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培训教程.docx
- 文档编号:745043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89KB
消防培训教程.docx
《消防培训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培训教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培训教程
消防培训教程
消防工作概述
消防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涉及全社会的安全和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消防工作是人们与火灾作斗争的一项专门性工作,做好消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安全的需要,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火灾的定义
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火和火灾定义为:
火是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也就是说,凡失去控制并造成了人身和(或)财产损害的燃烧现象,均可称为火灾。
火灾的危害
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
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火灾是各种自然与社会灾害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一种灾害,给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联合国安乐窝心提供的资料,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高达600万~700万起,全世界每年死于火灾的人数达6.5万~7.5万人。
可以说从远古到文明,无论过去、现在和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同火灾作斗争。
火对人类具有利与害的两重性,人类自从掌握了用火的技术以来,火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却又屡屡危害成灾。
火灾的危害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毁坏财物,易造成巨大的巨产损失
(二)残害人类生命
(三)破坏生态平衡
(四)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火灾的特征
无数的火灾实例表明,火灾具有以下特征:
(一)发生频率高
据统计,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
由于可燃物质品种多,数量巨大,引火源极其复杂,诱发火灾的因素多,稍有不慎,就可导致火灾发生。
(二)突发性强
火灾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难以预料的,具火灾发展过程瞬息万变,来势凶猛,影响区域广;爆炸危害具有瞬时性,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三)灾害复杂
火灾发生地,由于建筑、物质、火源的多样性,人员复杂性,消防条件和气候条件不同,使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极为复杂。
(四)破坏性大
火灾不仅残害人类生命,给国家财产和公民屠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时会基础设施破坏(包括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生产系统紊乱、社会经济正常程序打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此可以看出,火灾的破坏性相当大。
(五)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
对于一个城乡或工业企业,臣僚社会生产或生活的整体功能很强,一种灾害现象的发生,常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造成其他系统功能的失效,如火灾引发爆炸、爆炸又引发火灾,形成灾害链。
如1993看8月5日深圳清水河仓库火灾中起火18处、发生大爆炸2次、小爆炸7次,形成明显的灾害链。
又如2000年发生在美国纽约“9.11”事件,世贸大厦双子座受飞机撞击发生火灾焚烧坍塌,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造成冉冉建筑严重受损、交通阻塞,并使供电、供气、供水、通讯等多种系统的局部发生灾害,形成明显的火灾连锁反应。
(六)灾后事故处理艰巨
火灾发生后,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法律责任认定、伤亡人员处理、财产损失保险赔偿、生活与生产恢复、社会程序恢复等许多方面,起来都有很大难度。
火灾的分类
火灾可按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火灾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一)按火灾中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分类
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中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种不同的类别。
1、A类火灾是指固体特制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2、B类火灾是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4、D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铝镁合金火灾。
5、E类火灾是指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6、F类火灾是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
国家《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把火灾划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一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较大火灾是指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一般火灾是指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
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
(一)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
“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包括了两层含义:
一是做好预防火灾的各项工作,发生火灾;二是要减少火灾危害。
火灾绝对不发生是不可能的,但火灾危害是可以通过人类积极的行为而减少的。
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对消防宿命的期待,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
(二)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致灾因素大量增加,非传统宿命威胁日益凸显,危险化学品泄漏、道交通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害险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核与辐身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
因此,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总则第一知就写明“加强应急救援工作”,这是对我国消防工作职能的新拓展。
(三)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财产安全是指国家、集体以及公民的财产安全。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受火灾直接危害的两个方面,而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第一宝贵。
因此,消防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火灾预防上要把保护公民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火灾扑救中要坚持救人第一的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维护公共安全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的安全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其基本要求是社会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公众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安全的保障,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
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消防工作, 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的重要内容。
做好消防工作,维护公共安全,是全社会每个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各单位和公民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全面消防安全责任制,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正确好消除火灾隐患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推行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消防工作的方针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这一方针科学、准确地阐明了“防”和“消”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规律,也体现了我国消防工作的特色。
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是“消”的先决条件,“消”必须与“防”紧密结合,“防”与“消”是实现消防宿命的两种必要手段,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预防为主 就是要求消防工作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要把火灾预防摆在首位,积极贯彻落实各项防火措施,通过各种法律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领先全社会力量,大力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力求防止火灾的发生。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人们具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
(二)防消结合 就是要求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防火和灭火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通过预防虽然可以防止大多数火灾的发生,但火灾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从宏观来看,绝对杜绝火灾发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理实的。
因此,在千方百计做好预防火灾的同时,应切实做好扑救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公安消防队、企业事业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建设,搞好技术装备的配备,强化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灭火能力。
一旦发生火灾,做到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措施
原理
措施举例
控制可燃物
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
1.限制可燃物质储运量;
2.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
3.加强通风,降低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在空间的浓度;
4.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防火性能;
5.及时清除酒漏地面的易燃、可燃物质等。
隔绝空气
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
1.充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或储运有爆炸危险物品的容器、设备等;
2.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
3.采用隔绝空气等特殊方法储运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物质;
4.隔离与酸、碱、氧化剂等接触能够燃烧爆炸的可燃物和还原剂。
消除引火源
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
1.消除和控制明火源;
2.安装避雷、接地设施,雷击、静电;
3.防止撞击火星和控制摩擦生热;
4.防止目光照射和聚光作用;
5.防止和控制高温物。
阻止火热蔓延
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1.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
2.有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
3.有压力的窗口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
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汇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
措 施
原 理
措 施 举 例
冷却法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1.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
2.不间断地向着火物附近的未燃烧物喷水降温等。
窒息法
消除助燃物
1.封闭着火的空间。
2.往着火的空间充港灌惰性气体、水蒸气;
3.用湿棉被、湿麻袋等捂盖已着火的物质;
4.向着火物上喷射二氧化碳、干粉、泡沫、喷雾水等。
隔离法
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
1.将未着火物质搬迁转移到安全处;
2.拆除毗连的可燃建(构)筑物;
3.关闭燃烧气体(液体)的阀门,切断气体(液体)来源;
4.用沙土等堵截流散的燃烧液体;
5.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
抑制法
中断燃烧链式反应
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断燃烧链式反应。
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就可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
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
单位消防安全检查是指单位内部结合自身情况,适时组织的督促、查看、了解本单位内部消防安全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的一项消防安全管理活动。
消防安全检查的目的
单位通过消防安全检查,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的落实和遵守情况进行检查,以督促规章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这是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预防火灾发生的重要措施。
消防安全检查的形式
消防安全检查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应采取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性检查相结合、重点检查和普遍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具体检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般日常性检查 这种检查是按照岗位消防责任制的要求,以班组长、安全员、义务消防员为主对所处的岗位和环境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检查,通常以班前、班后和交接班时为检查的重点。
一般日常性检查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 培训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