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疾病健康教育.docx
- 文档编号:7469659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6.40KB
五官科疾病健康教育.docx
《五官科疾病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官科疾病健康教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官科疾病健康教育
一、急、慢性鼻炎
急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急性炎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气候多变季节发病较多。
慢性鼻炎为鼻粘膜慢性炎症,可分为单纯性与肥厚性鼻炎两种。
发病与急性鼻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等因素有关。
一般表现为流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鼻塞、嗅觉减退、头昏、精神不振等。
自我保健措施:
1、加强身体锻炼,使人体能适应冷、热、干、湿等不良刺激的变化。
2、生活有规律,不过度疲劳。
3、不吃刺激性、辛辣食物,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
4、饮食要适度,并要摄取必要的维生素,以增强抵抗力,睡眠要充足。
5、居住及生活环境不要过冷、过热,保持居室空气流通。
6、发病时要隔离,避免去公共场所。
7、如有鼻腔疾病要及时治疗,治愈鼻中隔弯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疾病。
二、急、慢性扁桃体炎
自我保健措施:
1、生活有规律、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2、注意饮食规律,食易消化、无刺激、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多饮水,以保证营养。
3、注意居室空气流通,防止过冷、过热。
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局部仍有红肿疼痛,并有发热,要注意是否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形成。
5、如扁桃体炎后出现心悸、关节疼痛及小便异常,要注意风湿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胃炎的发生。
6、对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应施行手术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患过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扁桃体炎患者,治疗后要行扁桃体切除术。
三、颈椎病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颈椎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主要表现为颈后痛、颈强硬、头晕、手指麻木、感觉迟钝、颈部活动受限等。
自我保健措施:
1、养成良好的座位姿势,伏案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头高低要适度,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水平。
2、注意颈部活动锻炼,经常按摩颈部。
3、用药枕或含磁铁的枕头,枕头不要太高太宽,保持头部轻度后仰位。
4、应用颈围适当理疗或牵引。
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整体素质,不要过度紧张和劳累,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6、如果病情严重时,应急是到医院检查治疗。
四、糖尿病
糖尿病其临床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明显消瘦(即所谓“三多一少”)。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许多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主要采取饮食和药物等综合措施。
自我保健措施:
1、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坚信:
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可以享受正常人的同样寿命。
2、要经常检查血糖、尿糖,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学会自测尿糖。
3、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必须长期坚持少食多餐,甜食绝对不吃。
4、严格控制全日总热量,以高蛋白、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食为原则,宜食植物油、粗米面、蔬菜及豆制品等。
5、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运的方式和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一般以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6、外出时,随身携带食物或糖块,防止低血糖发生,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由于身体在受凉、劳累、烟酒过度等情况下,抗病能力降低,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侵入扁桃体引起的发病。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畏寒、高热,小儿可出现惊厥抽搐等症状,局部以咽痛为主。
慢性扁桃体炎多继发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当所致,有反复发作的咽痛,易感冒等症状。
慢性反复发作者,常有咽旁间隙感染,可导致扁桃体周围炎及周围脓肿
一、并发症:
1、急性扁桃体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邻近器官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颈淋巴结炎性肿大,咽炎,喉炎,咽鼓管炎、单纯性中耳炎、听力下降等。
2、扁桃体过度肿大或扁桃体周围脓肿,有时可影响呼吸功能。
3、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引起风湿病、心肌炎、肾炎等多种疾病。
二、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予以全身治疗,冬天外出需戴口罩,多饮水,进易消化富于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配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待症状消退后,仍需用药5-7天,局部配用3%硼酸溶液或甲硝唑漱口液漱口等,慢性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摘除。
三、手术患者前后配合知识:
1、消除紧张、恐惧,注意休息。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2、保持口腔内清洁,术前和术后第2天用含漱剂漱口,每日3-4次。
3、术前3-4小时需禁食水,术后进冷饮或牛奶,次日进半流,三日后可进食软食。
手术后禁止进桔子汁、酸梅汤等酸性饮料。
4、手术当日注意休息,少说话,咳嗽要轻,术后24小时内可能有少量分泌物,需轻轻吐出勿咽下,以利统计出血量和减少对胃的刺激。
5、为防止出血,术后在颈前区用冰袋冷敷,手术当日禁漱口。
6、手术次日可作张口、伸舌、讲话、下床活动,以增强体力。
。
各位患者您们好
:
首先我代表病房全体医护人员向您表示问候,在住院期间您将得到我们周到而全面的治疗和护理。
接下来我将向您介绍有关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知识,使您对该手术前后、康复期间的自我保健有较全面地了解。
【手术前健康教育】泉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林金超
1、术前护士会为您剪去术侧鼻毛,颌窦手术者遵医嘱提取术侧眉毛。
请您搞好个人卫生:
理发、剃须、沐浴、剪指(趾)甲。
请准备一个塑料袋。
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3、掌握抑制打喷嚏、咳嗽的三种方法:
手指按压人中;舌尖顶住上颚;深呼吸,以配合手术。
4、局麻手术当天早晨可进少量干食,以防术中呕吐。
5、术晨更换干净的病服,取下贵重物品、假牙、发夹、手表、隐形眼镜等交于家属保管。
【手术后健康教育】
1、取半卧位,减少头面部充血,减少出血且利于鼻腔引流。
2将口咽部的分泌物轻轻吐在备用袋子中,以利于观察出血量。
3、仍须掌握抑制打喷嚏、咳嗽的三种方法:
手指按压人中;舌尖顶住上颚;深呼吸。
4、若您为颌窦手术患者请注意:
1)由于塑料袋引流管置于鼻腔内,经常有血性分泌物流出,注意鼻腔清洁,切忌堵塞引流管口勿使塑料管脱出或阻塞,通常用别针穿在塑料管上,并以胶布固定。
2)术后除塑料引流管外,按医嘱鼻腔内滴呋麻。
3)术后不要擤鼻,如有分泌物可以从后鼻孔吸入吐出(以免鼻腔分泌物挤入颌窦产生感染或空气挤入窦腔及皮下组织产生气肿)。
4、术后2小时方可进半流质饮食,例如:
牛奶、稀饭、面条、蛋糕等。
次日可进软食,食物避免过烫过热,禁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5、经口呼吸者,口唇易干燥,可用石蜡油涂擦;多喝水;腋下测体温。
6、鼻腔填塞藻巴钙(或膨胀海绵)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溢泪等不适现象,待填塞物抽搐后症状即可消失。
藻巴钙或膨胀海绵一般术后24小时开始抽取,特殊情况例外(鼻中隔矫正术填塞物术后48小时抽除),视病情而定。
7、学会鼻腔自我冲洗方法。
8、鼻部手术患者如出现剧烈头痛,高热、鼻部剧烈疼痛等症状,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出院健康指导】
1、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劳及烟酒过度。
3、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气体;感冒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
4、掌握正确擤涕方法,勿用力擤鼻,正确方法为用食指按压单侧鼻孔轻轻擤或将鼻涕吸入口中吐出。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勿用手指挖鼻腔。
6、颌窦患者鼻腔引流管中经常有分泌物流出,须及时擦净,一天数次用70%酒精棉签清除塑料引流管旁污垢,以防感染。
引流管放置1--3个月。
7、两周后门诊随访,按医嘱使用滴鼻药物。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能对鼻部疾病的防与治有一初步的了解,增强您对该手术的认识,以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耳科病人的护理
一、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皮肤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
可分为弥漫性外耳道炎和局限性外耳道炎,后者又称外耳道疖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耳道皮肤损伤继发细菌感染。
如挖耳损伤皮肤、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游泳时耳道进水或洗澡时污水浸渍等,可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肿胀、毛囊阻塞,利于细菌生长,导致本病。
其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
挖耳是其常见诱因,糖尿病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1.弥漫性外耳道炎 分急、慢性两种。
急性者表现为明显耳痛、灼热,可有少量分泌物流出;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或有糜烂、少许渗出物,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可有发热或不适等症状。
慢性者外耳道发痒、少许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聚,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2.外耳道疖 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到头部,全身不适。
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和耳闷。
检查有耳廓牵拉痛和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
脓肿破溃后,外耳道有脓血流出,此时耳痛减轻。
外耳道后壁疖肿,可见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易误诊为乳突炎。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控制感染,保持耳道清洁为主。
【护理诊断】
1.疼痛 与外耳道炎症刺激有关。
2.体温升高 与炎症感染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疖的防治知识。
【护理措施】
1.早期指导病人局部热敷或超短波理疗,促使炎症消退,减轻疼痛。
2.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
疼痛剧烈时,指导病人服用镇静、止痛剂。
3.局部尚未化脓者,可用1%~3%酚甘油滴耳,或用l0%鱼石脂甘油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1~2次,消炎止痛。
4.当疖肿成熟后,及时切开引流,每日换药。
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时,应用3%双氧水清洗,并放置无菌纱条,污染后随时更换。
5.指导患者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
6.对反复发作病例,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应注意可能存在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的治疗。
7.纠正病人不良挖耳习惯,游泳和洗头时避免污水进入耳道,污水进入立即拭干。
急性期和治疗恢复期禁止游泳。
二、鼓膜外伤
鼓膜外伤是鼓膜受到间接或直接的外力冲击而导致破裂。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可分为器械伤,如用火柴梗、毛线针等挖耳刺伤鼓膜;医源性损伤如取耵聍、外耳道异物等;矿渣、火花等烧伤;其他如掌击耳部、爆破、炮震、高台跳水及潜水、放鞭炮等,颞骨骨折等。
【临床表现】 鼓膜破裂后,突感耳痛、听力立即减退伴耳鸣,外耳道有少量出血,和耳内闷塞感。
压力伤除鼓膜破裂外,还可出现眩晕、恶心或混合性耳聋等由于镫骨剧烈运动引起的内耳损伤。
合并颞骨骨折时常为严重外力撞击所致,病人表现为耳出血、或脑脊液耳漏,极为痛苦。
检查可见鼓膜有不规则形或裂隙状穿孔,外耳道有血迹或血痂,耳聋呈传导性或混合性。
【治疗原则】 清除外耳道内的异物、泥土、血凝块等,消毒外耳道,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道口;如无感染不必应用抗生素,大多数外伤性穿孔可于3~4周内自愈;较大而不能自愈的穿孔可行鼓膜修补术。
【护理诊断】
1.有感染的危险 与鼓膜外伤有关。
2.知识缺乏 缺乏鼓膜修补术的相关知识及预防鼓膜外伤的知识。
【护理措施】
1.告知病人外伤后3周内外耳道内不可进水和滴药,洗澡和洗头时应特别注意,填塞外耳道的棉球有污染应及时更换,以免发生中耳感染。
2.避免感冒,教会正确的擤鼻方法,以防来自鼻咽部的感染。
3.必要时给予抗生素,以防止或治疗感染。
4.需行鼓膜修补术者,术前向病人介绍手术目的和经过,解除病人紧张心理。
术后观察耳部是否有出血、流脓等现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告知病人避免用力擤鼻、咳嗽、打喷嚏等。
5.健康指导 严禁用发夹、火柴杆等锐器挖耳;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
遇到爆破情况时可用手指或棉花塞耳,或带防护耳塞;鼓膜修补术后应注意防止感冒,防止水进入外耳道。
三、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6~8周;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愈、病程超过8周者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也可缓慢起病或由急性反复发作、迁延而致。
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是小儿和成人常听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有关。
当咽鼓管阻塞时,鼓室密闭,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气体逐渐被黏膜所吸收,鼓室腔内形成负压。
此时中耳黏膜内血管扩张,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最终形成鼓室积液。
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则中耳黏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
鼓室积液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
积液长时间积存,最终形成机化物,导致鼓膜与内耳粘连,形成鼓室粘连。
【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多有感冒病史,发病后听力逐渐下降,伴自声增强。
2.耳痛 急性起病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尚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改善.
3.耳鸣 为低音调间歇性,如“劈拍”声。
打呵欠或擤鼻时,耳内出现气过水声。
4.辅助检查
(1)耳镜检查:
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
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或琥珀色,有时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如弧形发丝,凹面向上,当头位置变动时,其与地面的平行关系不变。
透过鼓膜偶可见到气泡,当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
若鼓室粘连,鼓气时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活动障碍,鼓膜增厚、混浊。
(2)听力测试:
音叉和纯音听力计测试结果多为传音性聋。
声导抗测试图呈平坦型(B型)曲线或高负压型(C型)曲线,B型曲线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
(3)鼓室穿刺可抽出积液:
对于一侧鼓室积液的成年病人,应特别注意检查有无鼻咽癌的可能。
【治疗原则】 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鼓室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咽鼓管吹张术等手术方法,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鼻咽部或鼻腔疾病等。
【护理诊断】
1.感知改变 听力下降,与分泌性中耳炎及咽鼓管阻塞有关。
2.舒适状态改变 与鼓室积液引起的耳鸣、耳痛、耳闷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本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的原因和治疗原则,以配合治疗和护理。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炎症渗出和机化。
3.教会病人正确的滴鼻和擤鼻方法,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4.根据医嘱行鼓室穿刺抽液,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行鼓膜切开或置管术的病人手术前应向病人解释目的和注意事项,使病人配合治疗护理。
5.健康教育 锻炼身体,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鼻咽部疾患。
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进行声导抗筛选试验。
行鼓膜切开或鼓室置管的病人,避免耳内进水,以防中耳感染。
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细菌进入鼓室引起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见于儿童。
病变主要位于鼓室,可累及中耳各部。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途径有三条。
1.咽鼓管途径 最常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急性传染病:
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感等,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咽鼓管途径直接侵袭中耳;亦是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
(3)在不洁的水中游泳、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或鼻腔治疗时,细菌可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4)婴幼儿因咽鼓管短、宽、平,不正确的哺乳姿势,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2.外耳道鼓膜途径 如鼓膜外伤,致病菌可由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3.血行感染 较少见。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
病变主要累及鼓室,但常波及中耳各部。
早期鼓膜、中耳黏膜充血、鼓室内炎性渗出物聚集,逐渐变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随后脓液增多,鼓室内压力增大,鼓膜缺血、坏死并穿孔,导致外耳道流脓。
【临床表现】
1.耳痛 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位于耳深部,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小儿可表现为哭闹不休,用手抓耳等。
2.听力减退及耳鸣 开始感耳闷,继之感听力下降,可伴耳鸣、眩晕,如耳痛剧烈,常被忽略,鼓膜穿孔后耳聋减轻。
3.耳漏 鼓膜穿孔后,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呈脓血性。
随着脓液自外耳道流出,患者体温下降,耳痛减轻,听力改善。
4.全身症状 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
小儿较重,可出现高热、惊厥、呕吐、腹泻等症状。
5.辅助检查
(1)耳镜检查 鼓膜穿孔前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消失,难以辨认,局部可见小黄点。
鼓膜穿孔一般开始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之鼓膜有搏动亮点,或见脓液从该处涌出。
(2)听力检查 呈传导性聋。
(3)X线检查 可以显示鼓室周围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
尽早全身应用抗生素,必要时给与支持疗法;积极防治上呼吸道疾病;结合局部治疗措施,如滴耳药、滴鼻药、鼓膜切开引流等。
【护理诊断】
1.急性疼痛 与中耳黏膜的急性炎症有关。
2.体温过高 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全身反应有关。
3.潜在并发症 急性乳突炎、耳源性脑脓肿等。
4.知识缺乏 缺乏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治疗知识。
【护理措施】
1.遵医嘱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
症状控制后仍需坚持用药5~7天,务求彻底治愈。
一般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
2.遵医嘱给退热药,按高热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重症者给予补液等支持疗法。
3.注意休息,调节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指导患者用l%麻黄素滴鼻,可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于引流。
5.指导患者正确应用滴耳药。
鼓膜穿孔前,用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
如高热、全身症状严重、鼓膜膨出明显、虽经治疗亦无明显减轻者,或者穿孔太小,引流不畅者,应行鼓膜切开术,以利排脓。
6.鼓膜穿孔后,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拭干后用0.3%泰利必妥等滴耳液滴耳,每日两次。
7.健康指导 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及时彻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有鼓膜穿孔或鼓室置管者避免参加游泳等可能导致鼓室进水的活动。
指导正确的擤鼻及哺乳的方法。
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临床上以中耳长期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
如治疗不当,本病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而成;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也是重要原因。
本病的常见致病菌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有时可见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中耳流脓、听力减退和鼓膜穿孔。
根据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型。
1、单纯型 病情较轻,局限于粘膜,耳漏常为间歇性,脓液常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无臭味;听力损害为轻度传导性聋;鼓膜紧张部有中央性穿孔,鼓室黏膜光滑,鼓室内一般无肉芽组织或胆脂瘤样物质形成。
2、骨疡型 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环与鼓窦均可被破坏,并常伴肉芽组织形成。
耳漏常为持续性,脓液粘稠,有臭味,有时耳漏为脓血性。
多为鼓膜边缘性大穿孔。
检查时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组织。
病人多有较重之传导性聋。
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等处有软组织影,可伴轻度骨质破坏。
3、胆脂瘤型 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而为一充满脱落角化上皮和胆固醇结晶的囊性结构。
胆脂瘤因其对周围骨质的直接压迫,或由于其产生的溶酶体酶、胶原酶等,可使中耳乳突的骨质逐渐被侵蚀和吸收。
此种骨质破坏,易使炎症扩散,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病人常为持续性耳漏、脓液有异常臭味,鼓膜穿孔常在松弛部,不易被发现。
听力损害较重。
乳突X线摄片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
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建立良好的引流,常可引起耳源性并发症,故称为危险型。
【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控制感染,恢复听力。
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手术清除病灶组织,积极治疗原发病。
【护理诊断】
1.感知改变 听力下降与局部慢性炎症有关。
2.焦虑 与局部炎症反复发作及对耳部手术不了解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预防知识。
4.潜在并发症 面瘫、颅内、外感染等。
【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正确使用1%麻黄素或0.05%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滴鼻,以保持咽鼓管引流通畅。
2.按医嘱应用敏感抗生素。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人,应采取中耳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发热、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以及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须及时报告主治医师。
4.对于有颅内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准确使用降颅内压药物,全身使用抗生素,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治脑疝的发生。
疑有颅内并发症者,禁用止痛、镇静类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影响诊断和治疗。
5.需要手术者,积极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
6.健康教育 加强卫生宣传,广泛宣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特别是颅内外并发症的危害。
告知病人有鼓膜穿孔或鼓室形成术后短期内不宜游泳,沐浴或洗头时可用干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污水进入诱发中耳感染。
教会病人正确的滴耳和洗耳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教会病人正确的擤鼻方法,防止感冒,加强锻炼。
行鼓室成形术病人术后短期内不宜乘飞机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告知病人术后3个月内耳内会有少许渗出是正常现象,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定期随访。
六、耳源性并发症
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慢性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可并发多种颅内、外并发症,简称耳源性并发症。
如处理不当,常危及生命。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对化脓性中耳炎诊疗水平的提高,耳源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其预后也有显著改善。
但同时,也使耳源性并发症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易被掩盖,导致诊断的困难。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引起耳源性并发症,其中以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最为常见,骨疡型中耳炎次之,急性中耳炎少见。
此外,耳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与致病菌毒和病人机体抵抗力有关。
引起耳源性并发症最常见的途径是中耳的骨质破坏与缺损。
当化脓性中耳炎引流不畅时,脓液可循破坏、缺损的骨壁向各个方向扩展,从而引起各种颅内、外并发症。
感染也可经局部血循环途径、正常的解剖途径或薄弱点向周围侵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 耳源性并发症大致可分为两类,即颅外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
常见的颅外并发症有:
耳后骨膜下脓肿、耳下颈深部脓肿、迷路炎等;颅内并发症包括: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耳源性脑膜炎和耳源性脑脓肿等。
它们都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如有中耳流脓史,脓液突然增多或突然减少,伴耳痛、发热和头痛,并出现嗜睡、恶心呕吐以及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强。
外耳道脓液味臭,鼓膜穿孔多在松弛部或边缘部。
鼓室内可见肉芽、息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官科 疾病 健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