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docx
- 文档编号:747524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2.16KB
社会学概论复习.docx
《社会学概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复习
网上作业/试卷2010-2013年,7份/平台期末复习,练习题,指导书
1、单项选择题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康有为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劳动
3、“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4、需要层次论是()初次提出的。
D、马斯洛
5、“工作安定”属于()需要。
B、安全的
6、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C、社会制约性
7、“镜中自我”的概念是()初次提出的。
B、库利
8、“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
B、竞争
9、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春游
10、以下()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B、具体运算
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继续社会化
1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人际关系密切
1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16、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
B、家庭结构
17、下列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D、儿童游戏群体
1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交换关系
19、体现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20、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
B、古典管理理论
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最先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
22、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23、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C、城市化
24、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韦伯
25、阶级的本质就是()。
B、剥削
26、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
C、实用设备
27、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被称为()。
D、制度化优先
28、提出社会失范的是()。
C、迪尔凯姆
29、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C、创新
3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B、形式主义
31、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C、环境问题
32、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
B、相对贫穷
33、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
C、社会福利
34、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
A、维持社会稳定
35、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D、水平流动
36、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D、经济基础
37、“……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A、历史循环论
38、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C、依附理论
39、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
C、《增长的极限》
40、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的出版。
D、《未来社会学》
4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C、《实证哲学教程》
42、理论社会学又称(A)。
A.纯粹社会学
43、文化是指(D)。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44、“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B) B、归属与爱的
45、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A、朋友谈心
46、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B、角色丛
47、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B、角色冲突
48、“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A、享乐主义
49、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B)。
B、主干家庭
50、管理学家(C)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C、麦格雷戈
51、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C)。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5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D、城乡协调发展
5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或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帕森斯
54、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B)。
B、逆城市化
55、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A)。
A、血缘和地缘关系
5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A)。
A、城市社区
57、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D)。
D、农村社区
58、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59、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A、专业化的程度
60、产生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人制的建立的是(A)。
A、阶级
61、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B)。
B、私有制
62、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D)。
D、阶级
63、(D)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D、1956
64、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D)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
65、整合作用是指(C)。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66、“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之为(C)。
C、制度化逃避
67、社会制度之所以能被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名之曰(B)。
B、概念系统
68、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C)。
C、规则系统
6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的理论是(A)。
A、社会失范论
70、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C、积极的控制
71、“手段-目标”论认为,用新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是(C)。
C、反叛
72、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A)。
A、社会失范论
73、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
74、大规模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B)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B、社会关系
75、劳动者在岗但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人浮于事,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D)。
D、不充分就业
76、法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取得报酬或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D)。
D、就业
77、劳动力找不到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这是(D)。
D、失业
78、劳动者在岗但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属于(A)。
A、隐性失业
79、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家庭可能陷入(C)状态。
C、长期贫穷
80、是由个别原因造成的特殊的贫穷现象指(A)。
A、个案贫穷
81、社会工作是指(A)。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82、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B)。
B、社会救助
83、医疗卫生、残疾康复、劳动就业等服务属于(B)。
B、社会福利
84、社会保险属于(C)。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85、1948年,(D)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进入成熟阶段。
D、英国
86、依社会工作的(D),社会工作分为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
D、方法
87、社会工作产生于(B)的西方社会。
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88、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C)。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89、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C、社会均衡论
90、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是(A)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
91、世界文化发展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这是(A)观点。
A、文化类型说
92、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C)。
C、索罗金
93、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B)。
B、垂直流动
94、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C)。
C、垂直流动
95、按流动( C)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流动。
C、主体
96、《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
B、托夫勒
97、社会趋同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B)B、丁伯根
98、“后工业社会”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A)A、贝尔
99、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A)。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100、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
(B)B、依附理论
101、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A)A、普雷毕什
10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
D、米德
103、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B、计划生育
2、判断题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对)
2、马斯洛认为所有人的需要都必须按照五个等级顺序逐级上升。
(错)
3、马斯洛认为人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种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
(对)
4、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对)
5、时尚是一种集体行为。
(对)
6、特殊社会化由特定机构对越轨者进行世界观改造。
(错)
7、岗位培训属于再社会化。
(错)
8、所有家庭都具有生产的功能。
(错)
9、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正式控制维持。
(错)
10、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对)
11、科层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对)
12、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错)
13、韦伯的阶层论从多维度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研究。
(对)
14、阶级划分主要取决于领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
(错)
15、越轨就是犯罪。
(错)
16、越轨的界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文化、具体的情境中是不同的。
(对)
17、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等。
(对)
18、二十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区发展实践。
(对)
19、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
(错)
20、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丁伯根。
(对)
三、名词解释
1.社会: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
是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
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优势需要:
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
6.社会交往: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7.角色冲突:
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8.社会化:
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9.再社会化: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10.个性:
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1.初级社会群体:
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2.家庭结构:
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
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
13.社会组织结构:
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
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科层制:
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15.社区:
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6.人文区位学:
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7.城市社区: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18.过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
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9.社会分化:
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
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20.社会分层:
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21.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2.剥削:
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23.社会制度:
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4.规则系统:
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25.社会控制: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6.社会舆论:
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括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
27.越轨行为:
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28.社会问题:
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9.社会解组:
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0.就业问题:
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31.贫穷文化论:
是从文化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文化即贫穷文化。
32.社会保障:
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33.社区组织:
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34.社区发展:
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35.社会工作:
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36.社会变迁:
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37.生活方式:
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38.社会流动:
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
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39.社会革命:
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40.社会现代化:
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41.世界体系论:
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
它认为整个世界构成一个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的。
42.“第三次浪潮”:
啊·托夫勒认为人类经过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信息社会或智力社会。
43.社会趋同论:
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互相吸收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44、制度化优先:
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
45、竞争:
指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46、合作:
指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而互相配合的相互作用方式。
47、自致角色:
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8、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
49、民族性:
指人的个性中具有共性,这种共性扩展到一个民族,便称之为民族性。
50、邻里:
指在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
51、X理论与Y理论:
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
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与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51、社会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52、全球发展理论:
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其认为全球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表明了人类已经开始站在新的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来解决那些最复杂并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
53、“后工业社会”论:
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
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54、罗马俱乐部:
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
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企业家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共同发起组织。
该俱乐部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并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运用各种科学知识综合那些复杂问题。
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前途上持悲观态度。
55、社会群体:
指人们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联结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
56、《群学肄言》:
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
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
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
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57、文化:
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58、角色扮演:
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59、“镜中自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60、家长制:
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四、简答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答: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3)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答:
①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②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③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答:
(1)人类离不开交往。
(2)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已。
(3)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4)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013-01/2012-01/2010-07/2010-01)
答:
(1)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3)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因此,如何通过社会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提供角色人选。
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5、简述初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概论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