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育点燃智慧与美德.docx
- 文档编号:746986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84KB
让科学教育点燃智慧与美德.docx
《让科学教育点燃智慧与美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科学教育点燃智慧与美德.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科学教育点燃智慧与美德
让科学教育点燃智慧与美德
川大附小胡晓川
曾看过一部电影叫《波斯王子》,电影中的这个波斯王子并非皇室血统,是波斯国王在一次游街的时候,看到的一个街头孤儿,这个十来岁的孩子看到官兵欺负一个弱民,竟然挺身而出,在众目睽睽之下带弱民逃脱。
国王静静地看着事件发生,众人都认为这个孩子与皇权作对,定将被诛,但国王却难掩对这个孩子的喜爱,将孩子带入皇宫封为王子。
而这个孩子长大后不负国王所望,在黑暗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保住了国王的政权,还赢得了爱情。
我来想想假如我是这位国王,我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些什么呢?
那就是——善良、正义、勇敢、独立、自由、民主、平等。
如此美德集于一身的孩子,我没有理由不爱他,甚至为他而感动。
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对自然勇敢探索、对世界有独立看法、对真理自由追求,从而展现每个人人格的平等、人性的民主;而科学最终也是为了帮助他人,造福人类,是人类善良、正义的体现。
在我心里,科学精神就是与“邪恶”战斗的一把利剑。
而科学教育,就是要我们把这把“利剑”交给孩子们。
而我作为教师,我的手中有无数的孩子在成长,“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我的责任就是将这些美德在孩子的生命中盛开,并让这些美德可以伴随他们的一生,以此,为创造他们幸福的生活,为建设一个美好的国度而贡献一支生力军。
课堂是科学教育的第一主阵地,我希望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学习过程中的美德。
因此我参考了“道尔顿教育计划”,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独立、勇敢、民主、文明的去学习
我常常发现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依赖老师,依赖老师安排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习;依赖老师给正确答案,缺乏一种带有“侵略性”的学习主动性。
我认识这其中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不相信。
我们常说儿童身上是有无限的潜能的,西方教育强调“导出”,我们也说相信孩子。
因此,我觉得应该给孩子搭建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符合儿童心理承受力的学习平台,去“导出”他们的潜能。
一、在开学之初,我就把整个学期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制成表格发给了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去学习研究的内容,而且在每个学习内容后面,是对学习过程积分评价。
当学生拿到这份表格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这是你们要完成的一份“合同”,既然是“合同”,那么就需要独立、合作去完成,并且老师会在“独立”、“合作”两方面进行积分评价。
二、为了彰显完成“合同”的“独立”性,设置“组长有限评分”制度。
我将每个小组每节课在“纪律”、“合作”、“分工”、“汇报”等方面的总积分交给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合同”完成情况把小组总积分分配给组员,作为组员期末的考评依据。
这样组长就“真正”具有了一定的管理权力,提高了组长的管理效力。
每个小组俨然一个“小公司”来完成每一个“合同”。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组长带领组员为了完成好“合同”,争取更多的“积分”,组长就必须对要完成的“合同”思路非常清晰——“要做什么?
”“怎么做?
”“怎么分工?
”“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就充分锻炼了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
而组员既有“合同”作为驱动,又有组长适度的管理,保证了组员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这样,整个小组的孩子都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把听老师的,变成了做自己的事,这种主动的思维和行动充分的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在管理与被管理中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孩子间还是会产生矛盾。
有一个小组的组长居然上课的时候也在开小差,组员反而到是很积极的完成“合同”,经常小组的积分得的很少,这样造成了同组的孩子也对“工作”产生了懈怠情绪,最后组长失去了号召力,大家不仅不听她的,而且还埋怨她,组员各自为政。
最后在阶段积分总结的时候,组长在面对全班总结的时候哭了。
眼看着这个小组就要“散”了,但在这个组长的泪水中,我看到的是希望,这说明孩子心里难过了,而且是触及到她的心灵了,或许这已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了。
但为了成长,我想孩子必须要勇敢面对,而且还要自己动脑筋去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课后我在安慰组长的同时启发她召集了他们小组的全部成员召开了一次小组“反思会”,首先组长跟大家道歉,反思了自己作为组长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组员也都反思了自己不对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都放下了心里的怨气。
然后我问他们:
“你们以后决定怎么办呢?
”大家都低头不语,突然一个孩子喊道:
“换个组长吧。
”我也像他们组内的一员一样说:
“换组长如果能保证以后小组团结学习的更好,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那谁来做组长呢?
”大家又低头不语了。
因为现在的组长就是经过大家反复投票选出来的,现在再选又能选谁呢?
而且面对这样的困境的时候,大家好像都没有勇气去做这个组长。
我看到这样冷场,于是我建议说:
“要不我们也来帮助一下组长?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改正了错误就是好样儿的,要不我们再给组长一次机会,让她将功补过?
”我看见大家还是不说话,也不反对,于是我就跟还在啜泣的组长说:
“要不组长表个态吧,如果你是好孩子就证明给大家看看。
”看这个事态组长的地位还在。
组长真诚的一边啜泣一边说:
“请大家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改正错误。
”有了这个铺垫,我又问:
“大家觉得呢?
”孩子们轻轻的点着头……
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孩子们的世界也是如此的充满了思维与感情,我们要充分的调动和激发他们的思维情感,并且在老师的正面引导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和自己同学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也是“组长有限评分”制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让孩子们在这些矛盾与磨难中学会独立的成长。
三、制定“学习合同”,培养独立学习习惯和技能。
既然是“合同”,我在其中制定出了孩子们需要完成的“目标”,这些目标一般指向的是需要知道的知识概念、原理、技能等等,比如“什么叫做动滑轮?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时候目标和主题更加的明确,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在“目标”的引领下,我为学生制定了“合同步骤”,将学生的探究过程分解成为可操作性很强的步骤,例如: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合同步骤”
请回忆上节课测试沉浮有哪些物体?
我们初步判断出他们的沉浮状况和他们的重量、体积是没有关系的,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请做以下实验:
到老师处领取木块、石头、蜡烛、回形针和水槽,如果和他们的沉浮状况和体积大小有关系,那么请你把这些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桌上,然后依次放入水中,看看是越大的容易沉还是越小的容易沉?
请把这个表格填写好。
体积大小
最大
第二大
第三大
第四大
沉浮情况
我们的结论
物体的沉浮和他们的大小有关系吗?
如果和他们的重量有关系,那么请你把这些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在桌上,然后依次放入水中,看看是越重的容易沉还是越轻的容易沉?
请把这个表格填写在作业本上。
重量轻重
最重
第二重
第三重
第四重
沉浮情况
我们的结论
这些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吗?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它们与沉浮的关系呢?
讨论一下。
现在我们可能会感觉重的不一定沉,轻的不一定浮。
那么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都在影响着物体的沉浮。
如果我们控制一个条件相同,比如控制两个物体的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时候,沉浮会怎么样呢?
。
请到老师处领取实验材料,一个绿色方块、一个蓝色方块,他们的大小是相同的,用手感觉一下谁更重,把他们分别放入水中,按下表做好记录写在作业本上。
物体的体积大小相同
重量轻重
重
轻
沉浮情况
结论
当物体的大小相同时,越越容易浮,越越容易沉
那我们现在来控制另外一个条件相同,就是控制重量相同,到老师处领取一个橙色方块,他的重量和刚才的蓝色方块是一样的,你看看谁大一些?
并把他们分别放入水中,按下表做好记录在作业本上。
物体的重量轻重相同
体积大小
大
小
沉浮情况
结论
当物体的轻重相同时,越越容易浮,越越容易沉
当我们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为什么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呢?
和同学讨论2分钟。
以上实验中,物体的轻重和大小两个因素同时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我们先控制一个条件相同,让另一条件不同,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实验。
请看书上第六页上面一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个实验被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阅读书上第六页下面潜水艇的原理。
在这样的“步骤”中,我为孩子们提示了探究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探究的操作方法等等内容,基本按照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特点制定,让孩子们在经过这样的思维、动手、讨论过程后对所学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而孩子们在这个独立探究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和组内同学的交流、动手找寻实验现象、在看到现象之后对思维产生新的刺激,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而独立学习的成功感也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独立性的信心,变得更加的勇敢独立。
四、建立汇报交流平台,营造尊重、平等氛围。
在每次完成“合同”后,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这既是对探究学习的一次反思和梳理,同时也是把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进行探讨。
因此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我为学生制定了汇报的要点:
“研究目标明确”、“方法思路清晰”、“数据收集可靠”、“分析结论合理”、“新问题有价值”。
而且每个要点有2分的分值,在汇报完之后,其余各小组会根据这几个要点对汇报小组进行评分。
这样的交流方式让说和听的人都调动起来思维积极性,同时交流的主题也非常的鲜明。
孩子们常常在交流的过程中争的面红耳赤。
有一次上《蚯蚓的选择》一课时,一个小组的孩子汇报到他们的蚯蚓有一只爬到了干燥的土壤里,孩子们一片哗然,因为绝大部分的蚯蚓都爬到了湿润的土壤里。
于是,一个小组起来评分的时候,在“数据收集合理”这一项给他们打了0分,理由是蚯蚓应该爬到湿润的土壤里。
这个时候这个小组的学生激动了,大声说:
“本来就是嘛!
”打分的孩子还是一脸的自信与傲慢,眼看这个时候气氛紧张了,汇报的孩子对这样的打分实在是无语了,情急之下就说:
“不信你们大家都可以来看!
”,这下大家都看着老师,我想他们看我是想知道我同意不同意他们下座位,于是我也带着疑虑的说:
“来看看吧,是不是真这样啊。
”于是孩子们全部都围过来了,汇报的孩子洋洋得意的站在那里……看完之后,孩子们通通回到座位,我问道大家:
“大家看的情况如何啊?
”打分的孩子站起来说:
“确实是在干燥土壤里的,但我发现那个蚯蚓是躲到那个盒子的一个阴暗角落的。
”我恍然大悟:
“哦,蚯蚓也喜欢阴暗的地方。
”打分孩子接着说:
“是啊,这就不能说明蚯蚓喜欢干燥,而是因为蚯蚓喜欢阴暗。
”我点点头:
“有道理,但他们的数据是真实的啊,你不能给他扣分啊。
”另一个组的孩子起来说道:
“但是他们没有分析到这一点。
”我说:
“恩,这个同学说的合理,应该在‘分析结论’一项扣分。
大家同意吗?
”大家齐声赞同,我又问汇报的同学:
“你们觉得呢?
”汇报的同学理直气壮地说:
“这还差不多。
”
孩子们的交流让人觉得充满了童趣,犹如当年的“两小儿辩日”。
这样的场景每一节课都会上演,甚至在上课没有争完下课又跑到黑板上拉着我的手去争个究竟。
在这种交流中,老师只是一个和他们一起讨论的“师兄”,每一个孩子都被赋予了言语的权力,而最后评判言语的标准来自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这其中,他们懂得也必须去倾听别人,懂得也渴望去表达自己,这两种心理的需求让他们自觉的去尊重“真理”、尊重他人,在这个尊重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民主与平等,也建立了文明。
五、阶段性主题知识讲座。
这种授课模式主要是以老师的讲为形式。
因为学生在经过一个单元的独立学习探究之后,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进行梳理和拓展,因此老师在这里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在六年级尝试在《简单机械》单元进行讲座,以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为主线,通过历史故事引入,以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梳理了几种简单机械的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历史,明白了人类科技发展的部分过程,对科学研究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且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故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尤其在科学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知道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强大力量和步伐,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
通过这样的“讲座”,更加完善了“道尔顿”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既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梳理和总结,又在对科学知识的拓展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喜爱科学的激情,同时,也是老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阵地。
很多时候,学生去理解知识其实是很容易的,关键是这个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绽放他们人性中的美德——独立、勇敢、自由、尊重、民主、平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教育 点燃 智慧 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