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502904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4.95KB
《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资料.docx
《《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资料
《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资料
※有关公体的主观问题
一、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是什么”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专政的最大特点:
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的特点
⑴广泛性。
表现在:
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②主体的广泛性。
⑵真实性。
表现在:
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②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5.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⑵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⑶监督权。
6.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⑵遵守宪法和法律
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⑷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容、基本容
主要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
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9.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
⑴通过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⑵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决策
⑶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决策
⑷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决策
⑸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10.监督的多种方式
⑴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监督
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⑷监督听证会、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二、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为什么”
1.我国公民为什么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
⑴我国是人民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⑵我国人民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⑶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⑷我国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2.公民参与决策的重大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我国发展基层的意义
可以扩大基层,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工作。
4.中学生参与管理的意义
中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5.实行监督的意义
实行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6.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①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②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可以真正地享受生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三、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怎么做”
1.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
2.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⑴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⑵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⑶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3.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公民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⑴应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依法行使公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⑵应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法律、法规、程序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有关政府主体的主观问题
一、我国政府的“是什么”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保障人民和维持国家久安——政治职能(包括两方面:
对人民实行,对敌人实行专政)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仅仅是指经济领域)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A.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科学文化建设——科、教、文、卫、体等事业)
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设施建设;医疗水平;社会保障;人口;环保)
(注1:
国家职能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其他如:
政党、人民政协、村委会、民间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活动都不是国家机关。
注2:
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
2.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政府的管理(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
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3.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
为人民服务
原则:
对人民负责
5.政府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我国政府的“为什么”
1.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⑴我国是人民专政的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⑵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⑶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⑷这样做是政府履行某某职能的要求
⑸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⑴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⑵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⑶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政府权力的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
⑴必要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⑵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只有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
①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我国政府的“怎么做”
1.政府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⑴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⑵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政府应该怎样依法行政
⑴依法行政的具体要:
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怎样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⑴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⑵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部的监督有:
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部特别机构如监察、审计、法制部门的监督。
4.应怎样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的。
※有关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社会主义政治的“是什么”
1.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⑶容与形式的统一。
即真实性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利与义务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政治的“为什么”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⑴这是由我国人民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⑵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决定的
⑶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怎么做”
☆我国应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机关
是国家权力机关。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是什么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注意:
不能表达为人大的职权,地方人大没有立法权)
⑴立法权⑵决定权⑶任免权⑷监督权
4.人大代表的职权有哪些
⑴审议权⑵表决权⑶提案权⑷质询权
5.人大代表的职责(义务)有哪些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实行集中制。
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8.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源于人民,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9.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容:
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⑵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⑷实行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为什么”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专政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和最好的体现。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⑶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有关中国共产党主体的主观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什么是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
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⑴科学执政含义:
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专政、坚持和完善集中制,以发展党带动人民,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⑶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化。
⑷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7.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就是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8.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哪些思想理论构成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0.理论的主题、核心、精髓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容、关键、本质、核心
容: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
是坚持与时俱进
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核心:
坚持党的先进性。
1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3.科学发展观的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4.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论和实际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6.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党派是参政党。
⑵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⑸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18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⑴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⑵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⑶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⑷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中国共产党的“为什么”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这样做?
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⑵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⑶这是党科学执政(或执政、或依法执政)的要求
⑷这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⑸这样做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⑵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⑶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⑵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有关民族区域自治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是什么”
1.我国已经逐步形成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和各民族
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的基本原则。
⑵关系:
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民族自治机关是指什么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注意:
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容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方面?
是自治权,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6.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那几级
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7.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为什么”
1.坚持民族团结原则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必要性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⑴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和有着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决定的。
①我国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现实情况)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社会和政治基础)
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民族自治地方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⑴我国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⑵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⑶某某地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党和国家及较发达地区采取了积极的帮扶政策
⑷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怎么做”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国家的角度:
⑴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⑵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公民的角度:
⑴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⑵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有关政策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政策的“是什么”
1.我国政策的主要容
⑴实行信仰自由
⑵依法管理事务
⑶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⑷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依法管理事务的目的
为了保护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进行的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进行的渗透。
二、政策的“怎么做”
☆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
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⑵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⑷崇尚科学,坚信无神论,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有神论。
※有关国际社会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国际社会的“是什么”
1、国际社会的成员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权国家,第二类是国际组织。
其中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主权的特征
对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4.主权国家的权利包括: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5.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包括: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6.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照活动区域分:
世界性和区域性。
按照主体构成分:
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7.国际组织的作用
①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和合作;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8、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
⑴性质:
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⑵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⑴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⑵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⑶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⑷禁止对其它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⑸集体协作
⑹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⑺不干涉任何国家的政。
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生活 主体 主题 分类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