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7444421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02KB
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x
《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发展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篇一:
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一、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概述
工程热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
它研究各类热现象、热过程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工程实践。
工程热物理学有着自己的基本定律:
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Newton力学的定律、传热传质学的定律和化学动力学的定律。
作为一门技术科学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的研究既包含知识创新的内容,也有许多技术创新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工程热物理学科是能源利用领域的主要基础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能源科技的进步。
从人类利用能源和动力发展的历史看,古代人类几乎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人工或简单机械已经能够适应农耕社会的需要。
近代以来,蒸汽机的发明唤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能源基础,则是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从小规模的发电技术,到大电网,支撑了大工业生产相应的大规模能源使用。
石油、天然气在内燃机、柴油机中的广泛使用,奠定了现代交通基础,燃气轮机的技术进步使飞机突破声障,这些进一步适应了高度集中生产的需要。
但是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且化石能源资源终将枯竭,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再一次主要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这预示着人类必将再次步入可再生能源时代——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建立在当代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崭新可再生能源时代。
面对这个时代的召唤,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既要适应可再生能源分散的特点,又要能为大工业发展提供能源,需要构建分布与集中供能有机结合的新型能源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工程热物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和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将会出现许多伟大的变革,包括能源科技的重大发展。
一些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如新型动力机械、新型发电技术、涌现的新能源等。
能源问题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关系全局的主要能源问题有:
能源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尖锐;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短缺;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环境影响更加严重,减排治污、保护生态刻不容缓;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全球战略势在必行等。
综上所述,我国面临能源和环境双重巨大压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瓶颈,是始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能源发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对我国至关重要,是确保清洁、经济、充足、安全能源供应的根本出路。
大量研究和历史经验表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此工程热物理等相关学科将承担起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与环境的重大需求,努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已成为学科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而抓紧化石燃料的洁净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则是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战略重点。
二、近年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进展
(一)学科方向与进展
工程热物理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应用基础学科,就其主要研究领域应属技术学科,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背景。
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分学科的基石是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目的是为从基本原理上考虑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其它分支学科在热力学定律基础上,拥有各具特色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定律,传热传质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传热、传质定律,燃烧学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等等。
1.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分学科
热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在统计热力学及分子模拟领域有两方面进展,一是分形理论等新的分析手段的引进,取得了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统计热力学及分子模拟研究开始向实用化迈进。
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各种余热驱动、低温余热利用以及大温差的制冷循环研究不断深入,吸收、吸附式制冷循环,复叠式制冷循环以及水基有机混合物相变蓄冷等新型蓄能技术被广泛研究。
热声理论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热声制冷和热声发电技术在实验、应用
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
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能的梯级利用技术的典型代表,在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等全方位开展研究,为该技术产业化示范奠定了基础。
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的提出拓展了能的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了化石燃料与太阳能互补的间接燃烧能量释放新机理,拓展了一系列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系统集成的创新。
可再生能源与温室气体控制是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我国近年来经历了对各种太阳能热发电形式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启动了国家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专项研究。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在催化剂、制氢设备和制氢系统等方面取得实验室进展。
太阳能燃料转换技术的研究有望实现实用化的太阳能燃料开发。
在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氢和液体燃料等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
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了能源转换利用与CO2分离一体化原理,实现低能耗甚至无能耗分离CO2,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控制技术路线。
2.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分学科
国际上现已采用三维粘性计算流体动力学设计航空发动机诸部件,尤其是叶轮机械设计。
叶轮机械设计系统由二维、准三维、定常设计到全三维、粘性、非定常设计的过渡是学科发展的趋势。
在航空发动机设计方面,上述趋势也充分体现在对风扇/压气机、对转涡沦技术和旋转冲压发动机技术的研究中。
从热机气动热力学角度看,未来燃气轮机的科学技术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性能叶轮机械内部非定常复杂流场结构和机理、与气动热力学紧密相关的燃气透平叶片冷却技术及其流热固耦合机理与优化设计方法。
相关工作围绕着压气机内部非定常流动及其控制结构的耦合问题、透平提高级负荷与非定常气动性能问题、透平叶片冷却及其流热固耦合基础问题,以及叶轮机械全三维设计理论及设计体系基本构架研究等科学问题展开。
流体机械方面的研究在透平压缩机、水轮机、泵类流体机械、风力机等方向取得较大进展,上述工作为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以及风力发电等国家重大工程和紧迫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持。
3.传热传质分学科
在导热研究方面,随着超快速激光加热技术以及MEMS/NEMS等微纳科技的发展,导热过程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环境温度以及热流密度等都在向极端状况扩展。
微纳尺度下的导热规律的研究是传热学发展的新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对微纳热电转换装置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流传热的研究在保留了经典方向的深化和再认识拓展等内容之外,多趋向复杂和交叉领域。
非线性问题,湍流直接模拟,微尺度、跨尺度问题是自然对流研究的主要方向。
对流换热过程强化和优化的研究热点是换热器和换热网络中的场协同理论、节能型强化技术的开发,以及污垢形成机理以及新型抗垢技术。
辐射传热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研究内容的深化,以及趋向复杂和交叉领域,以符合航空航天、红外探测、目标与环境的红外特性、强激光及应用、功能材料制造以及生物医学等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对辐射传热的需求。
4.燃烧学分学科
在基础燃烧理论方面主要完善燃烧化学动力学机理,同时现阶段研究也偏重于污染物形成机理的探索和复杂机理的简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通过精确的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来替代一般的实验性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燃烧学分别在燃料及生物质燃烧、垃圾废弃物焚烧、火灾燃烧、燃烧诊断,以及燃烧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5.多相流分学科
多相流数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当前的研究重点仍在两相流,三相流已在起步阶段,将逐渐
成为重点。
近年来单相湍流流动中兴起的细观模拟方法,
主要是直接模拟和大涡模拟,也逐渐引入到两相湍流研究。
数值模拟方法在气(汽)液/液液界面、气固/液固多相流、气液固三相离散流动、双流体/多流体等方面的研究展现出新的思路和前景。
此外在颗粒动力学,多相流中波的产生、传播及其不稳定性理论、多相流与传递参数测试方法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研究,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在热力循环开拓、叶轮机械流动理论、热声理论、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整体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落后于理论研究,实验设备、测试手段落后,温室气体控制等能源、环境交叉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薄弱。
三、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前景展望
(一)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干和稳定的基础性研究队伍,扶持与建设一批比较先进的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的研究基地,使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研究有更多的分支和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孕育创新思想、积累科学储备,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重大关键问题确定技术发展方向和奠定科学基础,并为相关的能源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源泉与支撑。
学科发展的重点:
继续加强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研究,注重能源-环境、能源-材料、能源-生物等学科交叉和领域渗透,使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适应能源、环境问题的需求,争取在若干有相对优势的学科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解决化石能源发展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发展与开拓科学的途径与方法,使常规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成为高效、洁净、稳定、廉价的能源;?
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其关键技术开发,提供科学源泉和支撑,以不断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加快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
加强能源转换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研究,为煤炭洁净利用、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化蓄能、生物质能开拓等奠定科学基础。
(二)优先发展领域
1.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用能。
需要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置和用能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应用,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最终减少能源的消耗。
它既包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生态工业园等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的用能模式,也要分析用能的全过程,提炼共性的科技问题并加以解决,还要考虑用能的管理及法律、法规、政策等。
科学用能需要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支撑,同时涵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学科和专业,也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用能领域不仅需要工程热物理学科内和各能源学科间的交叉,同时也需要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融合。
2.煤的洁净利用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由于燃煤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居高难下,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洁净利用问题在中国极为突出。
因此应该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包括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增压或常压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直接燃煤或外燃式联合循环,以及内外燃煤一体化新型发电系统,还应该大力推进替代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通过洁净煤技术的推广,有效控制SO2和NOx与粉尘等燃煤污染物,争取到2020年,我国能有效解决燃煤污染。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有利条件。
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一半以上。
建议在继续推进太阳能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本世纪中叶达到总装机容量亿千瓦的水平。
风力发电潜力很大,是当今
新能源发电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的发电方式,建议近期重点解决大功率单机相关的技术问题。
生物质能作为非商品能源已在广泛使用,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制沼气技术,为农村能源提供重要保障。
还需重点解决生物质发电与制作固体及液体燃料技术。
此外,还应促进森林恢复和增长。
通过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4.温室气体控制战略与CO2捕获和封存
为了应对复杂的温室气体控制问题,根据我国的能源问题与技术现状,建议近期以开发节能增效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中期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为重点,远期以CO2捕获和封存技术为主线。
CO2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难点在于CO2回收能耗过高,这不仅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下降,而且使CO2减排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目前国际上的CCS技术尚不能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议寻求能够同时解决能量利用与CO2减排的“革命性”技术,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控制技术路线。
篇二:
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北安市按照省及黑河市关于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注重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工作,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人员稳定、业务过硬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共有学科梯队11支,队伍成员72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15人;本科学历53人,大专学历15人;35岁以下23人。
为加速我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促进梯队人才讯速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逐步健全管理体系
我市各级领导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真正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梯队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领导重视。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人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梯队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放活、稳定现有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成立组织。
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组织、人事部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梯队建设领导小组。
人事局每年都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由人才中心负责具体指导、综合全市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
各有关单位也成立了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建设工作领导组织。
三是明确责任。
每年年初我们都召开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省及黑河市人事局的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工作。
各单位均能按照各自学科任务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做好自检评估,并将自查的情况以文字材料形式上报人事局,人事局组成调查组进行检查汇总。
四是完善工作制度。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推进落实方案》、《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XX—XX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晰了学科(专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使学科(专业)队伍成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专业人才中的领军人物。
二、着眼长远,拓宽渠道,壮大梯队人才后备力量
几年来,我们在实施“三支一扶”、招考本科毕业生等项工作方面,既坚持招录市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大原则,也兼顾重点学科(专业)梯队后备力量储备和培养建设的需要。
XX年至XX年招聘本科毕业生计35人,其中英语学科6人,汉语言学科6人,农学1人,卫生医疗1人,共计14人被吸收为学科梯队后备人员,占招聘人数的40%。
三年来,共招募“三支一扶”毕业生27人,有7人被吸收为学科梯队后备人员,此举有效缓解了基层乡村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持。
在注重后备力量接续培训的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二次人才开发和银色人才工作,鼓励离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返聘原岗位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实现以老带新。
我市原卫生系统内科专家,学科带头人杨建道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医术,退休后返聘原单位工作,青年医生在他的带领下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每年我们还组织畜牧、农业、卫生等行业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退休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组建了“老科技志愿者服务团”,深入乡镇村屯、学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服务活动。
在老科协的扶持下,我市分别成立了教育、卫生、农业系统老科协分会和有14个成员单位参加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联席会议制度。
退休人员自管组织的逐渐增多,拓宽了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渠道。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科研基础建设
按照省人事厅、黑河市人事局及我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每个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都建立了人员人事档案,科研档案,并由专人负责。
人事局在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档案进行了检查、梳理,购置了3000余元的专属档案柜,重新归档立卷,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卫生部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所属七个学科(专业)开展课题研究购置了新设备和医疗仪器,五官医院两年来先后购置了“眼底莹光造影仪”、“泪道机光仪”、“同视机”等价值30余万元的仪器。
一中的
语文、英语两个学科也增添了教具,改善了办公条件。
科研条件的明显改善,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提供了设施保证,促进了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促进梯队人才成长
我们发挥人事部门优势,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为学科(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
一是媒体宣传造氛围。
在《北安信息》、电视台、北安人事编制信息网等媒体开设了学科(专业)带头人风采录专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科研成果。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为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我们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教育、卫生中开展了“名医名师”评选活动,在优秀典型人才的周围产生了“磁场效应”,形成了一个个优秀人才群体。
二是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为不断更新梯队成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我们积极为各学科梯队成员创造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科技动态,从而促进科研、教研活动的开展,使科研成果更快用于实践,服务社会。
几年来共有50余名梯队成员到省内外有关院校、医院、科研单位培训、进修和学习。
三是落实政策待遇。
为充分调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积极性,我们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他们提供科研保障,在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
连续多年在元旦、春节期间对他们进行走访慰问,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他们兑现职称待遇和岗位津贴,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中,我们紧密结合市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主题,不仅仅是搞科研、搞项目,而是以人为本,结合民生,相互促进,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1个学科(专业)梯队边科研攻关、边加强学习实践、同时深入乡镇、社区,根据各自的专长为百姓服务。
农学科带头人孙义春的《大豆45公分垄上双条播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研究》已在农业方面进行了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分获省农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XX年在我市海星镇建立的1800亩大豆高产攻关示范区,应用该技术,平均单产达428斤,比全市大豆平均单产260斤亩增产168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五官医院眼科带头人李剑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此项手术结束了外伤后后囊破裂不能植入人工晶体,患者外伤后视力无法恢复的缺点,挽救了一大批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减轻了患者精神负担,并填补了黑河市此项技术的空白;五官医院耳鼻喉科吕秀华的《鼻内窥镜下腮神经切断术,蝶窦肿物摘除术》达到了地区先进水平,此项手术无创伤,感染机会小、痛苦小、出血少,患者极易接受,为黑河市首创;北安一中赵静瑶的《“东北文化”样本课程的研究》;北安一中李君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等十个研究课题均取得了不同成果。
使我市高考的语文、外语成绩名列全区前列。
我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与上级对此项工作的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对梯队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在工作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上关心、重视。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为其提供经费及后勤保障。
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科梯队成员到对口院校、科研单位等进行学习或因地制宜进行培训。
大力推广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项目,促进优质人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柔性流动。
通过项目牵动,使学科(专业)带头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科建设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通过项目研发,以学科带头人的使用和提高作为突破口,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作用显著的梯队建设的领军队伍,带出一批人,带动一批学科,从而促进人才高地的建设,促进学科的强势发展,促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篇三:
公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为促进我国公路交通行业学科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织部分的作用,中国公路学会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内容涉及道路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养护管理、公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客车技术等六个方面,并就上述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建议作概括性叙述。
学科发展现状
道路工程“十一五”以来,道路工程学科深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坚持科技工作面向交通运输发展主战场,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管理,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道路技术应用水平和研究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公路建设技术方面,针对西部地区复杂地质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等众多世界级难题,从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系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以冻土、膨胀土和沙漠等6类筑路成套技术为代表的特殊地质地区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保障了西部地区大规模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行业重点实验室布局基本完成,覆盖了公路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域,在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和专项培训计划,培养、锻炼和汇聚了一批交通科技人才,人才梯队逐步形成,队伍结构显著改善,交通运输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路基工程建造技术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启动后,以变形协调为核心的路基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
先后在公路路基工程技术领域立题100多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在特殊路基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耐久性路面工程建造技术系统开展了路面设计指标与标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技术、路面材料的疲劳损伤与轴载换算方法、路面规模化施工工艺及设备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在沥青路面设计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于性能的重交通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提出了沥青路面现场疲劳方程的建立方法,建立并修正了反映交通、环境、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等关键参数的车辙预估模型;提出了标准化的单轴贯入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及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控制标准的确定方法。
公路养护管理与维修技术国内针对应用FWD评定板底脱空状况方面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在“白+黑”技术方面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在旧路面的维修加固、加铺层结构设置、防裂措施等方面也已形成系列技术,并在众多公路与城市道路中得到了应用。
功能性路面材料的开发与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交通特点引发的复杂道路工作特征,开展了道路工程功能性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此外,开展了复合改性沥青、橡胶沥青、温拌和冷拌沥青混合料、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新型道路工程材料以及废旧沥青和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和回收技术等的研究。
路基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在施工控制技术方面,开展了公路施工组织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方法和工程经济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建立和完善道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理论模型,强化路基施工稳定监测与变形控制、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形成了与我国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计算机网络控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 发展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