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499419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31.66KB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
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
究竟怎样才算“美”呢?
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
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
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
”他不外是回答说:
“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
英国十九世纪学者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能受罗斯金的青眼,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
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
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
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
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
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
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
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
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
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
“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
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
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
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
所以就美感说,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
但是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路。
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
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
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
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
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一项是()(3分)
A.通常人所认为的“美”就是指“愉快”,就像一幅画在一个小孩或未受艺术教育者面前受到的评价一样。
B.罗斯金曾告诉他人说,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C.《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会获得罗斯金的青睐,却不会失去艺术上的美感。
D.英国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虽然替它们勉强定义其区别,却又与事实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罗斯金测量艺术作品是否“美”的标准,是血色鲜丽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引诱性,但是艺术作品的“美”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可知罗斯金对“美”的评价是错误的。
B.作者在文中引用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不管是“低等感官”还是“高等感官”,都能获得美的感受。
C.看血色鲜丽姑娘,有的人会产生美感,有的人不会产生美感,而欣赏希腊女神雕像则会普遍产生美感,所以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感价值更高。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目这样的“高等感官”得来的,有些也只是快感,而“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感觉也并非不能产生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境界中才能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D.与“反省”不同,“直觉”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而愈是沉浸在欣赏中,“直觉”的美感就愈容易消失,得到的就是“快感”了。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题干要求筛选的是“不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一项,C项所述是作者列举的一个例子,用以说明有些艺术形象虽无“快感”,却有不可忽视的“美感”的道理,显然是把“美感”和“快感”严格区分开来了,而其它三项都是“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
考点:
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
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
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
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
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D项“而愈是沉浸在欣赏中,‘直觉’的美感就愈容易消失,得到的就是‘快感’了”无中生有A项见第三段,B项见第四段,C项见尾段。
考点:
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鸿门宴》中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9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4.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卫士仆地(仆人)B.刑人如恐不胜(胜利)
C.常以身翼蔽沛公(用,拿)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樊哙覆其盾于地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客何为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窃为大王不取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越国以鄙远
6.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有谋略、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珏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分)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5分)
【答案】
4.B
5.D
6.B
7.
(1)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2)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解析】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B项“刑人如恐不胜”的“胜”,结合“刑人”理解,杀人的意思,所以“胜”应该译为尽、完。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字意和用法。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答题时要把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
D项介词表目地。
A项介词,在;对,介词。
B项判断动词:
是;表被动。
C项通否:
如若不然;表否定。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B项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暗示项王下决心杀刘邦。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中固定人名字保留“范增”“项王”等,“数”译为多次,“目”译为使眼色,“示”译为暗示,“默然不应”译为沉默着没有反应。
第二句中“举”译为杀尽,“胜”译为用尽,“叛”译为背叛。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
"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
"项王说:
"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
"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
亚父就是范增。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
"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项庄就进去敬酒。
敬完酒,说:
"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项王说:
"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问:
"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张良说:
"很危急!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樊哙说:
"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
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
"客人是干什么的?
"张良说:
"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王说:
"壮士!
赏他一杯酒。
"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项王又说:
"赏他一条猪的前腿。
"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
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
"壮士!
还能喝酒吗?
"樊哙说:
"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怀王曾和诸将约定:
'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项王没有话回答,说:
"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8.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试作简要分析。
(5分)
9.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什么感情?
﹙6分﹚
【答案】
8.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9.以动衬静。
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
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
【解析】
8.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意象及意境。
首先立足全诗,找出意象,意象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本诗的意象主要有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
塑造的意境,注意抓住意象的修饰形容词,组织语言,结合题目及注释内容概括。
本题为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答题的思路如下: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
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注意常见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
本题以动衬静。
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3)《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答案】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何陋之有?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
“湘”、“橘”、“洲”、“萧”、“陋”等。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
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
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
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
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
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
来,我敬你。
”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
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
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
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
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
”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
“哪有?
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
”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
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
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
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教这忙教那,一忙就是十六年。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
”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
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
“谁的电话?
毛毛吗?
接吧!
”
主任一接通就说:
“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
”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
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
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
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
“我家小若的!
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
”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
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
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
“是婆娘的。
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
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
小若吗?
接吧!
”主任说。
老葛摇晃着接电话:
“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
”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
“谁的电话呢?
”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
“讨债的,别接!
”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
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
“喂,这个月打一千!
”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
“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
“看到信息了吗?
打一千一!
”老葛气急地说:
“打错了!
”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
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
“讨债的,别接!
”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
小学时“我得了第一,汇二百”,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
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
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葛活得极其不男人”,因为女儿学习开销大,而老葛为了孩子,不得不辛苦工作,不抽烟不喝酒,活得不像别的男人那样洒脱。
B.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C.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D.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E.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
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2)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6分)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6分)
(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1)答C得3分,答A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
(2)第一问,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
第二问,这样构思的好处在于:
第一、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叙述不蔓不枝。
第二、父亲关心女儿,女儿却非常冷血,明暗双线形成互补对照的关系,使小若和老葛的形象更为丰满。
第三、小若的冷漠,是父亲老葛多年教育的结果,这样处理,使小说的主旨更为深刻丰富。
(3)①任劳任怨。
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周口 中英文 学校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