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7520898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98KB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历史
一、选择题: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2分)
1.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但此时战乱、兼并战争不断,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老子、孔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并非“先秦诸子”思想落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C。
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
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等相关知识,从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
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
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5.唐朝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到宋代更是把修齐治平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
上述材料典型的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理”在儒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生活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
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
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6.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
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发明本心,认识圣贤之心,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
依据材料中“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叛逆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并非个人修养;C选项错误,王阳明的主张并未解放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在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D选项错误,明清三大思想家并不只是对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扬,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唐甄们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本质上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选C;早期启蒙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排除A;早期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不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8.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
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李约瑟指出:
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即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
故选C。
A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9.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
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
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
B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0.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从明代起,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
此现象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指出明代以后关公戏经久不衰,而关公戏强调“忠义仁勇”,这实际上反映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市民阶层的形成,也没有体现儒学的神学化,更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世俗化,故A、B、D三项不准确。
11.处于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的智者都有着某些共同特点,如擅长语法技巧和辩论术;致力于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关注人的世俗生活,并从中概括和抽象出一般性原理。
这表明古希腊智者的出现
A.源于人神同构的文化传统
B.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C.导致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
D.促进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擅长语法技巧和辩论术;致力于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关注人的世俗生活,并从中概括和抽象出一般性原理”反映了智者为了适应雅典民主制的发展需要而进行逻辑辩论的研究,这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人神同构的文化传统,故A错误;逻辑辩论的研究与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智者学派处于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时期,不是复苏,故D错误。
12.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
……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A.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主张农民不需要参加政治管理,因为他认为农民大多数人并没有政治素养,因此潜台词是主张精英治国,B项正确;农民极少参加公民大会,但是农民仍然是最好的公民,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排除C;D项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
所以选B
13.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
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
这说明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D.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教会人员不会成为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选项错误,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享受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必然会与基督教发生冲突;D选项错误,基督教并未助力文艺复兴。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
因为他们所争
,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入主出奴,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
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没有真正实现信仰自由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
“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说明宗教改革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只不过是用新的宗教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路德教和加尔文教都属于新教,B表述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
15.文艺复兴不单纯是文学艺术的复兴和辉煌,宗教改革也不仅是宗教仪式的简化和革新,启蒙运动更不全是思想的领悟和觉醒,它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更为巨大,且表现出了非常接近的一致性。
这里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
A.批判君主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体系B.彰显了人文意识和冲击了神权束缚
C.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提出设想D.都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神权的束缚,故选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没有“批判君主专制”,排除A;CD不符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排除。
16.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
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迫求个人独立自由
B.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
C.倡导依法治国理念
D.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启蒙运动中对核心思想的态度问题,启蒙运动提出观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还对这些思想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所以体现出理念的制度化,本题选择D选项。
A、C选项停留在理念层面;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点。
17.18世纪中叶,《论法的精神》问世后,人们在谈论“民主”的时候,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提及越来越少了,而对孟德斯鸠的引述占据了上风。
这体现了
A.启蒙思想促使人们追求现实的民主
B.古希腊的民主与现代民主产生冲突
C.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想备受各国推崇
D.三权分立学说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提及的民主相对于启蒙思想而言是一种乌托邦的民主,而孟德斯鸠提出的民主共和政体,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民主,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故A项符合题意;古希腊的民主可供现代民主借鉴,B项说法不准确;C项中“各国推崇”太绝对化,故C不符合题意;三权分立学说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18.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实现了人与上帝
直接沟通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应是指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应是指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但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A项排除;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的主体地位,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B项正确;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与“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C项排除;宇宙运行的奥秘是科学而非个人的解放,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不同;材料“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掌握理性主义的内涵,就可以分析出本题的答案。
19.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
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
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D.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道光初年……《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礼政》仅占12卷”中可以看出,传统治国思想所占比例下降,这反映了清末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变化,故D项正确;清朝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响,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治国观念的减少,没有体现出民主思想,故C项排除。
20.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
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
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
导致该计划泡汤。
据此可知清政府
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
”但“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
导致该计划泡汤”,这说明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故选D;材料中“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说明清政府并非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不能由此说明顽固势力力量强大,排除C。
21.有学者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D.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可知,“中体”即中国的伦理纲常制度,“西用”即西方科学技术,坚持“中体”为根本,是“西用”思想得以实践的前提,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体现了适应现实需要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未提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在挽救民族危机上的作用,排除。
材料旨在强调坚持“中体”是实现“西用”的必要前提,而非强调“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制度上的重要性,故排除C项。
22.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
这最能说明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成果,排除A;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组织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信息,排除C;D中“普遍认同”太绝对,排除D。
23.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戊戌变法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说明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本题选B项。
A、C项说法错误,材料对待儒学的态度明显相反;D项错误,只符合维新变法的内容。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详解】
24.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
“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答案】A
【解析】
“灭国粹”是对中学的绝对否定,“输人欧化”是对西学的绝对肯定,所以材料说明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中西学均犯了绝对主义错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未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而是犯了绝对主义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也未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
25.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
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
这场论争
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场论战是“科玄论战”。
科玄论战争论焦点可概括为两个核心问题:
首先是对科学与玄学价值问题的讨论,其次是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
论战的后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争论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涉及的是“科玄论战”,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
26.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
“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
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
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
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B.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的是李大钊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的认知,“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人类光明大道奠定基础,显然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十月革命胜利,A错误;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民主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李大钊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阜新市 第二 高级中学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