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docx
- 文档编号:7473325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32KB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docx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土木四班1005010121 梅成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
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波耳兹曼与吉布斯的工作。
波耳兹曼曾经说过:
“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
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
”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
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
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
让我们拿物理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92. 作者:
倪丹丹
日期:
2011-12-22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老师在视频中提到了物理学之美,其中着重在介绍物理学结构之美时,提到了每个学习物理的学者对于物理学认识不同,从而研究方向不同,导致研究方法也有所差异,故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其中举了狄拉克的例子。
狄拉克在20世纪时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轻松解释了为什么电子会自旋的难题,发现了电子带有负电这一当时让人们不敢相信的结论,但他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对追求真相的执着,他不畏强权,靠自己的独特思维,终于向世人论证了这一研究结果,从而使物理学迈向了新的纪元。
还有同一世纪量子力学的诞生也让今天的科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振宁老师对于物理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有眼光,能坚持;而又有很大的力量,那么我想他的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杨振宁先生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不仅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科技事业,而且深深思考着祖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他对物理教育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发人深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吸取。
一、物理学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的科学
杨振宁先生认为虽说“四大力学”是物理学的骨干。
不过,物理学不单只是骨干。
只有骨干的物理学是一个骷髅,不是活的。
物理学需要有骨头,还需要有血、有肉。
有骨头又有血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
二、推崇通才教育
杨振宁先生认为确实有许多人,他们的成就,就是因为没有人做过的,是从前的人所没有做过的。
既是从前没有人做过的,那就代表今天根本没有这些专业,把学生们都限制到狭窄的既有专业中是很不好的。
”像费根邦这样的才能,在一个专业体制的大学教育之下很难发挥出来。
因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非常之多,同一个学科里面就会分出来很多分支。
物理学中大约有15个很重要的枝节,这15个枝节之中,有很多都是在30年前不存在的,这就表示科技正在蓬勃地向新的领域进展。
所以,通才教育是科学综合化的必然要求。
三、倡导渗透性学习方法
他把学习方法划分为“推演法”(有时也称“演绎法”)和“归纳法”。
他说,在西南联大,他跟吴大猷研习分子光谱学与群论之间的关系,研习的方法主体是推演法,即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
而泰勒着重的是归纳法,是从物理的现象引导出数学的表示。
归纳法的起点是物理现象,从这个方向出发,不易陷入形式化的泥坑。
他曾说过:
“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
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
”
四、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创造能力
杨振宁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
“中国有不少学生,确实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物理学、旧的物理学以及跟实验完全没有关系的方向去了。
”他一再强调,物理学是一个多方面的学科,是一个活的学科,而不是一个死的学科;是一个新的学科,是一个跟实验非常接近的学科,而不是整天在公式内打滚的学科。
他在中国科协2000年年会上谈到世纪之交的科学发展趋向时,认为新的学问与旧的学问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今天面临着以后30—50年的发展,整个世界知识的重心是从爱因斯坦的传统的知识渐渐地向爱迪生所要求的知识方向转移”。
所以,随着科技的转型,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
93. 作者:
施玮玮
日期:
2011-12-22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杨振宁教授的这场名为“谈美与物理学”的讲座是杨教授为了庆祝母校九十周年而回到清华进行的。
杨教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这是我们所了解到的杨振宁。
从杨教授的讲座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教授严重的物理学是充满美学的,这个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实验领域、唯象理论和理论架构。
杨教授学习物理并不是一开始的决定,起初其父建议他学习化学,好为中国发展做贡献,但是杨振宁教授在完全没有接触过物理的前提下,学习了一个月的物理,发现了物理的美,发现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
就是这个对物理领域的求知欲和这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杨教授能在物理学这条路上走得如此出色,如此长久。
无论是牛顿的运动方程,麦斯威尔方程还是爱因斯坦的侠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等等,在我们眼中枯燥乏味而难懂的物理学知识,在杨振宁教授眼中却犹如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般美丽。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为什么平时我们一学习物理就觉得物理难,觉得不会做题,就是我们看待物理的心态不对。
杨教授把物理当做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工作,尤其是那些繁琐的公式,在杨振宁教授眼中更是存在着别有一番滋味的魅力;而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必须要过的课程,差异可想而知。
学完这个学期,我们的大学物理课程已经告一段落,从中学到现在,不说时间长,但也已经好几年,但是我们却依旧没有将这门课程学习好,就是因为一直抱着“物理是难学的,物理是无聊的”的心态,在这场讲座中,杨教授最后那几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杨教授觉得学习物理的人会觉得那些方程都是像诗一样的,对他们的没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性以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无法估量和丈量的。
有句很俗套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直都懂得这个道理,却一直没有把这个道理实用起来,所以俗套也好,真心也好,向杨振宁教授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他的知识渊博,更是学习他身上那种对物理学的热情和坚持。
94. 作者:
乔乔
日期:
2011-12-22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水工5班乔乔1002010503
闲暇时刻看了《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这个视频,的确是个很不错的视频。
物理学固然不是美学,但物理学中包含着美。
由于物理学所反映的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性,因而它也就同时展现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
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
所以,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些理论具有美学价值。
对于一个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否的衡量,事实上就是对它的美学价值的衡量,因为这就是衡量它给原本是混乱的东西带来了多少和谐。
杨振宁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
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
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
由此可见,杨振宁教授对物理的热爱,我们也应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物理。
95. 作者:
刘思妤
日期:
2011-12-22
水工五班刘思妤100201050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物理的世界并不是枯燥的,当你发现她的美后,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宇宙的一切,才能真正懂得这些物理规律。
“美与物理学”,虽然我的道行很浅,但是还是有着这样一种基本的模糊的感觉,物理,作为一门学科,自然科学,与自然界的大条规律、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史一致的,相互协调,并于协调中变幻出独有的美。
美是自然,美是世间万物,美是思维。
杨振宁教授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回到清华,从而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
教授的母亲只是一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
但是杨振宁从她那里学到3000个汉字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有无比的力量的。
他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用他的一生讲述着物理这个感性的词语,他也不止一次的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前人所没有完成的创举,他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他以自己的体会深入浅出的谈论了物理学的种种美的所在。
他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狄拉克。
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
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
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
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第二方面是海森伯。
海森伯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振宁教授说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
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海森伯的文章则完全不同。
二者对比清浊分明。
你甚至想不到有什么诗句或成语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才的独创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乱摸索的特点。
第三部分他从物理和数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狄拉克和海森伯的文章和研究是不同的。
他还把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比喻为两片重叠在一起的树叶。
这也是物理学美的一个体现。
第四部分为核心,就是美和物理。
他说物理学的方程和诗一样:
它们的内涵往往随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他觉得人们对于物理的美的认识应该是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在我看来,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对于物理的美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能把物理学的美,同我国的传统文化诗句联系在一起。
他对于物理学美的理解是其他人所无法比的。
可以说,只要我们真正放下心来研究物理学,我们会发现,其实它是很美的。
96. 作者:
沈莹华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一班沈莹华1003010135
通过阅读<<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我了解了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与物理充满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美。
比如说庐山瀑布,无数年被人们所欣赏,赞叹,歌颂,人们惊叹它直下三千尺跌宕,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它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不正是地球引力吗,因为地球引力,所以水往下流,瀑布才可以形成。
由此可见,美的出现离不开物理。
我认为,物理的本质是研究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数物理学家发现各种现象,而后通过现象发现各种定律,而这些定律就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所要遵守的规则。
何为物理,发现万物的规律为物理,发现世间的规则为物理,而发现美只是其中的一点附带罢了。
97. 作者:
张帆一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四班 张帆一 1003010435
4月26日,杨振宁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而回到清华,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
一本科普书带给12岁杨振宁诺贝尔梦
杨振宁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她只是一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
杨振宁从她那里学到3000个汉字和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童年的他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至少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
1929年,在他7岁时随父亲来到清华,开始在清华园内读小学,自称“清华的每一棵树都爬过,几乎每一棵都研究过。
十二三岁在崇德中学(现在的北京第31中学)念书的时候,喜欢东看西看。
有一天发现一本“神秘的宇宙非常有意义,书中讲述了20世纪到当时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一些物理学的现象和理论。
他回家就和父母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身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子,没有读数学呢?
杨先生解释,因为父亲杨武之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地把实际的事情搞上去,所以建议他读化学。
在报考大学之前,由于中学没有学过物理,杨振宁于是闭门一个月自修物理,竟然发现物理十分有意思,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就转到物理系学习。
在西南联大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课程,又教了几年书,随后决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杨振宁之所以选择这所大学,不仅仅因为是他父亲的母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费米在那里教书。
每一个科学家都有独特的治学风格
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大学生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话:
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
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
也许有人认为,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怎么可以称之为风格?
杨振宁以物理学为例来说明科学家是有风格的。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与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结构不同的美与妙感受有不同的了解。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堡的风格就不相同。
狄拉克方程式奠定了今天原子和分子的基础,解释了无数的物理化学现象。
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狄拉克的特点:
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
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
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杨振宁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
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
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
“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成为20世纪物理学几个重要发展之一。
38年以后科学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
海森堡说:
“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
你没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
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人堕入雾中,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走,然后你忽然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工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于是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头。
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
因为虽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
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
”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摸索前进的情形。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
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
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
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物理学有三个层面的美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
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
从一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
小时候看虹和霓,只是感觉很美,长大以后会做实验了,可以测量出虹是42度角,霓是50度。
再后来继续观测,虹是红在外紫在外,霓正相反。
这个非常美好的现象是实验的美。
进步到唯象理论,你又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虹与霓?
因为太阳光在水珠里面有全反射的原因,一次全反射产生虹,两次全反射产生霓。
根据全反射的计算,同样可以得出虹是42度角,霓是50度角的结论。
这是唯象理论的美。
任何学生第一次计算出这样的结果以后,不可能没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认为这真的是妙不可言。
可是仅有这个还不够,为什么会有折射,为什么会有全反射?
这些要到理论架构,到了麦克斯韦方程式出现以后,知道为什么会有折射,为什么会有全反射,把它的根源找出来,这是更高级的美。
能准确描述复杂现象才是物理学的美
杨振宁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
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
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例如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时,并未完全了解到里面的含义。
只是近三四十年以来,通过宇宙学研究人员的发展,比如说黑洞,里面有新的、现在还没有了解、非常深邃的内涵。
这个与诗一样。
10岁时读的诗往往到20岁时还不完全了解。
描述一个学物理的人在了解一个基本结构的时候,其感受最好能用诗来描述。
犹如200年前的这样一段话: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应非是刹那时光。
牛顿故去时,一个大诗人蒲柏写了一段悼词,杨振宁将它翻译成: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真光明。
这些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物理学的美,当然很好,可是不够。
杨振宁说,对于物理学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知道将那么复杂的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还有一些感受,这个感受是诗人没有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光明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宇宙秘密时候的味觉感,犹如高飞克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和最终极的美。
98. 作者:
耿亮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五班1003010529耿亮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的想象与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有本质区别。
但它们是可以相通的。
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
科学想象(比如科学假说)往往是充满激情的想象,是超越逻辑的想象甚至是幻想。
科学实践也表明,某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都与科学家丰富的、充满激情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某种程度上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杨振宁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
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
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例如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时,并未完全了解到里面的含义。
99. 作者:
何才炯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风动1班何才炯 1005050144
物理学的美感,有点带拟人化的说法,却给物理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
正如杨老先生所言,物理学是具有美感的,接近它,你会发现它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带着你不但的深入、研究。
杨振宁先生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
第一是实验的领域,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到不同的启示。
光有不同的神奇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人们能用肉眼看见、触觉感觉到的的太阳光到我们所不能看见的红外线、紫外线,都能给我们制造出不一样的美感:
彩虹、霓虹……不过,我更喜欢的是有关于原子、中子、电子等的现象,它们的微小、不可察觉,却又无处不在,裂变、聚变、跃迁…它们有自己活动的领域,神奇又特别。
第二是唯象理论,似乎每一个现象都可以通过各个理论来解释,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来知其所以然,找出它的根源,而在找寻这些原因的过程中,你又会体会到一种叫做“妙不可言”的感觉和兴奋,这就是物理更高级的美。
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
杨振宁先生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
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
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深入地了解物理,你会发现它如诗一般美丽,那一沙一世界中,蕴藏的,是自然的美,物理的美,自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企及到那个高度,但是,物理那妙不可言的美感值得我们一步步地探讨、深入。
100. 作者:
林天宇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2班林天宇1003010225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在讲座中,杨振宁通过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的对于电子和反粒子研究的经历开始,说明了物理探究到被大家慢慢接受中的一步步过程和坎坷。
科学就是经历不断的探究,完善才能够铸就更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而在研究过程中,也要注意很多的细节之处,比如,狄拉克的文章就没有很多的弯弯道道,而是简单、直接、通俗、易懂。
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
当时,狄拉克为了自己心中的理念,不顾其他科学家的冷嘲热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努力地去证明它,而最终的现象也证明了他的理论是对的,如果当时狄拉克没有无视这种无形的压力而放弃的话,今天的历史上就会少了这光辉的一笔。
另外,还有海森伯这位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而他的重要贡献,就是使量子力学这项伟大的发现和创造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向着从前从未有过的方向走,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
在这方面,海森伯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在大家迷惘的时候,他做出了一篇文章,将研究推向了量子力学这个独特的、崭新的领域。
所以,观看了这场讲座之后,我发现,物理是美丽的,不仅仅是它那一个个简单、完美的自然规律,更加是历史上对于物理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位科学家。
任真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振宁 物理学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