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docx
- 文档编号:748059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8.22KB
论语中的成语.docx
《论语中的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成语.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成语大全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究竟有多少个?
有说200多的,有说400多的,不管是哪个吧,这个数量都是够惊人的。
要知道《论语》本身不过15836字,却为后世贡献了如此众多的成语,不能不说是一部丰富的思想宝库。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成语大致有以下四类:
1、来自于引用,但经过《论语》才广为流传。
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一部分占少数。
2、来自《论语》本身的固定词组,未经删、补、改、移,保持原貌。
但意思在演变中可能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占大多数(未经统计,感觉如此)。
如“不亦乐乎”即为原文中的一个词组。
3、来自《论语》本身,经过后人的提炼和加工,成为新词。
这一部分也不算少。
如“犯上作乱”,由前后两句话各取两字组成。
原文《论语·学而》: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4、后人注释论语,取义成之。
如“理屈词穷”为宋·朱熹集注:
“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原文为《论语·先进》:
“是故恶夫佞者”。
——————————————————————————————————
《论语》九大成语之最:
1、出成语最多的篇:
述而篇第七,共30个。
2、出成语最少的篇:
尧曰篇第二十,为4个。
3、出成语最多的章:
季士篇第十六第一章,即16·1,为10个。
这一章的字数本来就等于别的好几章。
4、出成语最少的章:
1个,如果不算那些不出成语的零蛋章。
5、出成语最多的一句话:
6个,《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
6、最短的成语:
几个字算最短?
7、最长的成语:
这个有,12个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还有一个【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16个字,尚未找到确证。
8、用得最多的字:
“一”。
声明:
我可没数过,信不信由你。
9、最有名的一句成语:
……等调查后再说。
——————————————————————————————————
好了,下面开始数数。
看看你知道几个?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论语·学而》(1·1):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
《论语·学而》(1·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1-3、【犯上作乱】——犯:
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1·2):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1-4、【巧言令色】——巧言:
花言巧语;令色:
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1·3):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论语·学而》(1·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1-6、【三省吾身】——省:
检查、反省;身:
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1·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论语·学而》(1·6):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
“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1·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论语·学而》(1·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1·7):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1-11、【慎终追远】——终:
人死;远:
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1·9):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论语·学而》(1·10):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论语·学而》(1·12):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
奋勉,慎:
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论语·学而》(1·1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1·15):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1-16、【精益求精】——精:
完美,好;益:
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1·15):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宋·朱熹注:
“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论语·学而》(1·15):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
环绕,拱卫;北:
指北极星。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论语·为政》(2·1):
“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2、【北辰星拱】——北辰:
北极星;拱:
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论语·为政》(2·1):
“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3、【一言以蔽之】——蔽:
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论语·为政》(2·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2-6、【不惑之年】——不惑: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论语·为政》(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论语·为政》(2·7):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
2-11、【因材施教】——因:
根据;材:
资质;施:
施加;教:
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
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
“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2-12、【温故知新】——温:
温习;故:
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2·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
《论语·为政》(2·12):
“君子不器。
”
2-14、【周而不比】——周:
亲和、调合;比:
勾结。
关系密切,但不勾结。
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论语·为政》(2·14):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论语·为政》(2·15):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论语·为政》(2·16):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论语·为政》(2·1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18、【多闻阙疑】——闻:
听;阙疑:
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
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
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论语·为政》(2·18):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论语·为政》(2·18):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2-20、【举直措枉】——举:
选拔,任用;枉:
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
废置,罢黜;直:
笔直,比喻正直的人。
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论语·为政》(2·19):
“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
信用;其:
那;可:
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2·2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论语·为政》(2·24):
“见义不为,无勇也。
”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
这个;孰:
那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论语·八佾》(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论语·八佾》(3·9):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
明白;指掌:
指着手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论语·八佾》(3·11):
“或问禘之说。
子曰:
‘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
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论语·八佾》(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
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论语·八佾》(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
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论语·八佾》(3·20):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3-7、【哀而不伤】——哀:
悲哀;伤:
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论语·八佾》(3·20):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3-8、【成事不说】——说:
解说。
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论语·八佾》(3·2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
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论语·八佾》(3·21):
“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
3-10、【尽美尽善】——尽:
极。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形容事物完无缺。
同“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3·25):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论语·里仁》(4·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论语·里仁》(4·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论语·里仁》(4·7):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
4-5、【恶衣恶食】——恶:
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4-6、【无适无莫】——适:
厚;莫:
薄。
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论语·里仁》(4·10):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
4-7、【一以贯之】——贯:
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论语·里仁》(4·15):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
4-8、【见贤思齐】——贤:
德才兼备的人;齐:
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论语·里仁》(4·1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论语·里仁》(4·1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论语·里仁》(4·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4-11、【讷言敏行】——讷言:
说话谨慎;敏:
敏捷。
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论语·里仁》(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之器】——瑚琏:
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论语·公冶长》(5·4):
“子贡问日:
‘赐也何如?
’子日:
‘女器也’。
日:
‘何器也?
’日:
‘瑚瑚也。
’”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论语·公冶长》(5·9):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论语·公冶长》(5·9):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5-4、【朽木不彫】【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论语·公冶长》(5·10):
“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
烂木头;粪土:
脏土臭泥。
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论语·公冶长》(5·10):
“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论语·公冶长》(5·10):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5-7、【敏而好学】——敏:
聪明;好:
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论语·公冶长》(5·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冶长》(5·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论语·公冶长》(5·17):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
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论语·公冶长》(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5-11、【愚不可及】——愚:
傻,笨,及:
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论语·公冶长》(5·21):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5-12、【斐然成章】——斐、章:
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论语·公冶长》(5·22):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5-13、【不念旧恶】——念:
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论语·公冶长》(5·23):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5-14、【安老怀少】——安:
安顿;怀:
关怀。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论语·公冶长》(5·26):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论语·公冶长》(5·27):
“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雍也篇第六》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论语·雍也》(6·3):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论语·雍也》(6·3):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朱熹注:
“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
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
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论语·雍也》(6·4):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周:
接济。
继:
帮助。
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论语·雍也》(6·4):
“吾闻之也:
君子周急不济富。
”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
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论语·雍也》(6·6):
“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邢昺疏:
“杂文曰犁。
骍,纯赤色也。
角者,角周正也。
舍,弃也。
诸,之也。
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
《论语·雍也》(6·11):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论语·雍也》(6·11):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6-8、【陋巷箪瓢】——陋:
简陋,窄小;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
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论语·雍也》(6·11):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
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论语·雍也》(6·11):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6-10、【不堪其忧】——忧:
愁苦。
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论语·雍也》(6·11):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6-11、【行不由径】——径:
小路,引伸为邪路。
从来不走邪路。
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论语·雍也》(6·14):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论语·雍也》(6·16):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
6-13、【文质彬彬】——文:
文采;质:
实质;彬彬:
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论语·雍也》(6·1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论语·雍也》(6·22):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6-15、【先难后获】——难:
艰难,劳苦;获:
收获。
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
比喻不坐享其成。
《论语·雍也》(6·22):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6-16、【乐山乐水】——乐:
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论语·雍也》(6·2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6-17、【从井救人】——从:
跟从。
跳到井里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
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论语·雍也》(6·26):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
6-18、【博文约礼】——博:
广;约:
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论语·雍也》(6·27):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论语·庸也》(6·29):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6-20、【博施济众】——博:
广泛;济:
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论语·雍也》(6·30):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
6-21、【立人达人】——立:
建树,成就;达:
发达,显贵。
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论语·雍也》(6·30):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述而篇第七》
7-1、【述而不作】——述:
阐述前人学说;作:
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论语·述而》(7·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7-2、【信而好古】——信:
相信;好:
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论语·述而》(7·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7-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论语·述而》(7·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老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中的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