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451286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5.55KB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docx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10、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答:
(1)单元顶极①代表人物:
Whittaker;②主要观点: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
(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
Tansley:
②主要观点:
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
(3)顶极格局①代表人物:
Whittaker;②主要观点:
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
(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
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都
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
②区别:
A.单元论认
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
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作业一: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
1)全球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
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
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
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有些单细胞的藻类、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
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
四、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
关系。
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
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
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
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
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
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
的相互关系。
五、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六、竞争
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竞
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例如,看麦娘的天然群落中,狐茅不能生长,因为它被看麦娘的快速生长和遮荫所抑制,竞争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对抗性相互关系。
3、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r-选择
K—选择
气候
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
具灾变性,无规律
比较有规律
非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
存活
幼体存活率低
幼体存活率咼
数量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时间上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通常临近K值
种内、种间竞争
多变,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⑴发育快
⑴发育缓慢
⑵增长力高
⑵竞争力高
⑶提高生育
⑶延迟生育
⑷体型小
⑷体型大
⑸一次繁殖
⑸多次繁殖
寿命
短,通常少于一年
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
高繁殖力
咼存活力
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
义?
答:
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
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
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
⑴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⑵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
出生率和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⑶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
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
答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⑵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
如: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⑸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答: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
(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
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
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答:
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
干重g
/m2或J/m2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
干重g/m2?
a或J/m2?
a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答:
概念: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
标志:
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答:
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
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答:
(1)陆地:
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
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
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
(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答: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答:
(1)按演替延续时间:
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
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按基质性质:
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答:
(1)物种迁移:
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
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竞争:
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答: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
答:
(1)位置上:
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
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
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
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答: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
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
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
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
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
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答: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答: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
下生长得更好。
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
其主要表在:
(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
(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24、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
间接影响。
25、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答: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
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26、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答: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2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28、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
答: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9、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答: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0、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31、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32、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
3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答:
(1)水生植物有三类:
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3
(2)陆生植物有三
类:
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34、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3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
答:
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
动物的次级生产量可由下一公式表示:
P=C-FU-R式中,P为次级生产量,C代表动物从外界
摄取的能量,FU代表以粪、尿形式损失的能量,R代表呼吸过程中损失的能量。
36、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
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
3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答: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38、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R;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
-FU;
(2)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
(3)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
39、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答: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40、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41、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
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4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和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
重叠的越多,竞争越激烈。
43、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和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
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4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45、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
rN(1-N/K)=Rn(K-N/K)
式中:
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和积分式:
Nt=K/1+e
式中:
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4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这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和所有个体进行存活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
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4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和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和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48、什么是生态学?
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
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作业二:
1、生态系统流动的两个特点及意义
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2、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
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
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答:
(1)稳定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
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