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北顿涅茨奇迹.docx
- 文档编号:7521919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80KB
精选北顿涅茨奇迹.docx
《精选北顿涅茨奇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北顿涅茨奇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北顿涅茨奇迹
北顿涅茨奇迹
———二战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经典之作
1942年11月下旬,正在苏德战场北翼筹划夺取列宁格勒的战役的德国名将、野战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陆军元帅,被希特勒紧急派遣到顿河前线,出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
原来,在该方向上作战的“B”集团军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国陆军野战第6集团军全部及霍特上将指挥的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已经在苏军发动的强大反攻中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
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
在苏军的重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救出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的第6集团军!
同死神赛跑
希特勒之所以选择曼施坦因而非他人,乃是因为他对这位元帅的战略洞察力和指挥能力佩服之至。
1940年,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仅仅44天内就横扫整个西欧,将自诩“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打得屈膝投降,取得上次大战苦斗四年半仍未到手的胜利,“曼施坦因方案”实在功不可没。
苏德战场上,曼施坦因也迭创佳绩,最著名的是1942年初夏的克里米亚之役。
5月,他指挥德军第11集团军先取刻赤半岛,俘虏苏军达17万之众,而自己仅损失7千余人。
7月,再陷防御极其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虏苏军9万余人,而德军的伤亡不过2万余人。
经此两战,使拥有3个集团军的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全军覆灭,导致苏军在战场南翼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曼施坦因也因此而晋升为陆军元帅。
然而这一次,曼施坦因明白,元首交给他的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顿河”集团军群下辖德国野战第6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里希特霍芬上将指挥的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部分兵力,约500架飞机负责支援。
然而,尽管架子很大,但它实际上根本算不上集团军群,在包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受希特勒的直接控制,曼施坦因手中名义上虽然有30个师,但具有进攻能力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两个不满员的装甲军,它甚至还比不上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时的一个集团军。
曼施坦因凭着这点可怜的兵力,不但要在苏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救出被围的第6集团军,而且还要在苏军日渐增强的压力下,保障已深入高加索腹地的“A”集团军群两个集团军后方交通线,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曼施坦因根据进攻距离和自己的实力,认为第6集团军得向西同时突围,并通过打开的走廊撤离斯大林格勒,在顿河西岸建立牢固的战略正面。
但希特勒顽固地坚持“吞下去的东西不能吐出来”的立场,不准作任何撤退。
他只答应从高加索和西欧为曼施坦因调集部队。
当时德军极端缺乏预备队,而能够拼凑到的部队在漫长的交通线上行进得又极其缓慢。
因此,同获得强大增援的苏军相比,曼施坦因手中可调动的机动兵力实在少得可怜。
就连他总部的警卫部队都是由一营哥萨克志愿人员组成的。
曼施坦因最后只能将现有兵力编成两个战役集群,即:
以装甲第48军为核心的“霍利特”战役集群(位于距斯城70公里的托尔莫辛地域)和以装甲第57军为核心的“霍特”战役集群(位于距斯城130公里的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
他计划分两路向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钳形突击,由装甲第57军实施主攻,装甲第48军担任助攻,对苏军实施合击,以求出其不意之效。
然而,由于苏军在齐尔河地区从北面不断施加压力,“霍利特”集群已被牵制得无法动弹,实际上只能由“霍特”集群单独担负起援救任务。
希特勒调集的援兵迟迟不能到齐,原定于12月8日发起的解围战被迫推迟,而第6集团军的处境日趋危急。
12日,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严令“霍特”集群冒着大雪发起进攻。
此举冒着极大的风险,苏军一旦突破“顿河”集团军群侧翼的脆弱防线,就可以攻抵截断德军南翼两个集团军群的一切后方交通线的致命位置。
为救出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已经是在拿“顿河”和“A”两个集团军群的命运来做孤注一掷了,他自己称之为“生与死的竞赛”。
在最初一个星期的战斗中,曼施坦因进展顺利。
“霍特”集群以230辆坦克为核心,突破了苏军防线,于19日攻抵梅什科瓦河畔,推进到距第6集团军只有45英里的地方。
夜晚时分,被围部队已能看到大雪覆盖的草原那一边援兵发出的信号弹了。
希特勒最高统帅部沉浸在一片乐观气氛之中。
然而就在这紧急关头,苏军统帅部果断地修改了原定战役企图,准备向罗斯托夫实施深远突击的西南方面军现在转过来对付曼施坦因。
12月16日,瓦杜丁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主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共40余万人,1000余辆坦克,在空军两个集团军3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向负责掩护整个南翼德军,包括高加索方向德军深远后方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发起强大攻势。
两天后,由7个意大利师和1个德国师扼守的意大利集团军的整个正面都被突破了,意军丧失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而狼狈溃逃,苏军开始向德军的防御纵深挺进。
曼施坦因预感到这已是挽救第6集团军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遂鼓起极大的勇气,毅然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向保罗斯发出立即突围的命令。
然而,性格软弱的保罗斯固执地按兵不动,放弃了这一线生机。
此后,“霍特”集群在梅什科瓦河北岸遭到苏军新锐部队的顽强阻击,曼施坦因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也未能突破苏军防御。
在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里所发生的激战和后果,其历史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战后,德军将领梅林津在他那本著名的《坦克战》中认为,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这里的战斗中被决定的。
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军不但动用了“霍利特”集群,投入了全部航空兵,而且还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和西欧调来了8个师,但是,由于他们是逐次投入交战的,所以并未能扭转败局。
到23日,瓦杜丁所部已南下180公里,直插托尔莫辛北侧,威胁着整个“顿河”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
“霍利特”集群被迫从奇尔河向北顿涅茨河退却,德军战线在米列罗沃以北出现了一个宽达100多公里的缺口。
捉襟见肘的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从“霍特”集群中抽出最精锐的第6装甲师转向西北,去阻止如潮水般涌来的苏军。
直到月底,德军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才守住了北顿涅茨河与亚速海之间的顿河下游,保住了最后的退路。
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均已被击溃,被俘者达6万余人。
此时,“霍特”集群实力大减,坦克只剩下35辆,进攻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乘机于24日对德军转入反攻,战至26日,德军装甲第57军全部拚光,左右担任掩护的残余部队开始向后溃退。
29日科捷利尼科夫斯基落入苏军之手,至此,德军已被击退到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以外的地区。
救出第6集团军的最后的一线希望实际上已经破灭了。
曼施坦因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2月12日开始的救援第6集团军的作战遭到了失败,起码是暂遭到了失败。
那么,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是否还有任何希望再做一次尝试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如今可以彻底研究集团军群正面整个事态的条件下,看来只能是否定的。
”苏军已完全有可能从科捷尔尼科夫斯基沿着冬季草原上的道路突向罗斯托夫,攻入“A”集团军群后方,切断德军渡过顿河进入顿巴斯的最可能的退却道路。
现在,曼施坦因只能放弃第6集团军,任其听天由命了。
他现在主要考虑的怎样保障处境已变得相当危险“A”集团军群40万人马从高加索安全撤退的问题了。
顿河中游和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交战的结局,使苏军在苏德战场的整个南翼都具备了发展进攻的条件。
苏联最高统帅部认为,在外高加索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役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同时,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布良斯克和西南两个方面军的配合下,在顿河上游扩张战果,击破掩护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方向的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西南方面军则受命向北顿涅茨河推进。
根据这个企图,南翼德军三个集团军群总数达一百个师的兵力要受到苏军新的打击。
雪崩北顿河
1943年1月1日,叶廖缅科指挥的南方面军和丘列涅夫指挥的南高加索方面军,投入105万人,坦克1200余辆,在900架飞机支援下,发起北高加索战役,其主攻指向罗斯托夫,以图彻底击溃北高加索的德军“A”集团军群。
7日,叶廖缅科的先头部队已攻抵距罗斯托夫60公里处,逼近“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
曼施坦因痛感整个德军南翼的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如果罗斯托夫失守,两个集团军群都将一股脑儿地被装入“口袋”。
而他手中已无可用的预备队,在苏军展开进攻的宽达700公里的地带内,德军只有18个师,战役战术密度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顿河”集团军群内的3个盟国集团军都已溃不成军,而德军根本没有现成的兵力来接替他们。
因此,“顿河”和“A”集团军群的撤退已变得极为迫切。
然而,被高加索的石油、顿涅茨盆地的丰富资源深深吸引的希特勒极不愿意作这种军事上合理的的撤退。
曼施坦因和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都警告说,如果非要寸步不退,死守到底,两个集团军群势必全军覆灭,人地两失。
最后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但只是部分撤退,他还指望在顿河以南守住一条防线,在北高加索保住尽可能多的地方,至少可以保住迈科普油田。
这时,坦克第1集团军距离罗斯托夫还有大约400英里的路程,曼施坦因被迫停留在顿河两岸,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浴血战斗。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
“到了1943年1月中旬,东线南翼的作战情况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
如果不能给“顿河”集团军群增援足够的兵力,则前途不堪设想。
就在曼施坦因苦苦支撑,局势日趋危急之时,灾难又一次降临到德军的头上,魏克斯元帅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在顿河上游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线开始崩溃。
1943年1月14日,在最高统帅部代表、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亲自指挥下,沃罗涅日方面军4个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近30万人,900辆坦克,沿三个方向对“B”集团军群南翼实施向心突击,此即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
4天后,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军以及德军装甲第24军,总计有13个师遭到合围,在猛烈的暴风雪中,大部被歼,德军装甲第24军军长汪戴尔上将战死。
15天内,苏军就击溃和重创敌军21个师,俘虏8万6千余人。
德军的溃败如此迅速,以至于其统帅部还来不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扎尔穆特指挥的德军第2集团军的南翼,这个集团军已深深地陷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中。
此时,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上将抓住这一极为有利的战机,不待合围于罗索什的敌军被全部歼灭,就抽出第40集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配合下,于24日从南北两面,对沃罗涅日突出部的德军第2集团军两翼实施突击,以图围歼其基本兵力。
此即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
已陷于相当危险的境地的德军被迫放弃沃罗涅日城后撤。
4天后,卡斯托尔诺耶失守,德军第2集团军的主要退路已被切断。
7个德国师和残存的两个匈牙利师拼力向西突围,其中大部分部队冒着摄氏零下25度的严寒长途跋涉了120英里,其重型装备几乎损失殆尽。
直到2月月中,德匈军才得以突围成功。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B”集团军群就几乎全部被击溃,德军第2集团军伤亡惨重,丢掉了大部分技术兵器;匈牙利第2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10万人之众。
意大利第8集团军只有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军的少数部队幸免被歼。
在意军第8集团军地带内作战的德军只剩下几个师的残部。
“B”集团军群同北侧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南面的“顿河”集团军群已失去联系,接合部处于威胁之下。
在德军防线上出现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防守薄弱的缺口,苏军的重兵集团,现在正从这个巨大的缺口中势不可挡地向前涌进。
战局的恶化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曼施坦因的处境已变得十分险恶。
希特勒迅即撤销了“B”集团军群,将其所属部队分别转隶“顿河”和“中央”集团军群指挥。
这样,曼施坦因所负责的正面扩大到700公里,可是和以往一样,负债总是比遗产更多。
险退高加索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在1月27日做出从高加索撤退的明确决定。
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一分为二,马肯森上将的坦克第1集团军奉命与曼施坦因会合并转隶“顿河”集团军群,耶内克上将的野战第17集团军则退到高加索西端的塔曼半岛,“以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苏军兵力。
”曼施坦因则获准撤退到顿河下游以西地区。
德军的撤退形象地说,就是要把战线最南面向高加索方向伸出的巨大“阳台”收回来,退到罗斯托夫以西,拉直并且缩短战线,这样从收回的兵力中可组织起预备队配置在后方留作机动。
从计划来看,撤退很简单,主要是将坦克第1集团军从东面跳到西面,但这种“蛙跳”具体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在撤退期间,曼施坦因所部无一日不处在惊涛骇浪之中,他们在战斗中早已疲惫不堪,在苏军的压力下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仍然死死坚守罗斯托夫,掩护坦克第1集团军从高加索撤出。
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差点陷入被包围的绝境,只好由克莱斯特返身回来求援。
就这样克服几次危机后,坦克第1集团军带着大量物资装备,终于逃出高加索,2月14日德军才最后放弃了罗斯托夫。
就时间、空间、兵力和气候条件而论,这场撤退的确可以说是一次极为卓越的军事行动,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称之为“奇迹”。
曼施坦因的卓越指挥使他获得了一次很高的声誉,克莱斯特也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
然而,曼施坦因所面临的危机并未就此消除,相反却继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1943年2月2日,被围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彻底覆灭。
苏军的重兵集团挟大胜之余威,继续从北面向西南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以图围歼整个南翼德军集团。
而根据德军的估计,“顿河”集团军群与当面的苏军相比,兵力已居于1:
8的绝对劣势。
突向哈尔科夫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使得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急剧变化,它极大地增强了苏联统帅部的信心和决心。
德国最强大的1个集团军和它的3个盟国集团军已被消灭,德军另外3个集团军损失惨重,德军及其盟军至少有50个师已不复存在,其他损失加起来大约还有25个师,技术兵器的损失相当于各兵种45个师的技术兵器的总和,也等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以往整个作战期间的损失。
最高统帅斯大林在1943年1月25日下达的训令中指出,自从斯大林格勒反攻以来,在苏德战场全线,苏军粉碎敌人102个师,仅俘虏就达20余万,缴获的火炮就达1万3千门。
敌人的防御已在宽大的正面上被突破,许多地点和地段空了出来,只由零散的战斗群掩护着,敌人的预备队已经枯竭,剩下的少量预备队正分散地和零星地投入战斗。
与斯大林一样,许多前线的方面军司令员都认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所夺得的战略主动权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暂时还不可能夺去。
此外,还认为在第聂伯河以东或者在苏德战线的中段,德军在最近的将来不可能采取什么大规模的反攻行动。
根据这种估计,最高统帅部乐观地表示:
“合围并各个歼灭顿巴斯、外高加索和黑海集团的有利形势已经到来了。
”为此,应当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继续在苏德战场的整个南翼采取攻势,在多个方向上连续实施突击以发展胜利,迅速攻占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以及苏联迫切需要的顿巴斯。
他们相信:
沃罗涅日方面军向库尔斯克、哈尔科夫的进攻、西南方面军向顿巴斯的进攻与南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在顿河下游及北高加索所实施的几次战役结合起来,必然导致敌军整个南翼的崩溃。
这样,未经战役间歇,苏军就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顿巴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展开。
而当时的情况是:
各部队已进行了将近两个半月的进攻战斗,人员和装备严重缺额,全体人员已经疲惫,泥泞季节又已到来。
苏军实际上已经接近攻势的极限了。
2月1日,沃罗涅日方面军正式开始实施以夺取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域为目的的“星”战役。
其右翼的第60集团军于8日顺利地解放了库尔斯克。
而方面军主力则前出到北顿涅茨河,于9日解放别尔哥罗德,10日进抵哈尔科夫接近地,在这里他们遭到了从西欧调来的党卫装甲第2军的顽强抵抗。
戈利科夫拼出死力昼夜猛攻,德军抵挡不住苏军的强大压力,终于在15日放弃了哈尔科夫。
冒险的“跳跃”
瓦杜丁在1943年1月初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判定,德军“顿河”和“A”两个集团军群正大规模西撤至第聂伯河以西。
根据这种判断,瓦杜丁建议,利用苏军对顿巴斯的有利态势,应组成强大的快速突击群,向黑海沿岸的马里乌波尔方向实施深远突击,将德军南翼两个集团军群的退路截断,围而歼之。
由于瓦杜丁在此之前的各次战役中有出色的表现,总参谋部一直很尊重他的意见和判断。
所以“德军在向第聂伯河以西逃窜”的误断不仅为苏军总参谋部所接受,而且为最高统帅部所认可。
1月19日,代号“跳跃”的顿巴斯战役计划被批准。
为了向马里乌波尔实施深远突击,建立了由方面军副司令员波波中将指挥的快速集群,其编成内有4个坦克军和3个步兵师,据苏方战后透露,它总共只有将近180辆坦克。
这个快速集群与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一起,组成了方面军的突击集团,直接指向曼施坦因后方交通要点和第聂伯河各渡口。
这一战役带有相当的冒险性,其目的是在顿巴斯合围一个比在斯大林格所合围的还要大得多的敌军集团,而西南方面军的状况远不适应这一相当复杂的战役的要求。
此外,德军退向顿巴斯更接近自己的后方基地。
而西南方面军则离基地越来越远,又无铁路可以利用,供应不得不用汽车运输,而汽车消耗很大,数量也很少。
1月29日,顿巴斯战役正式开始。
战役头几天,苏军进攻速度很快。
至2月18日,突击集团前进了60到80公里,攻抵第聂伯罗河各主要渡口附近。
刚刚死里逃生的南翼德军,似乎又要被收进苏军的罗网。
然而,面对苏军从北面对“南方”集团军群实施纵深包围的危险,老谋深算的曼施坦因毫不惊慌,他早就注意到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已经太长,侧翼相当薄弱。
只要抓住时机,给苏军的侧翼狠狠一击,就能将苏军打个落花流水。
但他手中没有现成的预备队可用,只有将部队从北顿涅茨河和顿河下游地区撤往米乌斯河一线,通过后撤收拢部队,才能攥成一个颇有力量的铁拳。
经过不止一次的争取,曼施坦因终于在2月6日获准将“霍利特”战役集群撤往米乌斯河地区,并将坦克第4集团军从顿河下游调往集团军群左翼。
这样,他得以腾出相当大一部分兵力来改善战役态势和建立预备队,在哈尔科夫西南顺利地变更了部署,建立了两个准备反攻的突击集群。
到2月月中,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能力已消耗殆尽,进攻逐渐停顿下来,部队损失重大。
波波夫集群内完好无损的坦克已所剩无几,坦克第3集团军所属各旅的坦克已减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
这两个方面军几乎完全得不到空中支援,因为靠近前线的机场已被炸毁,而远处机场的歼击机又不能给予进攻部队以可靠的掩护。
南方面军解放罗斯托夫后,跟踪追击退却的德军,于2月17日进抵米乌斯河地区,在这里他们未能突破德军的稳固防御,进攻在此受阻。
但是,戈利科夫每天都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说,敌人的大量部队正向西撤退。
而瓦杜丁也认为德军的行动是向第聂伯河以西逃窜,尽管他的波波夫集群向南方发展突击的所有尝试均未奏效,而左翼助攻的各集团军也未能突破德军防御。
德军为了变更部署而实施的调动仍然被误认为是逃跑,是避开在顿巴斯作战,是为了尽快逃往第聂伯河西岸。
虽然苏军燃料弹药不济,运输日趋困难,连前线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半数都达不到,瓦杜丁却存侥幸心理,企望在攻击中取之于敌。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统帅部决定继续进攻,给各个方面军下达了新的任务,企图击溃“南方”集团军群,并一直攻到第聂伯河直至基辅。
现在双方处于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态势中,苏军进攻的矛头已威胁整个南翼德军的后方交通线;已收拢起来的德军也威胁着苏军进攻部队的后方交通线。
表面上看双方相互构成威胁。
但实际上力量雄厚的一方才构成真正的威胁。
苏军已成强弩之末,而此时,曼施坦因的反攻准备已行将就绪。
2月13日,“顿河”集团军群正式改称“南方”集团军群,下辖坦克第1、4集团军以及“霍利特”和“肯普夫”两个战役集群,为稳定苏德战场南翼,希特勒给该集团军群增调了8个师。
到2月18日,曼施坦因手中已拥有30个师,其中包括1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
顿巴斯之战
哈尔科夫的失守使希特勒极为恼怒,2月17日,他飞抵位于扎波罗热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那里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恐慌,瓦杜丁的突击集团距第聂伯河已经只有30英里了。
希特勒已打算解除曼施坦因的职务。
然而,曼施坦因利用这个机会,向希特勒提出了他苦心筹划的反击建议:
首先粉碎进逼第聂伯河的西南方面军,将其逐过北顿涅茨河,随后对哈尔科夫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突击,重新夺取哈尔科夫。
曼施坦因认为。
苏军在上一阶段的进攻中前进过快,已超过其支援和补给的距离,加之苏军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
所以只要德军能及时集中兵力,反攻会取得成功。
希特勒感到曼施坦因言之有理,便批准了他的计划。
2月19日,曼施坦因使用早已作好反击准备、在罗斯托夫以西集结的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对瓦杜丁的右翼打出了狠狠的一记重拳,参加反攻的德军共11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800余辆坦克,它们得到约75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
从20日起,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之装甲第40军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开始包围波波夫集群,双方展开激烈战斗,苏军损失严重。
波波夫觉察到面临的形势非常危险,于是在当天夜间请求方面军司令员允许他后撤,但瓦杜丁当即予以拒绝,而是要求他完成原定任务,继续发展进攻。
可是波波夫集群已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命令了,它总共只剩下25辆完好可用的坦克,不仅没有能力向优势的敌人进攻,而且连守住已占领地区也很困难。
22日,曼施坦因又将坦克第4集团军之装甲第48军投入战斗,猛攻瓦杜丁的右翼。
苏军第6集团军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向东退却,部分部队遭到合围。
23日日终时,德军装甲第48军和党卫装甲第2军已在巴甫洛格勒地域会合,截断了孤军冒进到扎波罗热接近地的苏军坦克第25军的退路。
苏军最高统帅部和瓦杜丁对面临的威胁仍然估计不足,迟迟未能作出后撤的决定。
直到25日才决定将西南方面军右翼部队撤至北顿涅茨河地区。
苏军被迫在德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仓皇后撤,损失极其惨重,波波夫集群基本上被全部歼灭了。
直到3月3日,瓦杜丁所部才退至北顿涅茨河对岸。
曼施坦因在其回忆录中声称:
此战,苏军共有8个军、10个步兵师和5个特种旅都被击溃,战场上遗尸2万3千具,德军缴获坦克615辆,火炮354门。
由于德军兵力太少,不能构成一个连续的合围圈,所以大多数的苏军还是跑掉了,只有9千余人被俘。
最高统帅部要求沃罗涅日方面军援助友邻。
遭到极大削弱的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转而向南,但他们无法突破敌人的防御。
这就使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役态势大为恶化,它的左翼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进攻,在全地带转入防御。
此时方面军已极度虚弱,人员和武器损失巨大,总共只有70辆坦克,许多步兵师的人员不足4000人,后方运输线长达250到300公里,武器、弹药和燃料奇缺。
没有战役预备队,从后方调集的增援部队尚在途中。
鉴于哈尔科夫附近的形势急剧恶化,斯大林命令刚刚晋升元帅的华西列夫斯基返回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助方面军指挥部抗击敌人的反攻。
重占哈尔科夫
曼施坦因在变更部署后,指挥坦克第4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开始向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方向实施纵深突击。
参加突击的德军共有17个师,其中有6个装甲师。
3月4日,德军开始对苏军坦克第3集团军实施强有力的突击,苏军虽然奋勇抗击,但仍不能阻止德军的强大突击。
9日日终前,苏军防御中出现了一个45公里宽的缺口,由于兵力不足,无法封闭这一缺口。
最高统帅部从西南方面军和预备队中抽调了三个坦克军交给戈利科夫指挥,但是这些部队本身已元气大伤,因此也未能阻止德军的进攻。
连续不断的战斗使苏军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极为疲惫,他们无力抗拒德军的突击,坦克损失惨重。
这样,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情况变得异常危险了。
并出现了德军可能进入中央方面军后方的危险。
为了防止新的不幸,苏联大本营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将第21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调往别尔哥罗德以北奥博扬地域,从南面掩护库尔斯克方向,以解除对中央和沃罗涅日两个方面军后方的威胁,同时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第64集团军急速调给沃罗涅日方面军指挥。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3月14日,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冲劲十足的党卫装甲坦克第2军成功地合围了哈尔科夫城。
当天晚上,戈利科夫被迫下令放弃该城。
17日凌晨,坦克第3集团军突出重围,但其主力被德军歼灭殆尽,坦克第15军军长科普佐阵亡。
该集团军残部退向北顿涅茨河并编入西南方面军。
经此一战,沃罗涅日方面军后退了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北顿涅茨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