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产业转移.docx
- 文档编号:7508897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14KB
广州产业转移.docx
《广州产业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产业转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产业转移
广东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分析
09资环2班陈剑波0912030069
摘要目前广东已选出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等11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十二五”期间,广外l开发区将培育信息产业、平板显示、新材料3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新增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1】。
夕阳产业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产业转移;双转移;泛珠三角
前言
广东将实行产业升级,(特别是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而升级的前期准备是产业转移。
广东的产业转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
二、向“泛珠三角”组织中成员省份的转移。
三、“走出去”向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周边国家转移(比如柬埔寨、越南)。
由于广东国际转移规模较小。
所依以下我将分析的是国内的转移。
1.省内转移
从2010年12月一日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也称之为称之为“双转移”,即指自2008年以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截至今年9月,广东境内3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累计签订投资项目1910个、协议总投资4041亿元,已建成项目1104个。
【2】
有数据表明,“双转移”中仅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吸纳的劳动力就超过了42.6万人,其中六成以上是广东本省劳动力,为欠发达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也进入建设发展良性阶段。
到今年9月底,各地已筹集并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资金354.75亿元,带动入园企业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00亿元,各园区已基本完善了园区首期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园区已完成整园的道路、管网的铺设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1.1产业转移原因
1.1.1、人民币升值
近些年来,我国进出口量一年胜过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了非常高的比例,尽管专家有些不同见解,但大多认为外贸依存度在50%以上。
如此高的依存度下,当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动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出口产业,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产业利润将大幅下降,甚而至于无利可图而被边际化,退出了国际市场。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呈现出持续升值的态势。
2005`2007人民币在两年多时间名义汇率升值近10%【3】,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复,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的基础十分脆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际短期资本加速流入势头明显,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最终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条件下,这些企业也将会将变为边际性企业。
1.1.2、发达地区资源紧缺
政府推进产业在区域内有效转移,是解决区域内发达地区资源紧缺,发展空间不足,产业升级受阻
1.1.3、区域平衡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经济飞速发展,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出两种状况:
一方面,珠三角依赖资源外延开发的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挑战,可能导向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另一方面,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增长极发育缓慢,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其产业转移和辐射缺少桥梁和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珠三角与广东其他地区各自面临发展的难题,给整个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2.产业转移的条件
1.2.1、梯度理论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是产业转移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2008年,珠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711.5亿元、149“.6亿元、14069.5亿元,比重分别为2.39%、50.3%、47.3%;·东西两翼和山区合计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065.3亿元、3142.2亿元、2297.2亿元,比重分别为16.1%、49.1%、34.7%【4】。
从总体上看,两大区域主体都已到达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的水平,但相差较大,后者第一产业比重是前者的7倍左右,产业层次较低。
前者产业总值是后者产业总值的4倍左右,经济实力相差较大。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将有利于改善区域产业层次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1.2.2、有要素成本优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第一、要素成本是企业生产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企业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东西两翼和山区生产要素具有明显优势,地区内有着丰富的劳动力和水电资源,土地价格也远低于珠三角地区。
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初步建成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理想场所。
1.2.3、产业转移政策支持
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广东早在2002年就开始探索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并出台了《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进行转移。
2005年,广东又出台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山区市县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
200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简称《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
根据《决定》,从2008年至2012年,广东将出资500亿元获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工业网、发展重点产业和实施免费技能培训等。
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5亿元,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
1.3.产业布局
1.3.1.产业转移园
引导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向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
1.3.2.临港工业园区
广东省的重化工业发展主要围绕港口规划布局,形成大型临港工业园区,如湛江的钢铁基地、茂名的石化基地等。
1.3.3.空港经济区。
广东省围绕机场周围建设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以物流、商贸、航空维修、电子、精密制造、机场商务、科研开发为主体的临空产业基地。
1.3.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布局在珠三角核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若干省级技术开发区。
1.4.省内产业转移的瓶颈
1.4.1国家政策边缘化
税收等优惠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产业转移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我国实行梯度开发战略,先后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经济特区、西部地区都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全国适用税率是30%,经济特区只有15%。
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10年内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被确认产品出口达70%以上的,可以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
企业投资西部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的进口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能免税的货品外,均免征关税及进口环境增值税。
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属于西部地区。
适用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福建的厦门和海南省是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但广东两翼和山区既不是经济特区,也不属于西部地区,不享有国家的税收优势。
1.4.2承接产业转移空间距离成本高
山区和粤西距离珠三角较远,交通不发达,相对闭塞。
空间距离成本的高很大程度影响企业选择不进入该区域投资。
(比如湛江,作为湛江人,我深有体会,从广州始发走高速也要5、6个小时)
1.4.3从目前各地区的人才和科技实力来看
湖南和四川的科技实力要优于广东其他地区。
湖南和四川的高等学校数分别为99和68。
四川有科研机构800多所(家)跨国公司在四川设立研发机构【6】,其中包括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四川研发中心,法国阿尔卡特全球光通信研发中心,爱立信成都研发中心等等。
周边省区具有优势的产业对珠三角的相关产业转移必将形成拉力,对包括湛江在内的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带来挑战。
1.4.4工业基础弱
相比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广东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弱,尤其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省区,走的基本也都是发展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但总体而言,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如湖南在农副水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方面,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封装方面已具有产业优势;广西在铝加工、电力、生物制药、食品方面,云南在烟草、磷化工等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四川的机械加工、电子制造、冶金化工等产业更是实力雄厚。
1.5.对于省内产业转移的思考
1.5.1省内产业转移能实现双赢
如果不能解决省内产业转移瓶颈,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转入地将丧失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地区则缺少可以控制、可以了解信息、可以承载产业转移的平台,从而导致:
企业向外转移的成本将会更高;由于信息不对称,转出企业对新区域的商务和投资环境不完全熟悉,迁出动力不足;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周期更长,影响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
1.5.2双方政府引导共建两地产业市场通道。
转出地由于市场培育早,产业链成熟,随着企业向转入地转移,转出地的部分产业环节将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市场引导,就会出现本地产业市场萎缩,从而使长期培育的市场失效。
而转入地由于产业较新,市场不完善,特别是受要素市场影响较大,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大发展,需要借助转出方产业市场才能形成增长极。
因此,建立两地产业市场通道,是双方政府要实现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策略。
1.6.对策
1.6.1.做大县域、镇域经济,提高区域承接能力
县域、镇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承接能力。
区域承接能力的提高要遵循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通过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极的培育,做大做强县域、镇域经济,使其成为区域增长极,进而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1.6.2.加快快速交通网络建设,降低空间距离成本
空间距离成本的高低是企业选择是否进入该区域的重要参考。
《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
”广东欠发达地区应借此机遇加快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努力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距离成本利用比较优势,优化政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产业承接。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产业转出地区对产业承接地区的制度环境要求会越来越高。
因此,作为承接地的广东欠发达地区出台必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是必须的。
1.6.3.改善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
人才为事业发展之本。
产业转移项目企业在承接地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广东欠发达地区要积极改善教育结构,突出加强职业教育。
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培训中心和职业教育相关机构的作用,积极采用代理培训、定向培训、在岗培训、技能培训、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积极为钢铁、家电、农海产品加工等转移企业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各类人才,同时制定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的优惠政策,以增强转移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外来企业提供素质合格员工和智力支持,
1.6.4.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
应把珠三角先进的体制机制和管理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并加以创新.创造出东西北地区招商引资的新优势,
1.6.5.遵循规律.以形成完整产业链为目标推动转移、招商引资。
各产业转移园区应全面深入分析影响当地招商引资的主要因素,按照构建和完善产业链的思路.有针对’胜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招商,通过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带动多家配套企业跟随入驻产业转移园区,大力提高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1.6.6.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
重点应加快建设包括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产业检验检测.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法律.物流等支撑体系。
特别应针对东西北地区物流成本较高的劣势.加强区域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适应产业转移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2.省际产业转移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总体面积约为2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以上。
2007年底,11个省区人口46601万人,约占全国的35.3%;GDP总量为68344亿元人民币,约为8293亿美元。
预计到2010年区域GDP总量将超过一万亿美元,超过目前加拿大的经济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两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目前的生产水平【7】。
由此可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1省际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2.1.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极明显的高低差异,这种差异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
广东的经济总量以绝对优势高于其他省区,在2007年达到了25968.55亿元,是GDP最低的贵州的10倍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显示,广东、福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远超过其他内地省区,达到了20000元以上,其余七省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又属西南四省区为最低。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人均GDP分别仅为广东的37.66%、36.47%、31.92%和20.48%【8】。
泛珠三角经济圈内各省区经济实力有着明显的层次分布:
广东、福建人均收入高,经济实力雄厚,为第一层次;湖南、海南为第二层次,经济发达程度不如上一层次,但有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支撑;江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为第三层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缓慢,也是全国最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
泛珠三角经济区内存在明显梯度。
2.1.2西部丰富
的资源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满足珠三角地区扩张经济腹地的迫切需求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作为改革开放前瞻阵地的广东则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泛珠三角区域内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1)从劳动力来看,2004年西南四省区人口占整个泛珠地区的48.15%,其中仅四川就拥有8725万人口。
(2)从自然资源来看,西南四省区有丰富的亚热带资源,林、果、药材、烟草、农副产品富足,且矿种数目多样,储量大。
据统计,在滇黔境内有优质磷矿储量4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煤炭储量96亿吨;广西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十大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
这些资源条件为供应充足的工业原料提供了保障。
水电的匮乏是广东重型产业升级的“瓶颈”,而让西南地区充足的水资源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的能源整合便成为最切实际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商机所在。
(3)从地缘优势来看,广西、云南与东南亚地区山水相连,拥有我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战略通道。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市场下,广东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互补空间。
2.2产业政策
在2004年6月3日落幕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各成员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推进区域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中央政府分别与港澳签署了CEPA,承诺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制度保证。
2.3.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
在两地区域梯度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设想中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在两地间却并未显现。
诚然,珠三角已有部分企业在泛珠三角区域进行了投资,对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总体上并不大。
迄今为止,部分在珠三角已缺乏生存空间的产业,也没有出现整个产业向湖南转移的现象,更不用说在两地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4.瓶颈
2.4.1文化的差异
内陆文化与沿海广东开放的文化截然不同,就拿湖南来说,传统的湖湘文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呈现出自给自足、封闭内向的特征。
湖湘文化的这种特征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形成了在湖南人潜意识里还存在“关起门来搞经济”的思想,缺乏对外经济交流的主动愿望,区域经济合作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湖南门类齐全的产业格局,产业呈现“省内循环”态势,对外依存度低,企业与外部联系不够。
而这种内向封闭的自给文化对湖南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有着致命的伤害。
2.4.2交通障碍
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相比,湖南对接港澳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障碍,主要由于是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仍不发达,特别是连接泛珠三角区域与港澳珠三角两地的交通滞后,导致港澳珠三角产业向湖南转移的成本高转移。
2.4.3经济体制的差异
处于东部的广东、福建因改革开发风气之先而市场体制发育较为完善,市场化水平较高,处于中西部的湖南等8省区则处于加速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封锁、地方分割等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宜的行为依然存在。
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使生产要素无法顺畅流通。
2.5对策
2.5.1.增强辐射力。
建立次辐射中心,实行点面结合的产业转移战略。
泛珠三角的整体发展取决于这个经济区辐射能力的大小,辐射能力越强,产业发展越快,综合竞争力就大。
这种辐射除了首先依靠粤港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要求各省区在发展战略、产业方向、市场体系、观念制度、政府职能、基础设施、文化发展上实现对接,破除各省范围广大,省情复杂的障碍,在统一合作中形成统一的理念,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核心支持。
2.5.2.加大整合力,做好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
泛珠三角应有统一的产业政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也必须考虑其他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工和变化状况,并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最好能有中央牵头,产业立项尽量多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既符合国家政策,同时又具有9+2的区域特色。
2.5.3.运用协调力,减少地区间的摩擦,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和配套机制,否则难以解决各省区各自为政、争抢夺利的行为。
也会给泛珠三角的合作带来巨大的内耗损失。
参考文献
【1】费茸.“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区域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潜力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6)
【2】南方日报.前三季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产值逾千亿,2010年12月01日08:
56:
17
【3】汤健雄.人民币升值加速珠三角外向型产业转移【J】.生产力研究,2009,(08)
【4】吴汉贤,邝国良.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5】张玉梅.关于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J】.开发研究,2009,(03).
【6】周亚明方鹏周宇飞.泛珠视角下湖南承接港澳珠三角产业转移障碍因素分析.珠江经济,2007,191(7).
【7】马颖,刘建钢."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2)
【8】马颖,刘建钢."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州 产业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