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保温模板及无障碍设施设置相关规定.docx
- 文档编号:7428779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1.69MB
外墙保温模板及无障碍设施设置相关规定.docx
《外墙保温模板及无障碍设施设置相关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墙保温模板及无障碍设施设置相关规定.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墙保温模板及无障碍设施设置相关规定
科达房地产工程类培训课件
————外墙保温、模板及无障碍设施设置相关规定
主讲人:
张培岩
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六日
第一节外墙保温面层开裂防治措施
课题提纲:
1、设计方面的原因
2、材料方面的原因
3、施工方面原因
4、裂缝的防治措施
内容:
目前建筑工程的保温方式,普遍使用外墙聚苯板薄抹灰保温,采用粘贴加锚栓辅助锚固的方式,将聚苯板固定在墙体外侧,然后在保温板上抹面砂浆,并将增强网格布铺压在抹面砂浆中。
但在使用一年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裂缝,裂缝宽度在1~2mm之间,经对比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以下几点造成裂缝的原因:
1、设计方面的原因
1.1这种保温做法通常采用纯点粘或点框粘,采用纯点粘的体系存在整体贯通的空腔。
由于存在整体贯通的空腔,正负风压对保温隔热墙面进行挤或拉,而这些力的释放点均在板缝处,即容易造成裂缝。
采用点框法施工可以减少这种空腔的生成,避免裂缝。
1.2在保温设计中常忽视对结构挑出部位,如阳台、雨蓬、靠外墙阳台拦板、空调外机搁板、檐沟等部位的保温,因此而产生的温差应力引起该部位与主体部位相接处产生裂缝。
2、材料方面的原因
2.1聚苯板:
用于外墙保温的聚苯板应采用密度在18.0~22.0kg/m2,尺寸稳定的阻燃型膨胀苯板。
2.1.1如果所使用的聚苯板密度过低。
采用15.0kg/m2以下的聚苯板,由于密度过低,抗冲击性差,造成保温墙面开裂。
2.1.2聚苯板的陈化时间不够,聚苯板在自然环境中的自身收缩变形时间常达60天,试验证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42天或60oC蒸汽养护5天的聚苯板自身收缩变形已完成90%以上,因此标准要求聚苯板应在自然环境条件下42天或60oC蒸汽养护5天后再上墙,但实际情况是为赶工期刚生产出来就进工地,结果聚苯板尺寸稳定性不够,在保温体系完成后继续收缩变形,引起保温墙面的开裂。
2.1.3材料粉化:
由于工期长或隔年施工等原因,造成聚苯板表面粉化未经处理,导致聚苯板粘贴不牢或抹面砂浆粘结不牢,引起保温层脱落,抹面砂浆开裂。
2.1.4热熔缩:
当聚苯板的温度超过70oC时,聚苯板会产生不可逆热收缩变形,引起保温面层开裂、空鼓。
2.2粘结材料
2.2.1工程施工过程未对粘结材料进行复试,粘结材料本身粘结性能不能满足相应保温隔热系统的要求,而造成保温板固定不牢,引起防护层开裂。
2.2.2粘结材料与被粘结材料不相容、不匹配,而造成保温板固定不牢,引起防护层开裂。
2.2.3粘结材料粘结力太大,强度高,收缩大,也会将保温板拉裂,引起防护层开裂。
2.3增强网:
使用不合格玻纤网格布,由于断裂强度低,耐碱强度保留率低,断裂应变大等原因造成起不到长期有效分散应力的作用,引起防护层开裂。
2.4抗裂砂浆
2.4.1配制的的抗裂砂浆韧性不够,与聚苯板的变形不相适应,易引起开裂。
2.4.2抗裂砂浆层过厚,砂浆层收缩大易开裂。
2.5涂料饰面层材料
2.5.1采用刚性腻子:
由于腻子柔韧性不够,无法满足抗裂防护层的变形和开裂。
2.5.2采用不耐水的腻子:
由于腻子不耐水,当受到水的浸泡后气泡开裂。
2.5.3采用与腻子不匹配的涂料,会对腻子中聚合物产生溶解作用,而使腻子性能遭受破坏,从而引起起皮、开裂。
3、施工方面原因
3.1基层处理:
基层表面的平整度不符合外墙保温工程对基层允许偏差项的质量要求,平整度偏差过大,基层表面含有妨碍粘贴的物质,没有对基层进行界面处理。
3.2粘贴固定:
粘贴面积不符合规范要求,粘结面积过小,未达到粘结面积的质量规范要求。
基层墙面过于干燥或含水量过大未经处理就进行粘结,造成粘结失败。
3.3网格布干搭接或搭接不够,在搭接处形成裂缝。
网格布铺设位置贴进保温层,就起不到抗裂作用,抹面砂浆易产生裂缝。
门窗洞口四角未加铺玻纤网格布,在应力集中的门窗洞口的四角处易出现裂缝。
3.4粘贴聚苯板时操作不当,一端翘起引起另一侧的板面虚贴、空鼓。
3.5施工面层时在太阳曝晒下进行或在高温天气下面,使得保水性能不足,导致面层失水过快,引起开裂。
4、裂缝的防治措施
4.1材料要求
4.1.1聚苯板进场时,厂家必须提供技术监督局出具的合格证书以及墙改办出具的准入证书,并要有复试合格报告,缺一不可,否则不于进场。
且对照出厂报告日期,在自然条件下42天,聚苯板自身收缩变形完成90%以上后再粘贴上墙。
4.1.2干粉粘结剂、耐碱网格布、抹面材料进场时,厂家也必须提供产品合格证书及相关的复试合格报告。
严禁不合格产品用于工程。
4.2施工要求
4.2.1清理墙面:
基层墙体表面的油、脱模剂、防水剂、浮灰、浮尘、污垢等污染物必须清理干净。
4.2.2对混凝土墙面的凹凸不平处,要事先凿平修好,以保证墙体表面平整(1.2m范围内,平整度应小于6mm)。
4.2.3施工前冲洗墙面一次,经冲洗的墙面必须干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在施工时,如墙面十分干燥则及时洒水湿润。
4.2.4该工程采用点框法粘贴保温板,即在保温板四周涂抹宽度为50mm的粘结剂,预留50mm的出气口,并在板面均匀涂抹8个直径为100mm的粘结剂点。
4.2.5聚苯板涂胶后立即粘贴,粘贴时应轻揉滑动就位,不局部用力按压,聚苯板对头接缝处挤紧并与相邻板齐平,贴好后立即刮除板缝和板侧面残留的粘结剂。
聚苯板按顺砌方向粘贴,竖缝逐行错缝,聚苯板在墙角处相错互锁,并应保证墙角垂直度。
4.2.6进行聚苯板粘贴时,对工人进行交底,注意在门窗洞口部位的聚苯板应采用整块聚苯板切割成型,铺至窗框外沿,不得拼接,并翻包出100mm长的耐碱网格布。
4.2.7保温层粘贴施工完,经24小时后进行机械加固,采用冲击钻在墙体上钻孔,最小钻孔深度为入墙体20~30mm深,采用Φ8尼龙锚栓固定,锚栓分布点每平方米不少于3个,面层粘贴块材的最少不少于6个。
4.2.8粘贴耐碱网格布时,底涂层中连续铺标准网,标准网位于底涂层中间部位,底涂层覆盖包括聚苯板造型装饰件在内的整个系统。
标准网格布相互搭接至少100mm,形成连续的整体。
墙阳角处不允许搭接,搭接缝离开墙角至少200mm,阴角处至少100mm。
底层铺加强网时,应先铺加强网,标准网应覆盖在加强网之上。
4.2.9底涂层采用两道赶灰法施工。
用铁抹子在聚苯板表面均匀涂抹一层面积略大于一块网格布的涂层,厚度约为1.6mm。
立即将网格布压入湿的抹面砂浆中,待胶浆稍干硬则可以抹第二遍,使网格布被全部覆盖。
第二节模板的安装、拆除
课题提纲:
1.模板加工
2.模板安装
3.模板拆除
概述:
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构件成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模板工程连同混凝土工程构成了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体。
模板系统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
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支撑是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及其空间位置的工具。
模板的种类:
按照所用材料的不同划分为木模板、钢模板、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和玻璃钢模板等;按照模板的组拼方式不同可分为整体式模板、组拼整体式模板、组拼式模板、现配式模板以及整体装拆式模板等。
不论采用哪一种模板,模板及其支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3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符合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要求
4模板接缝应严密,不得漏
1模板加工
1.1模板加工前,先进行模板翻样,绘制配板图,并对每块板进行编号。
翻样时,应尽可能减少拼缝数量,并做到拼缝线条规则、有序、美观,孔洞的布置应准确标注在配板图上。
在模板加工完成后,应及时在模板的背面编上号码。
1.2模板接缝间加贴PE双面胶条,粘贴时必须与模板相平,模板拼好后,板缝处刮腻子修补。
1.3大模板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其平整度,若两块模板的厚度不一致,则可用铁皮或木皮垫在背楞和模板之间来调节两块模板的高差。
1.4大模板配制完后,原有面板四周的封边材料如遭到破坏,在切割后的板边口用油漆封涂两遍以防进水后变形翘曲。
2模板安装
2.1安装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保证结构外形尺寸所规定的精度和结构在空间位置上的准确性。
模板支撑坚实可靠,支撑点分布合理。
2.2脱模剂采用液压油(建议使用粉质脱模剂)。
模板安装前,将表面浮灰清理干净,均匀涂刷脱模剂。
2.3相邻两模板间的安装拼缝应严密、平整,接缝间加贴PE双面胶条,以防止模板接缝处漏浆。
具体做法为:
首先将模板接缝边缘的油渍和污垢清除干净,然后用双面胶带沿一边顺直粘贴好,不得将胶带露出模板面,再将另一块模板拼接上去。
2.4模板支撑系统,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在相邻两模板拼缝处应增加顶撑及钢管支撑。
2.5在制作及安装过程中及时地对模板及支撑系统进行了预控,在模板安装完后进行检查,模板接缝平整,且手摸无明显凸凹感,棱角处、拼缝严密、结合平整,板面平整度及垂直度符合规划及预定目标要求。
3模板拆除
3.1拆模基本常识
侧模板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
底模板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2拆模顺序
3.2.1一般是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除侧模板,后拆除底模板。
3.2.2对于肋形楼板的拆模顺序,首先拆除柱模板,然后拆除楼板底模板、梁侧模板,最后拆除梁底模板。
3.2.3多层楼板模板支架的拆除,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上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一层楼板的模板支架不得拆除,再下一层楼板模板的支架仅可拆除一部分;
2跨度≥4m的梁均应保留支架,其间距不得大于3m。
3.3拆模的注意事项
3.1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
3.2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3.3拆模时,应尽量避免混凝土表面或模板受到损坏。
3.4拆下的模板,应及时加以清理、修理,按尺寸和种类分别堆放,以便下次使用。
3.5已拆除模板及支架的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后,才允许承受全部使用荷载。
3.6当承受施工荷载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要点解析:
在能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应尽早拆模,以便加快模板的周转速度以及能使下一道工序早日插入工作面。
1.拆模日期的确定
混凝土模板的拆模日期决定于混凝土的强度、构件的形状和用途与施工的方便。
1混凝土强度影响拆模日期
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快慢的因素有材料本身的性质及配合比,如水泥的品种及每立方米水泥用量,水灰比大小,掺用的外加剂种类等。
也决定于外界条件,最主要的是温度的高低,同时湿度的大小也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另外施工方法也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如用机械搅拌与振捣的混凝土,其强度增长要比人工拌制与振捣快。
因为用机械施工的混凝土搅拌均匀充分,混凝土振捣密实,水灰比可小些,因此混凝土强度增长快。
2构件的形式与用途也影响拆模日期
对重要的构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设计强度标准之才能拆模,以确保构件的质量。
模板的底模要比侧模后拆,这是因为底模承重。
跨度大的构件要比跨度小的构件晚拆模。
从受力情况看,受压构件可以早一些拆模,受拉、受弯构件要晚一些拆模。
3要看施工方便
按常规侧模可以比底模早拆除,但有时由于模板的构造影响,施工不便,侧模不能早拆。
如梁板系统中梁的侧模板本来可以早拆,由于被楼板模板压顶住,不能早拆,要等楼板拆模后才能拆除梁侧模。
又如柱与梁的模板,如构造上没有处理好,由于梁模板顶住柱的模板而使柱模板要等梁模板拆除后才可能拆除。
对于模板的侧模与底模拆除的具体要求如下:
1侧模;只要保证在拆除侧模时,不损坏构件的棱角及混凝土表面时,即可拆除。
例如大模板拆除,只要混凝土达到0.1MPa时就可以拆除了。
2底模;我国现行规范的拆模要求,主要从跨度和混凝土强度来考虑的,并参考构件的用途。
要求与构件同等条件下养护的试件达到下表的规定强度时,方可拆模。
注意:
水泥品种、标号、性能差异较大,现场养护条件很不一致,检测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
设计人员应给出拆模强度。
即使通过计算和测试,构件的实际混凝土强度与实际受荷情况能满足强度要求时,也不提倡提前拆模,因为混凝土的早期受荷是不利的,会影响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增长。
有的国家规定在拆模时,还考虑构件承受荷载的情况。
2.拆模的顺序与注意事项
拆模时应尽量减少模板的损耗。
拆模时应根据模板及支架系统的构造,由原来安装模板的工人,按安装相反的顺序拆模
拆模时要注意:
1安全。
尤其拆底模时,防止伤人,防止钉子扎脚,不要从高空直接向下扔模板。
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线外,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片(段)模板全部拆除后,方许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模板运至对方场地后应排放整齐,并由专人负责清理维修,以增加模板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2要是结构构件缓慢受力,防止冲击力使构件出现裂缝。
如拆模梁下支架立柱,应缓慢松动楔块拆下立柱,不得用大锤直接猛打立柱。
3要防止构件局部受力过大。
应使构件拆模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与构件将来使用时的受力情况相近。
例如梁中无负弯矩筋时,其支架立柱应从当中向两侧拆除。
又如壳体,它主要承受压力,所以拆模时,从一边向另一边逐步拆除,使壳体结构受弯。
4已拆除的模板及其支架结构,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的混凝土标准值后,才允许承受全部的使用荷载。
在多层房屋施工中,当下层模板及其支架拆除后,其上层施工荷载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更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在下层加强临时支架,以确保拆模后构件的质量和安全。
5拆除模板应经施工技术人员统一。
操作时应按顺序分段进行,拆除模板一般应用长撬杠,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或拉倒,严禁操作人员站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
完工前,不得留下松动或悬挂的模板。
拆下的模板应及时运送到指定的地点集中堆放,防止钉子扎脚。
模板上有预留洞者,应在安装后将洞口盖好。
混凝土板上的预留洞,应在模板拆除后,随即将洞口盖好。
拆除薄腹梁、吊车梁、桁架等预制构件模板,应随拆随加顶撑支牢,防止构件倾倒。
第三节无障碍设计规范
课题提纲:
1、总则
2、术语
3、城市道路无障碍实施范围
3.1道路与桥梁
3.2人行道路
4、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
4.1缘石坡道
4.2盲道
4.3公交车站
4.4人行天桥、人行地道
4.5桥梁、隧道、立体交叉
5、建筑物无障碍实施范围
5.1公共建筑
5.2居住建筑
6、居住区无障碍实施范围
6.1道路
6.2公共绿地
6.3公共服务设施
7、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7.1建筑入口
7.2坡道
7.3通路、走道和地面
7.4门
7.5楼梯与台阶
7.6扶手
7.7电梯与升降平台
7.8公共厕所、专用厕所和公共浴室
7.9轮椅席位
7.10无障碍客房
7.11停车车位
7.12无障碍住房
8、建筑物无障碍标志与盲道
8.1标志
8.2盲道
内容: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
1 总则
1.0.1为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用以进行道路和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场所的无障碍设计。
1.0.3供人们行走和使用的道路、交通与建筑物的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
1.0.4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用途和目的,无障碍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除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缘石坡道curbramp
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使乘轮椅者避免了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乘轮椅者进入人行道行驶的一种坡道。
2.0.2盲道sidewalkfoetheblind
在人行道上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残者产生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2.0.3行进盲道go-aheadblindsidewalk
表面上呈条状形,使视残者通过脚步感和盲杖的触感后,指引视残者可直接向前方继续行走的盲道。
2.0.4提示盲道目warningblindsidewalk
表面呈圆点形状,用在盲道的拐弯处、终点处和表示服务设施的设置等,具有提醒注意作用的盲道。
2.0.5人行通道passage
在城市广场、公园、景点和建筑基地范围内供人行走的道路。
2.0.6无障碍入口barrier-freeentrance
不设台阶的建筑入口。
3 城市道路无障碍实施范围
3.1道路与桥梁
3.1.1城市道路与桥梁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城市道路与桥梁无障碍设计的范围
道路类别
设计部位
城
市
道
路
·城市市区道路
·城市广场
·卫星城道路、广场
·经济开发区道路
·旅游景点道路等
1人行道
2人行横道
3人行天桥、人行地道
4公交车站
5桥梁、隧道
6立体交叉
3.2人行道路
3.2.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人行道路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
设施类别
设计要求
1
缘石坡道
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入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等路口应设缘石坡道。
2
坡道与梯道
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
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3
盲道
1.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地道应设盲道。
2.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4
人行横道
1.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地道应设盲道。
2.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5
标志
1.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
2.城市主要地段的道路和建筑物宜设盲文位置图。
4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
4.1缘石坡道
4.1.1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
4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
4.1.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图4.1.2-1,图4.1.2-2,图4.1.2-3);
3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图4.1.2-4);
4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0m(图4.1.2-5);
5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
20。
4.1.3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图4.1.3);
2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
12(图4.1.3)。
4.2盲道
4.2.1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2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图4.2.1-1);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图4.2.1-2);
3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图4.2.1-3);
4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5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
6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2.2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0m处(图4.2.2-1);
2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0.25~0.5m处;
3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m;
4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
5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6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图4.2.2-3)。
部 位
设计要 求(mm)
面宽
25
底宽
35
高度
5
中心距
62—75
表4.2.2-1盲道触感条规格
4.2.3提示盲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图4.2.3-1);
2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图4.2.3-2);
3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25~-.50m处,应设提示盲道(图4.2.3-3);
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地下铁道入口等0.25~0.50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图4.2.3-4a,图4.2.3-4b);
5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m;
6提示盲道触感圆点规格应符合表4.2.3-1的规模(图4.2.3-5)。
表4.2.3-1
部 位
设计要 求(mm)
表面直径
25
底面直径
35
圆点高度
5
圆点中心距
50
4.3公交车站
4.3.1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车站牌。
4.3.2沿人行道的公交车站,提示盲道应符合下列规定(图4.3.2):
1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宜为4.00~6.00m;
2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0.60m;
3提示盲道距路边应为0.25~0.50m;
4人行道中有行进盲道时,应与公交车站的提示盲道相连接。
4.3.3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设公交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由人行道通往分隔带的公交车站,设宽度不应小于1.50m。
坡度不应大于1:
12的缘石坡道;
2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宜为4.00~6.00m;
3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0.60m;
4提示盲道距路边宜为0.25~0.50m;
4.3.4公交车站设置盲文站牌的位置、高度、形式与内容,应方便视力残疾者使用。
4.4人行天桥、人行地道
4.4.1城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及公共建筑设置的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应设坡道和提示盲道;当设坡道有困难时可设垂直升降梯(图4.4.1)。
4.4.2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坡道应适合乘轮椅者通行;梯道应适合拄拐杖者及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墙 保温 模板 障碍 设施 设置 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