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752082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3.41KB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2017年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工程项目
2、项目地点:
碧湖镇所辖的白口、任村、郎奇、蒲塘、里河、沙岸等村,高溪乡山根、苍坑村,老竹镇老竹村,丽新乡咸宜村,钢架大棚计划建设面积1000亩。
3、项目建设主管单位:
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
4、主管单位简介
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是丽水市莲都区政府职能机构。
该机构贯彻落实有关农业、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研究制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负责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调节农村经济利益关系。
管理、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指导、监督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耕地使用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业投入积累体系建设、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审计工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制订农产品市场建设与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政策的实施意见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
负责编制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参与研究提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牧业产品及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和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作、负责抗灾救灾农用物资的分配工作。
组织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及“四荒地”的开发利用工作,负责农用地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
负责莲都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制订农业产业的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农业产业产品及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督和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
负责莲都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全市生产及进口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检查、监督工作,组织实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参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组织实施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工作。
承办莲都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负责全区农业信息工作,指导全区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预测并发布农业产业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情况等农业经济信息。
负责全区农业外事、外经工作;参与组织开展国际间农业经济和技术交流合作。
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一号文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6号)
《浙江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浙江省农业六大提升行动计划》
《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意见》
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
莲都区2017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表
莲都区农业局提供的其他资料
6、项目提出的理由
莲都区委、区政府决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建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区当前及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组织壮大,促进区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综合区对周边的示范和带动能力,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创建,能充分发挥山区农业的生态资源优势,探索浙江山区农业转型发展新路子,实现山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缩小与沿海平原发达地区的差距,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具有紧迫性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7、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综合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通过重点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品),建设一批主导优势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通过3年时间,把综合区建设成为服务于丽水市区,辐射带动浙西南山区经济发展,并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全面实现高(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新(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特(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优(品质优良、结构优化、环境优美)四大目标的集约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现代农业综合区,进而成为丽水市现代农业建设先行区、先进农业科技应用示范区、循环农业样板区以及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区。
产业目标
依托综合区的各项优势,加大农业产业引导与扶持力度,重点培育蔬菜、特色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区内农产品上规模、上水平、高效益,形成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8、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17年项目概况
在农业综合区的白口、任村、郎奇、蒲塘、里河、沙岸、山根、苍坑、老竹、咸宜等村,规划用地5050亩。
2017年主要建设内容GP825大棚面积51.2万㎡,GLP832大棚1.72万㎡;土地流转1000亩;无公害安全生产集成技术设施,包括太阳能杀虫灯100盏、诱捕器5000套,色板10000片等;“两区两园一中心”示范建设;“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品认证”;二期果蔬长廊工程建设;园区形象工程建设等。
项目计划投资2466.48万元。
预计年产值1232万元,净效益294万元。
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1
总用地面积
亩
1000
2
GP825钢架大棚
万m²
51.2
3
GLP832连栋大棚
万m²
1.72
4
工程费用
万元
2186.3
5
工程其他费用
万元
170.88
6
预备费
万元
109.3
7
总投资
万元
2466.48
8
公司与农户投资
万元
1466.48
9
区财政投资
万元
500
10
上级财政投资
万元
500
11
产值
万元
1232
12
净效益
万元
294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现代农业综合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是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主体、科学技术、设施装备和机制体制的试验场和创新基地。
莲都区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农业产业化水平还较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通过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有助于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设施的运用、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现代农业主体的培育、各种发展资源的整合,从而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体制完善、经济效益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要求进行建设,通过扶持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打造特色优势农业块状经济体,引导和促进综合区内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最终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应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也是推动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实践载体
山区是浙江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莲都区处在浙西南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是浙西南山区农业发展的龙头区域。
因此,创建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符合省委、省政府有关发展“山区经济”、实施“欠发达地区绿色富民计划”的政策精神,有助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当地要素禀赋,集聚和整合农业优势资源,发挥综合区的服务、支撑和示范带动功能,培育绿色富民产业,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区内外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我省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战略的实践提供重要载体。
四、加快农业要素整合,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有效结合和集约、高效利用是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目前,莲都区农业存在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主体带动能力总体不强,资源要素分散等问题,不利于农业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比较效益的提高。
通过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加强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有利于整合农业发展要素,集中土地、资本、技术、管理、服务、品牌、机制等优势资源,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快提高莲都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将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规模优势和经济优势,并进一步吸引外部优质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三章项目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一、场址现状
1、建设地点与地理位置
莲都区碧湖镇和高溪乡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项目建设范围为白口、任村、郎奇、蒲塘、里河、沙岸、山根、老竹等村,规划面积5050亩。
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与占地面积
2017年项目占地1000亩,属集体用地,由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场址建设条件
1、综合区位于碧湖平原,紧邻丽水市区,桃碧公路、郎碧公路贯穿南北、石郎公路横贯东西,距丽水市区仅1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下,碧湖平原作为莲都区内的次中心,具有辐射周边村镇发展、整合区域要素的重要作用,这为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利于发挥和体现综合区集聚和带动效应。
碧湖盆地四面环山,瓯江穿镇而过,属括仓山脉低丘区。
碧湖盆地是瓯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河谷冲击平原,沿瓯江水流方向西高东低,与瓯江垂直方向,北高南低,其地质分布较有规律。
2、水文地质条件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水系,在丽水市境内称大溪,自西向东绕碧湖平原南侧流过。
瓯江水力资源丰富,洪水都发生在五、六月份的梅雨季节和八、九月份的台风季节,每次洪水发生,江边的村庄都有不同程度被淹,后由于瓯江上游建造了几个水电站,洪灾情况有所缓解。
大溪和其支流松阴溪汇合点上游1千米的通济堰大坝拦截松阴溪水,通济堰经堰头、周巷,绕碧湖城镇北边流过,纵贯碧湖平原,全长22.5千米,为农业产业化与建设农业综合区奠定基础。
3、气候条件
碧湖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降水多在五至六月的梅雨季节和八至九月的台风季节;台风风力在五至七级:
干早期常发生在七、八月;无霜期267.4天;灾害性天气大多由冰雹、大风、干旱产生;历年来最高气温42.7"C,最低气温-10.1℃。
4、生态环境良好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位于“浙江绿谷”——丽水生态示范建设区的中心,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素有“天然植物园”、“绿色基因库”之美称;综合区周边青山碧水环抱,植被覆盖率高,且空气质量良好,水质优良,十分适宜区内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综合区内发展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农业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5、产业特色鲜明
近年来,综合区所在乡镇认真贯彻省、市、区提出的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精神,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先后建成了万亩无公害长豇豆基地、千亩嫁接西瓜基地,岚山头、岑口食用菌基地,形成了以长豇豆、西瓜、茄子等无公害蔬菜为主体,食用菌、名优水果、畜禽、苗木等产业基地稳步发展的农业产业架构,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格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为综合区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6、技术支撑有力
莲都区作为省级新农村科技示范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农技部门与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通过科技立项支持、政策引导等各种有效措施,组织实施了一批以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项目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科技环境,积极推动科技合作,与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借助区内外的技术力量,启动了“五园成一区”的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园区,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区内外农业科研院校为科技依托,以效益农业示范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示范基地、示范村、科技园区为平台的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产业为载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农户相联结的推广模式,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构建现代农业综合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7、、政策环境良好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创建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莲都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的重要意义,把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和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次实地勘察和论证,研究综合区建设地点,商讨实施方案和建设进度,落实融资方案。
高溪乡和碧湖镇政府作为综合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选派悉业、懂技术的精干力量参与,积极帮助解决综合区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市农业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等单位也为综合区的建设献计献策,从土地流转、资金筹措、农民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当地的干部、群众对综合区的建设也有很高的积极性,热切期盼能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这些都为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第四章2017年项目总体方案
一、项目总体方案
2017年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工程项目拟定建设以下工程子项:
2017年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工程项目表
序号
工程费用名称
单位
数量
1
工程费用
1.1
建筑工程
1.1.1
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门楼工程
座
1
1.1.2
园区形象塑造和品牌打造工程
1.2
GP825型钢架大棚建设
51.2
1.2.1
蒲塘村
万㎡
10.00
1.2.2
里河村
万㎡
5.00
1.2.3
山根村
万㎡
12.00
1.2.4
沙岸村
万㎡
5.00
1.2.5
郎奇村
万㎡
3.00
1.2.6
白口村
万㎡
2.40
1.2.7
丽新咸宜村
万㎡
2.80
1.2.8
苍坑村
万㎡
5.00
1.2.9
任村
万㎡
2.00
1.2.10
红叶
万㎡
2.00
1.2.11
河东
万㎡
2.00
1.3
GLP832连栋大棚建设
1.72
1.3.1
郎奇村
万㎡
0.5
1.3.2
任村
万㎡
0.5
1.3.3
山根村
万㎡
0.52
1.3.4
里河村
万㎡
0.2
1.4
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集成设施
套
1.3.1
太阳能杀虫灯
套
100.00
1.3.2
诱捕器
套
5000.00
1.3.3
色板
片
10000
1.3.4
安装工程
项
3
1.5
“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项
15
1.6
二期果蔬长廊工程
项
5
1.7
土地流转
亩
1000
二、主要建设内容
1、钢管大棚基地建设。
根据省设施农业设备补贴政策,我区今年共钢管大棚基地建设面积1000亩,GP825和GLP832大棚搭建面积分别为51.2和1.72万平方米,其中:
集中连片建设l0万平方以上的钢管大棚基地项目2个,分别为蒲塘村大棚蔬菜基地扩建项目(建设单位:
丽水市蒲塘蔬菜专业合作社)、山根村大棚蔬菜基地新建项目(建设单位:
丽水市乐义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2万平方以上的钢管大棚基地9个。
2、土地流转。
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建设规模为1000亩。
对新流转耕地用于建设标准钢架大棚,集中连片水田100亩以上的,流转期限10年以上,符合农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经营主体,一次性给予每亩400元、流出农户100元/亩的补助。
3、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无公害安全生产集成技术设施建设。
主要是推广相关无公害防虫设施,包括太阳能杀虫灯100套、诱捕器5000套、色板10000片及安全农业投入品应用推广等。
4、育苗中心建设。
根据园区规划,在核心示范基地建设相配套的育苗中心,延伸蔬菜产业产前链条,建设连栋温室大棚面积7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在里河蔬菜大棚核心新建连栋大棚育苗中心2000平方米(建设单位:
丽水绿州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郎奇蔬菜大棚核心连栋大棚育苗中心5000平方米(建设单位:
莲都区郎奇农家乐产销专业合作社),完善示范基地的辐射功能。
5、园区形象塑造和品牌打造工程建设。
为扩大园区宣传力度,展现园区的示范样板工程,在石牛大桥入口处建立一座形象广告宣传牌1块。
6、“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鼓励引进、试验示范、集成和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
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种养模式,着力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从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加强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和推广,沼液用作农作物肥料,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以园区为依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学习交流等活动,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鼓励农业从业人员在园区创办示范方,为种植结构调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推行沼液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区场竞争力。
7、果蔬长廊工程建设。
在核心示范基地建设果蔬长廊展示工程。
第五章农业节水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预测了2010年和2030年中国不同农业生态区的农业需水量,提出了在节水高效利用条件下,中国的水土资源基本能保证未来16亿人口对7亿吨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的重要结论。
按人口-需求-需水-供水-节水的思路,中国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是:
要从传统的粗放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其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应重视旱地农业的发展,实施水旱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水利建设投资的方向应转移到节水建设上来。
节水灌溉首先要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降水、开发地下水、回收回归水和处理劣质水。
节水灌溉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渠灌区,应把井渠结合作为灌溉节水重大技改项目实施。
节水灌溉技术要以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为主。
加强灌溉管理是实施节水灌溉的关键。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是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保证
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由于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低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很低,人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1950~2008年,中国人口从5亿多增加到13.3亿,人均耕地从0.187公顷减少到0.09公顷,但农田灌溉面积从1600万公顷扩大到5800万公顷,粮食产量从1.2亿吨增加到5.29亿吨,平均单产从1470kg/ha提高到4950kg/ha,其他主要农作物如棉花、油料等也都成倍增加。
中国以占全世界10%的耕地(按FAO统计数)和6%的水资源,使占世界人口21%的13.3亿中国人民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目标,其中占耕地总面积45%的灌溉耕地上生产了占全国75%以上的粮食、85%的棉花、80%的其他经济作物和90%的蔬菜,水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通济堰是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园区建设与运营中要注意维护与保修,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农业节水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园区农业企业与农户值得关注的课题。
中国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比先进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节水潜力巨大。
在国内,流域或区域之间的农业用水效率也相差很大,最高和最低可相差5~6倍,农业节水发展很不平衡。
全国农业用水量3663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300亿m3。
按实灌面积计算,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为6525m3/ha。
如按多年平均农业缺水300亿m3计,则农业年需水量约为3960亿m3。
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扩大到6200万公顷,通过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单位面积用水量将下降到6000m3/ha以下。
据此估算,农田灌溉需水量约为3670亿m3,农业需水总量约为4100亿m3。
虽然园区具有独得天厚的水资源优势,同样需要重视水资的利用效率,为农业节约用水努力。
统筹协调农村水利,把农业节水作为节水型社会的重点。
由于农业和农村处在弱势地位,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水利投入应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钭,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对水利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保障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四、加强干旱危机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将给未来农业用水保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为保障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安全,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快建设和完善干旱危机管理机制,综合应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干旱危机的综合能力。
搞好流经园区的通济堰的治理与用水管理是应对可能出现的水、旱灾害的重要工作。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二类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
施工期间的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二、环境现状调查
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没有大型的、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工业大都集中在碧湖镇区规划的工业开发区内。
应当注意严禁向通济堰排放污染物。
三、项目建设与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年度建设项目主要是大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少。
2、项目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农用大棚运行中主要污染物是废弃农膜对环境的污染,其次是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对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中有机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等。
三、项目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1、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
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丽水市 莲都区碧湖 平原 省级 现代农业 综合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