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46685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4.70KB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2年中考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散文阅读训练
一、想起母亲 鲍山宏
⑴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⑵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
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⑶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
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
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⑷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
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
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
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
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⑸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
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⑹林雄赶忙跑过去:
“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
⑺小车司机说:
“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
⑻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
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
林雄忙跑了过去。
⑼“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
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
⑽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
“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
⑾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
⑿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家,这……”
⒀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
⒁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
“我操你祖宗!
”
⒂塘边的人都愣住了。
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
“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
⒃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
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⒄胡局长说:
“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
⒅林雄问:
“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
⒆胡局长说:
“真话,当然是真话。
”
⒇“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
(21)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
“兄弟.我也是!
”
(22)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1.第三自然段中“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一句,如何理解?
(4分)
答:
2.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
(5分)
答:
3.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显然不同,请加以分析。
(5分)
①林雄的心态
②胡局长的心态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第二自然段中,林雄“在心中祈祷”的目的是让胡局长多钓一点鱼,只要局长一高兴,拖欠的工程款就可以结了。
B.由于林雄勤劳朴实,又是土木工程师,因此,他才出道十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C.本文由歪风写到正气,结尾充满人情味。
D.胡局长从林雄身上看到人格的力量,悔意顿生,终于结了工程款。
E.老太太的出现使文章出现逆转,伴随着小车司机的“说”、“嚷”和“叫骂”,文章迅速进入高潮。
二、明月清泉自在怀 孙见喜(已用)
①读王维的《山居秒暝》时年龄还不,想像不来“松间明月”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样。
我虽然读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材,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一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函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
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
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
它们自我中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
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你中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
坦城、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和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
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
“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瞬间的境地遇。
“竹喧”也罢。
“莲动”也罢,“春芳”世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答: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三、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
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
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
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
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
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
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
镇纸多用檀木自制。
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
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
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
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
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
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
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
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
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
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
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
掂了一掂,觉得挺沉。
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
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
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
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
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
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
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
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
(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
②锛子:
斧的一种。
1.“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提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
(6分)
①
②
2.“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
(5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
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6分)
4.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6分)
四、
①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人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拦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②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③小桥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
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
④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
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幕不已。
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⑤然而,小桥上佇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
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
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
⑥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濯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出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
⑦就这样,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配的诗画。
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
那些文人墨客、达管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向荒村野店。
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藉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小船摇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
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
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学意蕴。
⑧世间有太多的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1、“摩诘”是唐朝诗人的字,苏轼称赞他的作品“”。
2、第①段中“简简单单。
潇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
3、第④段中“百代这下依然令我们仰幕不已”的原因是
A.灞桥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B.诗人与友人在桥头依依惜别
C.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D.细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
4、第⑦段说“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这里的“象征”在第⑤、⑥段中具体指
第⑤段
第⑥段
5、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张继就不可能成为诗人。
B.文中引用站立之琳的诗深情讴歌了小桥的品格。
C.有关渔歌号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动描写引人人胜。
D.本文语言流畅,视野广阔,充满了文化气息。
6、本文意蕴丰富。
请由“桥”展形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
(80字左右)(5分)
五、山的呼唤(琼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
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作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
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
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
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
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
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
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
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
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
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⑩“来吧!
来吧!
来吧!
来上一座山。
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
来吧!
来吧!
来吧!
”
11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12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970.5.17.)
1.作者为什么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
(4分)
答:
2.分别说明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的写景角度和景物的主要特征。
(6分)
答:
⑴第⑧段
⑵第⑨段
3.文章先后写了两座山,中间是如何过渡的?
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分)
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散文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