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资料1语文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469848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78KB
语文资料1语文资料.docx
《语文资料1语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资料1语文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资料1语文资料
语文资料
(1)语文资料
语文
(1)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怀宁人。
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
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
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
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
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
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
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院学部委员。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付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付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付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付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理论与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
终年62岁。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在他去世13年后,__、__和__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德语:
LudwigvanBeethoven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成为“维也纳三杰”。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
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
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
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温柔。
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
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
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
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
《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
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终生未婚。
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居斯达夫·福楼拜
出生年代:
1821-1880
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国籍:
法国
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的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
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响。
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
他在上中学时就热心阅读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
这些作品表现了“恶魔式的利己主义”和__主义式的狂热,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狂人回忆》(1838)写他对一位音乐出版商妻子的炽热感情,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尔努夫人的原型。
作品有(包法利夫人)(萨朗波)等本段居斯达夫·福楼拜-生平
1840年福楼拜赴巴黎攻读法律,因患癫痫于1843年秋辍学。
在巴黎,他结识了另一位大文豪雨果。
1846年他认识了女诗人路易丝·高莱,两人有将近十年的交往。
1843-1845年间,他写了《情感教育》初稿。
1846年父亲去世后,他在卢昂附近的克罗瓦塞别墅定居,埋头于文学创作,除偶尔到巴黎拜会一下文艺界的朋友外,在那里独身终其一生。
1849-1851年福楼拜和杜刚去马其顿、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旅行,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他在近东各国所见到的社会现象使他大为失望。
在国内外见到的种种丑恶现象,加深了他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对人类的前途失去信心。
十九世纪五、__,他完成了三部主要作品:
《包法利夫人》、《萨朗波》和《情感教育》。
《包法利夫人》的发表,轰动了当时的法国文坛。
但是这部作品却很快受到了当局的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诽谤宗教。
当局要求法庭对“主犯福楼拜,必须从严惩办!
”幸赖有律师塞纳的声望和辩护,福楼拜才免于处分。
但是“政府攻击、报纸谩骂、教士仇视”的局面,对他是很大的压力,使他放弃了现实题材的创作,转向古代题材。
经过四年(1858-1862)的艰苦,历史小说《萨朗波》终于问世。
《萨朗波》共十五章,描写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的雇佣军哗变起义的历史故事。
起义军在首领马托的率领下,很快得到全国群众揭竿响应。
迦太基统帅汉密迦的女儿萨朗波倾慕马托的勇敢,在哗变之初就对马托表示过好感,马托也爱上了她。
义军虽经过艰苦的浴血战斗,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
马托被俘。
政府当局决定在萨朗波和纳哈法举行婚礼时处决马托。
萨朗波在神殿石阶上见到马托鲜血淋漓被押解过来时,便仰身倒地而死。
《情感教育》是作者第二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重要小说。
小说的副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弗雷德利克·莫罗出身于法国外省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40年去巴黎上大学。
在旅途中与画商阿尔努夫妇相识,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想方设法跟她接近。
阿尔努夫人稳重端庄,不滥用感情。
莫罗由于得不到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又和交际花萝莎妮媾合,还有了一个孩子。
从此他陷入双重恋爱中不
能自拔。
与此同时,他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交往,终于学业荒废。
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蛰居家乡。
直到1845年他得到叔父的一笔遗产,才重返巴黎,做股票投机生意。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他狂热了一阵;但到六月革命时,他的政治热情已经完全消失。
为了跻入上流社会,他又去追求大银行家唐布罗士的妻子,但遭到拒绝。
他不得已返回家乡,想去找过去一直迷恋着他的女子路易丝,但此时她已嫁给他的朋友戴洛立叶。
小说以他和戴洛立叶在炉边一起回忆无聊虚度的一生而结束。
1871年,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福楼拜对此采取了敌视和诋毁的态度。
70年代,他又一次修改了《圣安东的诱感》。
这部于1874年定稿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群魔作恶的场面,描写了中世纪埃及一位圣洁隐士克服魔鬼种种诱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贪欲的极端厌恶,也反映出作者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情绪。
晚年的福楼拜除悉心指导莫泊桑写作外,一直在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1881),只差一章没有完成。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姊妹篇,可称为“理智教育”。
它描写的是1848年革命在外省的反响,与《情感教育》所描写的1848年革命时期的巴黎相呼应。
革命期间外省保守势力的惶恐不安与嚣张气焰,拿破仑三世上台时教士们欢欣鼓舞的情态,以及工农群众的情绪和动向,在小说里都有真实的描绘。
小说还写了两个抄写员有了钱,去“探索”科学和真理,但一一遭到失败,最后只好又回到抄写的老本行。
作者对他们进行科学试验的漫画化的描绘,影射了资产阶级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调整和揭露了资产阶级科学文化领域里的主观主义和__。
福楼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感到失望,他的这种情绪在他身后才出版的讽刺性作品《众所周知的真理辞典》中也有所表现。
伊凡?
谢尔盖耶维奇?
屠格涅夫
(1818~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
《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
(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
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__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
雨果)。
屠格涅夫对__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
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埃米尔·左拉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
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的创作从理论到都有其特色。
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
后来,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生浓厚兴趣。
在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
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
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
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
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最为重要。
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市》、《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
《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义》尚未完成。
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于1902年9月29日。
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钱》、《妇女乐园》亦十分著名。
1908年,法兰西__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阿尔丰斯·都德
阿尔丰斯·都德(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
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历史学家艾尔莱斯特·都德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
1860年进莫尔尼公爵办公室工作,有机会回到南方及阿尔及利亚等地游历。
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与《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写过12部长篇小说,以《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萨福》等最为出色。
都德是左拉自然主义的信徒,也写过《富豪》、《努
马·卢梅斯当》、《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他的作品以讽刺和怜悯的笔调为主。
42岁起患神经官能症,在后15年中带病坚持创作。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
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已被编入七年级人教第二学期语文书第七课。
代表作:
《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其中《最后一课》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为题材的。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__,其柔和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
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