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铭心网络传情.docx
- 文档编号:7426594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24KB
金石铭心网络传情.docx
《金石铭心网络传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石铭心网络传情.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石铭心网络传情
金石铭心网络传情
李平,字逊俜,号原斋。
湖北荆州人。
2005年3月创办中国篆刻网(),任总编辑。
2005年9月通过综合考核加入西泠印社。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双栖印社社长、中流印社副社长。
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展览,曾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印大展“精品奖”,西泠印社第三、第四届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第六届全国篆刻展“提名奖”,广东省首届“南雅书法奖”等。
出版专著有《李平篆刻选》、《当代名家印谱?
李平卷》等,策划并主编《当代印坛?
广东当代印人解读》、《中国篆刻网?
当代印人印谱》系列、《当代名家印谱》系列(已出16卷)、《国石雅印?
当代名家刻闲文印》等。
策划“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当代创?
意印风邀请展”等大型系列活动。
一、关于李平
谷松章(以下简称“谷”):
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您的书法篆刻学习经历,也许对他们有帮助或者启发。
李平(以下简称“李”):
我学书法篆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的是我曾随老乡学习装裱,自然的就接触到了书画作品中的篆刻,后来遇到我的启蒙老师袁寅章先生,再后来从赵熊老师函授,方才明白篆刻是一门艺术,与日常意义上的私章是完全不同的,才知道印宗秦汉的道理。
其后为了谋生自己经营画廊,看店无事,有大量的时间临习古印,练习边款等,几乎每天都刀不离手,以至后来养成了每天都要刻刻写写的习惯。
到2002年画廊结业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学习,系统地学习书法篆刻理论与各种技巧,特别是对篆刻史的梳理,使我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自己审美的确立,以及自己该努力的方向有了全方面的认识。
谷:
在当今印坛,“跟风”是很多作者的习惯。
您出道以来一直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努力。
您怎样看“跟风”现象?
李:
“跟风”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一直客观存在,篆刻界也不例外。
存在就是合理的,很难界定是好还是不好。
既然是风气,我理解为是当时正流行的得到很多人追捧学习的某人的或某类风格,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脉搏。
作为一个从事篆刻的艺者,紧贴时代的脉搏是必须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我是赞成的。
但我又是很不赞同“跟风”的。
曹宝麟老师2001年在我的印谱序言中说:
“(原斋)不以天下雷同而易其心志,砥行其是而识者自至……”以智者的睿智洞察时弊,为我以后的篆刻道路指明了方向。
后来我将这句话精减为“不以雷同易心志”并以各种形式刻成印。
后来我还刻了一方“不作入时面目”的印,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可能大家看到这会觉得我怎么一会儿赞同跟风,一会又很不赞同,其实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跟紧时代步伐,但必须要有独立思考。
”
谷:
请您谈谈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以及您的书法创作情况。
李:
何震曾说:
“六书不能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这是真理。
这里虽然说的是篆书字法的运用,但可以延展为想刻好印,首先书法要过关,尤其是篆书。
篆刻是书与刻并重的艺术,偏重任何一方都是有问题的,某种层面上说,书法的方面可能更重要些。
刻属于技术活,只要方法得当数月便能掌握刻的技巧,但掌握技巧以后要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想要所刻的文字有丰富的变化,还要表现或清雅或浑厚或劲健或婉约的各种审美取向,光会刻就捉襟见肘了。
刻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随机应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了书法的根基才会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变化。
我因为是先接触了篆刻,要为篆刻服务,很自然的就选择了篆书作为主攻方向,在汉碑额和明清小篆上花的工夫多一些。
早些年也曾练过很长时间的隶书。
谷:
虽然您是客居广东,但是毕竟很多年了,所以我想问问您对岭南派印风的评价,当今的广东印坛怎么样?
李:
地域印风的形成虽然与地缘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人相关,尤其是人的性格因素直接决定风格取向。
比如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细腻温婉,反映在作品中会有一定差异。
但我觉得要上升到地域印风的层面,则与这个地区的印人群体关系更密切,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群体是否经常在一起交流碰撞,群体中是否有核心人物,在核心人物领导下互相影响,进而形成风格。
这种情况在古代社会很常见,但现在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艺术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已经没有了地域界限,加上资讯的发达,资料的丰富易得,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地域印风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岭南的印风同样面临着这一现状。
谷:
在个人风格和地域风格之间,您认为应该怎样把握?
李:
地域风格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改变而界限逐渐模糊,比如如今的网络时代我认为已经很难找到明确的地域风格了。
个人风格就不同了,一旦形成并被历史认可便永远不会湮灭,历时愈久愈加璀璨。
若吴昌硕、若齐白石等。
谷:
您的印风取法在哪里,自己的创新在哪里,着意追求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李:
植根秦汉,兼及流派印,这是很多印人的学印之道。
我也不例外。
在秦汉印和明清流派中滚打了20多年后,我逐渐明白艺术的功用是传情达意,表现性情。
具体到篆刻,用刀在石上尽情挥洒是我的理想,当然这种挥洒不能脱离作为载体的文字,即书法。
如何将书法的笔情墨趣用刀表现出来而又浑融无迹,是我近年在探索的问题。
至于创新与风格谈何容易!
认真做好当下,跟着感觉走呗!
谷:
身为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又因为网站和采访对当代印坛有着更多的体会,那么请您谈谈当代篆刻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李:
思维活跃,取法多方,手法新颖,参与人数多,是当代篆刻的长处。
但重技法而轻学养,重视印面的视觉效果而对篆刻内涵的关注欠缺,是当代篆刻的最大弊端。
二、关于中国篆刻网
谷:
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中国篆刻网的创办经历,以及它现在的情况。
李:
中国篆刻网于2004年底开始筹办,2005年4月正式上线。
我因为喜欢篆刻,喜欢电脑,平时对这两方面关注的就比较多些。
2003年下半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结束后回到广州,比较有空闲,觉得应该找点什么事做。
在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一个暨南大学毕业学信息科技的朋友,他那时候在帮单位或企业做网站,闲聊中突然觉得是否也可以办一个篆刻类的网站。
说干就干!
我迅即找到华南师范大学同样喜欢书法篆刻的朋友颜碧辉,和他一起探讨站名、站标、板块规划以及最初的网站规章制度等。
草创之初也征求过很多朋友的意见,很多人觉得篆刻这一门类受众太少,很难做大,投入巨大而产出很有限,建议我放弃。
我本着玩玩的心态,如果一年半载后实在经营不下去了就撤呗。
不经意间居然坚持了7年,感叹!
中国篆刻网开通半年后在书法篆刻类网站中率先成立实体公司,以公司化形式运作,脱离个人网站模式。
中国篆刻网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弘扬印学传统,关注印坛创新,发掘印学资源,服务当代印人”的办站宗旨,稍后又提出“网络传承中国印”的口号,就是想让中国篆刻这一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传统艺术能借助网络这一先进的技术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下去。
中国篆刻网定位为公益的公共交流平台,创办7年来举办了众多线上线下的活动,多次作为专业媒体应邀参与报道书法篆刻界的重大活动,与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西泠印社、中国篆刻艺术院及全国各地的印学社团、广大的篆刻家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专门开会研究后确定作为中国篆刻网的学术支持单位,为网站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网站创办之初还得到了中山小榄印社社长骆培华先生的大力支持,为网站提供启动资金并时刻关心网站的运营发展。
经过7年的发展,在众多网友和无偿付出的版主队伍的努力下,网站在稳健的运营中,在篆刻界的影响与日俱增,作为大家交流信息的公共平台的作用日益彰显。
我们期待在开通10周年的时候能更上一个台阶。
谷:
您在主持中国篆刻网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最让您感动的是什么?
李:
2008年10月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在深圳举办,10月7日开始在深圳红桂大酒店评审,中国篆刻网作为专业媒体应邀直播评审实况。
当天大家守候在中国篆刻网上等待结果,不断刷新评审报导帖,该帖创下了回复3238楼点击405439人次的历史高度,至今未突破。
这说明大家关注中国篆刻网,相信中国篆刻网。
被人信任是最幸福的,也令我终生难忘。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因各种原因导致中国篆刻网访问速度欠佳或是不能访问时,被网友猜疑甚至谩骂,我们的工作不被理解是最痛苦的。
也算难忘的经历吧。
因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而我们又不是网络方面的专家,有时候问题不能马上解决。
因此很希望网友们能耐心点,能理解我们的难处。
说实在的,当网络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比任何人都着急,因为我把她当成我的孩子,当成我这一生将付出最多心血的大作品!
除了以上因为被信任和不被网友理解令人难忘外,还有一件事同样令我感佩终身。
大约是在2007年下半年或者2008年上半年的时候吧,中国篆刻网和网站的实体公司都处在极其艰难的时刻,网站的运营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金,但收入甚少,几乎没有;我自己又两年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每天十余个小时在网上扫描处理更新资料,对家人的照顾、自己的书法篆刻创作都无暇顾及,同时网站又看不到前景,因而想放弃运营中国篆刻网。
我想哪怕仅仅靠我的篆刻也能很悠闲的过日子,还能照顾家人,何必投入这么大的资金、精力来做这没有前景的事呢?
这期间我经常与上海的印友,也是我们资深网友的李双琥兄电话交流网站的运行情况,我把这一想法告知他,双琥兄极力开解我,劝我放弃这一想法,要我把网站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他说:
“作为篆刻家的李平有无数个,但作为中国篆刻网CEO的李平只有一个!
”正是这句话令我下定决心努力经营好网站,放弃了关闭篆刻网的想法。
直到现在,我基本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在中国篆刻网上。
感谢李双琥兄!
谷:
我们非常关心中国篆刻网的经济状况,您能透露一下吗?
毕竟网站的运营要有经济支撑。
李:
2011年前网站一直在投入,靠实体公司的设计出版等其他业务收入来补贴。
2011年开始情况稍有好转,但还是无法完全靠网站自身来自给自足,正如创办之初朋友提醒的那样受众太少,想盈利太难了。
好在网站本身定位就属于公益性质,能生存就行了。
谷:
中国篆刻网常年在篆刻名家和收藏者之间提供交流平台,那么您怎样看待当今书法篆刻的润格水平。
如果要投资篆刻,您认为前景怎么样,哪一类印人的作品可以投资?
李:
“乱世藏金,盛世收藏。
”现在是盛世,艺术品的收藏之风正炽,我们经常从各种媒体上读到的艺术品拍卖成交价逐年上扬的报导,2010年艺术品拍卖单件成交价进入亿元时代就是很好的说明,去年更有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卖成交价高达4.255亿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以说近年来各种资本都涌入收藏市场,尤其是民间资本,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品的收藏市场。
但是现在大家关注的都还是在书画或资源性的东西,比如玉石、寿山石等,价格都已经很高了,但关注篆刻的藏家还很少,只有少数的有前瞻眼光的收藏家在开始涉足篆刻收藏。
可以说篆刻这一兼具艺术品与资源性(印石)的藏品还处在低谷中,还是原始股,收藏篆刻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至于说到哪一类篆刻家的作品适宜投资,我认为这里要从两个层面看。
如果想短线投资,工稳类的中青年作者的作品,价格会稳中有升,最起码是保值的很好媒介。
他们的作品相对会比较好流通。
如果想长线投资,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的在传统中有创新,有自己独到风格的篆刻家的作品是很好的收藏对象,谁知道若干年后这些人里面不会出现如赵之谦、吴昌硕一样的艺术大师呢!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必须是某些专业团体或者组织的成员,简单说就是作品首先水平要过硬,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还有一点也比较重要,即篆刻作品的载体印石一定不能太次,哪怕不是名品印石,印石的打磨、雕钮的工艺也要讲究。
三、关于“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
谷:
中国篆刻网刚刚举办了“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影响很大,并且当代创意印风邀请展正在举办,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操办者,请谈谈展览的情况。
李:
中国篆刻网的宗旨中有“服务当代印人”一项,举办“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就是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
中国篆刻网开通7年来,多次有服务当代印人的举措,比如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合作,编撰出版《当代名家印谱》系列丛书,整理当代中青年印人的创作成果,每人独立成卷,迄今已经出版了16卷,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
当代印坛专业人才不断增加,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各种风格流派竞相生发,工稳与写意印风交相辉映,对当代印坛剖析脉络,盘点得失,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对其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
在展览的前言中对“精”、“典”二字有这样的表述:
“精”,指当代印坛精英作者的精品之作。
所谓的精品,不只体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精彩,或许还有刀工的精细、篆刻印石的精美,等等;“典”,指以古典、典雅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堪称典范的经典作品。
可以很好的阐释活动的举办宗旨。
“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是中国篆刻网独力主办展览活动的一种尝试,采用专业网站网络展览和平面媒体展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意义上展厅展览耗费巨大而参观人数不多、开幕即是闭幕的尴尬局面。
我们把精力集中在与展览配合的《当代精?
典印风精品集》(以下简称“《精品集》”)上。
《精品集》收录每位参展作者历年创作的30至40方代表作品,配以作者的创作感悟等文字,力争做到资料性、代表性、时代风并重,让读者若干年后重翻此书,重新审视这些作者,重读这段历史也会产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别样感受。
《精品集》以八开的版本,近250页的容量,四色全彩精印,由国内印学类权威出版机构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在篆刻类出版物中极其罕见。
在参展作者的确定上我们也采用了新的方式,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考虑到地域性、年龄结构、可操作性各方面因素,由提名委员会根据提名规则在全国范围内提名预选作者,汇总后再由提名委员会集体投票确定最终受邀作者。
本次展览邀请了38位作者参加,年龄上起65岁,下迄35岁,时间跨度30年,刚好与改革开放的时间巧合,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这一新时期的“精典”印风的整体水平。
“当代精?
典印风邀请展”在各大专业网站推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精品集》通过各种渠道陆续发行到读者手中后,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大家积极建议我们举办写意类风格的邀请展,经过慎重研究,我们决定举办“当代创?
意印风邀请展”,展览同样得到了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西泠印社、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篆刻艺术院等权威机构的大力支持。
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欣然为该展览题写了展标。
目前该展已在稳步进行中,提名阶段已完成。
同时我们已经在策划“当代印坛新锐提名展”,给“70后”、“80后”后出生的年轻作者一个展示的平台。
我们试图将这三个展览办成梳理当代篆刻的系列展,让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当代篆刻现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石铭心 网络传情 金石 铭心 网络 传情