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7446262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80
- 大小:611.58KB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Ø单元备课方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单元章前图;②图形放大或缩小;③比例尺;④确定物体的位置;⑤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位置等内容。
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从整体上呈现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认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图形放大或缩小,在这一部分中教材一共安排了2道例题。
例1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领会相似图形的特征;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能画出图形的相似图。
第二部分是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可以看作是比的应用。
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中,对按一定的比例画图形的相似图也有了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比例尺的基础。
在这一部分当中,教材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
例1以在方格纸上画教室示意图的形式,一方面回顾按一定比例把图形缩小的画法,另一方面沟通按比例画图与比例尺之间的联系,为比例尺的出现作铺垫。
例2第
(1)小题,让学生认识数字比例尺,理解数字比例尺的含义。
第
(2)小题,让学生认识线段比例尺,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并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应用归纳出比例尺的定义。
例3是比例尺的应用。
第1小题是告诉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第2小题是告诉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通过这样的对比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比例尺的整体认知结构;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比例尺的知识。
例4突出比例尺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三部分是确定物体的位置,在这一部分中安排了5道例题,例1通过对相同距离不同方向和相同方向不同距离两种情况的探讨,强调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位置。
例2是通过图上位置确定实际位置,要关注三个最重要的条件:
方向(西北),距离,比例尺。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和数字比例尺比有一定的难度。
例3与例2相对,是知道实际位置确定图上位置。
也要关注三个条件:
图上的方向、距离的比例尺。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既要涉及方向和位置的相关知识,又要涉及比例尺的知识,还要涉及画图的知识。
其操作程序是:
(1)用比例尺的知识算出图上距离。
(2)用方向和位置的知识确定位置。
(3)用画图的知识确定角度和线段长度画图。
例4是认识线路图。
教材确定一个黑点来代表建筑物(这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相关知识的应用),为学生画路线图提供方便。
逐渐让学生思考从具体到半具体到抽象符号,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用第1条路线为学生提供范例,用第2条路线体现例题的开放性。
例5直接用例4的情景和条件,表明两道例题的紧密联系。
要求学生把实际路线按一定的比例画图,综合了认识线路图与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是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
活动由测量准备、制定测量方案并开展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成果展示交流四个环节组成。
展示交流可以看作两部分进行,首先是展示,其次是交流,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开拓思路、补己不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确定物体的位置、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等4部分组成。
各小节间的关系和特点: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唤起学习的需求并为学习比例尺奠定现实基础。
比例尺的学习,是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为基础,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联系。
在学生感知比例在生活实际中的需要,唤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活动,引出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概念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与以往教科书相比,不再只是单纯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练习,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代替了单纯的几何计算,从生活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物体位置的确定,是“图形的位置”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大融合,同时也有延伸和发展。
它涵盖了判定方向、确定距离、比例尺计算、画坐标图、路线图等多项知识。
这些知识,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几何直观、弱化图形抽象;注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削弱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几何证明的要求。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
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
图形放大或缩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单元注重选取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凸现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材第64页例1题选取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照片,第二幅照片中的大象是学生们喜爱的动物;议一议中的小房子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形,在教材第68页比例尺的例1中,选择让学生画会议室的平面图,69页例3儿童乐园平面图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教材第73页例1~例5所选的情境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不但掌握了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以及确定物体的位置等有关知识,也感受到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以及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关注知识的生产,发展学生思维。
本单元知识的核心是比例尺,所有知识都是围绕比例尺展开的。
教材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操作研究——相互交流——认识升华”的过程,从而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3.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科书多次引用“试一试”、“议一议”、观察、比较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导、归纳、总结的每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由于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都离不开比例尺。
教材一方面充分利用前面学习的比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重视对后继知识的铺垫和渗透。
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唤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引出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概念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相似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并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5.运用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平面图的设计方法。
6.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变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7.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克服和解决数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计算。
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运用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初步学会平面图的设计方法。
◆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课程生活化,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
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
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呈现了一系列的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教学时,要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问题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将对游乐园等的喜爱和兴趣移植到数学学习中来,产生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本单元从例题到练习,都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
如教材第65页例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教材68页例1,一间会议室长12m,宽6m,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等等。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
3.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学习新知。
本单元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比的知识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如学习比例尺要与比的意义联系起来,明白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从而得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课时安排:
.
课题
课时
图形放大或缩小
2
比例尺
2
确定物体的位置
3
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
1
总计
8
Ø课时备课方案
一图形放大或缩小
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教学提示: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识,同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是教学比例的现实素材。
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尺知识相融合,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例1是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领会相似图形的特征。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突出完全相同;第二层次突出画面相同,大小不同;第三层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突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从眼睛看到动手做,从画面过渡到实物形状,三个层次逐渐深化学生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方格纸、火柴或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谈话:
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课件演示)这是一位大家熟悉与喜爱的明星的照片,能看相出他是谁吗?
(放大)这样能看清了吗?
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却能看清了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教师: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如修建房屋和桥梁、修建公路和铁路等都需要先把物体绘在图纸上;同学们写生,也要按一定的比例把事物进行缩小;科学家在观察很小的微生物时也要用放大镜,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他们放大再记录下来,看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
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师揭示课题——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
】
(二)探究新知
投影出示例1第一幅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同桌之间说一说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这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
(教师可板书: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
真的是完全相同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用课件示进行验证。
)
谈话:
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
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
喜不喜欢大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动物园吧!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情境,最后定格在大象图片,变成两张大小不同但画面相同的图片。
教师:
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请大家四人小组议一议。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
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
生2:
图片的大小不同。
生3:
从左往右观察,图片在变小;从右往左观察,图片在变大。
……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
两张图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第一组图片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第二组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一张是另一张缩小的图片。
非常棒!
教学“议一议”。
这里还有一位建筑家,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房屋建筑上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请观察教材第64页例1下面议一议中的两组图,然后说一说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之间什么有变化?
什么没有变化?
(课件出示:
房屋图和六边形图。
)
教师引导:
观察这两组图形的形状怎样?
从左到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
反之,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后小组汇报,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
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板书)
【设计意图:
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
(三)巩固新知
处理教材第65页课堂活动。
1.用火柴棍摆图形。
我们用火柴棍来摆一摆三角形,要求每个同学摆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摆好后仔细观察,同桌互议,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得出:
摆出的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课件出示几组图形,让找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抓住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达标反馈
1.判断题。
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只是大小变化,而形状是不变的。
()
2.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的两张图片,从左到右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从右向左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答案:
1.√
2.从左到右图形放大,形状没变;从右向左图形缩小,形状没变。
(五)课堂小结
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生1:
我们想知道的东西,都得到解决了。
生2:
我认识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知道了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生3:
我知道图形无论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六)布置作业
1.下面四个图形中哪两个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下图中几号图形是由①号图形放大得到的?
答案:
1.①和③②和④
2.③号图形是由①号图形放大得到的。
◆板书设计
图形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图形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图形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
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
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是形状不变,大小变化,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
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片断)
教师:
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
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
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
“你有什么想法?
”(生:
太小了)“怎么办?
”(放大)
(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
“这下怎样?
”(生:
太大了)“怎么办?
”(缩小)
教师:
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
(横向缩) 生:
不是。
教师:
这样呢?
(纵向缩) 生:
不是。
教师:
怎么都不行?
生:
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教师:
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
生1:
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
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
揭示课题:
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
图形放大或缩小)
【评析:
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
】
Ø说课设计
《图形放大或缩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第一部分图形放大或缩小第1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识,同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是教学比例的现实素材。
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尺知识相融合,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说学法:
主要采取观察法、探索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话:
咱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课件演示)这是一位大家熟悉与喜爱的明星的照片,能看相出他是谁吗?
(放大)这样能看清了吗?
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却能看清了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从而因此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
】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直接用投影出示例1第一幅图片。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同桌之间说一说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然后教师用课件进行验证。
接着通过谈话:
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
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
喜不喜欢大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动物园吧!
引出第二幅图片,课件出示动物园的情境,最后定格在大象图片,变成两张大小不同但画面相同的图片。
教师提问:
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四人小组议一议。
然后让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
两张图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第一组图片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第二组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一张是另一张缩小的图片。
.
处理完例1之后,教学“议一议”。
(课件出示:
房屋图和六边形图。
)
教师引导:
观察这两组图形的形状怎样?
从左到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
反之,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后小组汇报,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
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板书)
【设计意图:
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
(三)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用火柴棍摆图形。
我们用火柴棍来摆一摆三角形,要求每个同学摆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摆好后仔细观察,同桌互议,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得出:
摆出的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课件出示几组图形,让找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抓住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生1:
我们想知道的东西,都得到解决了。
生2:
我认识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知道了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生3:
我知道图形无论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六、说板书
图形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图形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图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六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五 单元 图形 变化 确定 位置 教学 设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