾轧”.对于纳兰明珠的恶迹,康熙帝完全知道,虽未真正动手惩诫,但在舆论上对纳兰明珠等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对于这些,纳兰性德知道得非常清楚.这位被时人称为“料事屡中”而且“性至孝”的词人,以其敏感的政治知觉,了解到父亲纳兰明珠的不法行为和朝野对他的异议.作为一个贵族后代,纳兰明珠的所作所为,不能不使纳兰性德回想起自己家族的血泪兴衰史,再联系到自己伴君如伴虎的处境,终于产生了看透污浊官场而“甚慕魏公子饮醇酒近妇人”的想法.
的确,纳兰性德并不是胸无大志之人,他满腹经纶,熟习经济之学,怀有报国之志;然而,耳濡目睹的官场黑暗、世事纷乱,却又让他不得不痛心地规避,甚至产生一种至深的幻灭感.于是,这位敏感的词人选择了在闺阁中寻找安慰,在红楼中成全人生,在平淡的夫妻生活中诠释一份心灵的宁静.
因此,在这首《长相思》中,“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乡心聒碎梦难成”.纳兰性德笔下的梦,可以跨越空间的隔绝,连结起两地的相思.“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菩萨蛮》)“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采桑子》)“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相见欢》)“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临江仙》)“百花迢递玉钗声,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南歌子》)“有多少雄心,几番恶梦,泪点霜华织.”(《摸鱼儿》)可以这么说,在纳兰性德的词里,梦的意象是生命的时光飞逝,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梦被勾出的悲悯情怀和凄凄哀愁,已成为纳兰性德表达聚散离合之情的永恒背景.在本词中,情苦不能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入人心,使人难以承受.试想,在“故园”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音?
词人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味却更加深沉.风声、雪声的描写使词人的心理情感被充分地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却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加沉重.叠词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了视觉、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恨、幽苦.壮丽的千帐灯下映照着万颗无眠的乡心,一暖一寒、一嚣一寂,两相对比,写尽了词人的孤寂伤感,厌于扈从生涯的深深感情.
“故园”作为一个特殊意象用在《长相思》结尾,有其深刻的用意.在纳兰性德的所有词作中,“故园”只出现过两次.一处在此,另一处在其《减字木兰花》中: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词人开篇以“断魂无据”表现了恍惚不知何处寄托自己情怀的那种哀婉心情.接下来,用“东风”和“绿除”不仅引出象征官场的“故园”,还反映了纳兰性德对康熙帝的希冀——尽管没有表示偏袒索额图,纳兰明珠哪一方的“音书”,但希望能不以严厉措施来对付纳兰明珠派和索额图派的斗争.下片中,以“故园”喻官场,官场此时还相对平静,指的是由于皇帝态度的暧昧而导致的暂时“平静”.这时,纳兰明珠还未被解职,但纳兰性德看过许多官场党争下充当了牺牲品的各派爪牙,不禁“寄语”这些“落花”.在这句中,纳兰性德想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不禁又发出感慨:
还是不要再悲叹春天的过去,而使你(落花)坠落吧,我们的命运也许都是一样的.流落出深深的,由地位不安而产生的危机感.
其实,在《长相思》中,“故园”不仅仅指家乡,指京师,也暗含“官场”之意.“故园无此声”尽管康熙还未真正动手惩诫,“官场”还相对平静,但已经有了“风一更,雪一更”之兆.纳兰性德的这种先知先觉,不久就得到了验证:
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秀上疏弹劾纳兰明珠,要求对纳兰明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